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新農村建設由局部試點轉入機制推進 我省城鄉一體化步伐明顯加快
2011-08-16 08:15:0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馬兆全 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8月16日訊 年初以來,經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新農村建設呈現出一系列嶄新的變化——最鮮明的特點是新農村建設由局部試點轉入機制推進、全面發展階段;最顯著的成效是城鄉一體化步伐明顯加快;最突出的標志是運用市場化手段盤活農村資源建設新農村的典型明顯增多。這是記者近日從省新農村辦獲悉的。

  目前,全省新農村建設呈現出競相發展、全面開花的喜人局面。通過『以獎代投』調動3000多個村自發開展新農村建設,撬動地方投入35億元。

  創新思路『激活』全盤

  針對『選試點、給投入、再擴大』的舊有建設方式易導致『等靠要』依賴思想的實際問題,經過大量的調研論證,結合省情實際,我省創新思路,確定了『星級管理、先建後評、以獎代投、一年一批』的新農村建設推進思路,全面開展以『十有五星』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星級創建活動。活動要求從今年開始,新農村建設主要由各地自行組織建設,根據星級評定辦法,每年進行一次評定,對達到一至五星水平的村評定相應星級,給予相應獎勵;並結合推行以獎代投新機制,將新農村建設規劃納入剛性考核指標,作為星級評定『十有』標准的首要條件,從根本上解決新農村建設規劃滯後問題。

  這一創新思路和機制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多方面、多層次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迅速在全省掀起新一輪建設熱潮。僅半年時間,全省就有2016個村備案三星級、816個村備案四星級、253個村備案五星級,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沒有參加過試點的村。

  新機制的實施還促進了新農村建設標准的提高。很多地方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改水、建房、修路和環境治理等基礎性工作,而是圍繞柴草不進村、畜禽不進院、洗浴不出門、游玩不出村,從更高層次上組織新農村建設。據省新農村辦調研了解,今年全省將湧現一批高標准的五星村,有的甚至會超過以往的省級重點示范村標准。

  三條路徑直達『一體化』

  『近郊城市化、遠郊城鎮化、中心村社區化』——伴隨新的發展思路和工作機制,我省明確了三條新農村建設發展路徑,條條盯准城鄉一體化發展,使各地的新農村建設發力更准,農村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目前全省已有近100個城中村通過改造融入城市,有200個近郊村向城市靠攏融入城市,一些遠郊村紛紛通過小城鎮建設,輻射吸納周邊村屯集中發展。

  綏芬河市今年實施了整市推進新農村建設,在基本建成『谷盈新村』的基礎上,又啟動建設了112萬平方米的『北寒新村』。預計該市明年將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七臺河市茄子河區宏偉鎮將鎮轄區內2個村5個自然屯的339戶農民,整體搬遷至鎮所在地,建設佔地4.5萬平方米的『山泉新苑』小區。依安縣依龍鎮在實施整鎮推進過程中,規劃9個村、70屯、6514戶,佔全鎮一半的人口將搬入鎮內。另外,墾地雙方還積極探索共建小城鎮,密山市裴德鎮、嫩江縣雙山鎮與農場一體發展的試點正在順利推進。

  據統計,今年全省有368個自然屯正在實施撤並,一次或逐步融入112個中心村,可聚集人口12萬人,騰出宅基地近5萬畝。

  借『外力』共建新農村

  按照吉炳軒書記作出的『要利用好我省農村資源,做好農村宅基地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上半年,我省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的新機制,著力盤活林木、土地和宅基地等資產資源,變資源為資本,有效緩解了新農村建設資金短缺的矛盾。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已有103個村引入市場機制開展新農村建設,遍布全省各地,籌集建設資金近20億元。村企共建、宅基地置換、金融支持等符合市場規律的新農村建設長效共贏機制正在形成,城市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等『外力』主動投身新農村建設。

  綏化哈金龍房地產公司在與蘭西縣遠大鄉勝利村開展共建中,投資2億元在該村建設了兒童服裝廠、布鞋廠和酒廠,不僅吸納1400多農民就業,還投資3500萬元與村民共同建設了可容納300戶農民居住的6棟樓房;中良美裕公司與雙城市單城鎮、朝陽鄉政久等5個村開展共建,總計投資2.5億元,規劃建設5萬畝有機水稻示范基地,目前已落實2000畝;哈爾濱鑫博實業公司投資7000萬元,與道外區民主鄉勝利村共同開發生態旅游產業。集賢縣農豐新村引進浙江寧波文達集團,投資2.4億元,將建成133棟兩層連體式別墅,12棟6層住宅樓,3棟12層小高層住宅樓,年底大部分農民將按照『拆一還一』的政策入住新居。

  思路一變出路多。通過勇於創新積極探索,我省新農村建設迎來了金融支持多元化的幸福時光。

  一是對興建的大產權房開展按揭貸款,二是對泥草房改造戶開展房屋抵押貸款,三是政府貸款。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樺川縣融興村鎮銀行年初以來已為10戶進城購房農民提供了按揭貸款70.5萬元。林甸縣農村信用聯社采取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房產抵押和聯保等形式,累計為2274戶泥草房改造農民貸款6769萬元。北安市政府為保證新建的兩個農民示范社區的前期建設順利進行,以林權為抵押,向當地農發行貸款2.7億元,待農民交款後償還,既解決了建設資金問題,又保障了農民利益。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