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7日訊 同江市搶抓『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機遇,全面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高產穩產糧食作物,去年通過實施『雙50』工程,即發展水稻50萬畝、玉米50萬畝、大豆100萬畝。當年糧豆薯總產便突破了6.5億公斤,增產糧食2億多公斤。今年,這個市在此基礎上實施『雙60』工程計劃,即水稻和玉米種植面積分別達到60萬畝,預計糧食總產量將達到7.5億公斤。
同江市三村鎮拉起河村村民代樹林去年響應同江市委、市政府號召,把自家的80畝旱田改成了水田,水田超強的抗災害能力,幫他獲得了大豐收。代樹林說: 『水稻的純收入是大豆的五倍多,這讓我堅定了今後種水稻的決心。』和代樹林一樣,結構調整也讓不少同江農民真正嘗到了豐收的喜悅。鄉村乾部們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提供技術、資金和信息服務上來,把『種什麼、怎麼種』主導權交給市場和農民。累計發放資金7.11億元,用於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帶領農民搞科技示范園區、科技示范帶,學習借鑒農場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理念,農時、標准、管理均與農場同步,農業種植標准大大提高。
高新農業科技讓三村鎮農民王洪林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通過實驗應用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技術,秧苗不得病、早出苗,成熟度和出米率提高。看到甜頭後,同江市樂業、青河、同江鎮的29戶農民使用了這項技術;三村鎮農民今年種地采用GPS衛星定位系統起壟,這樣起的壟,壟向筆直,千米壟距誤差不超過3厘米,能夠高效保證作業質量;同江市大棚得到普及,今年新建水稻育苗大棚2510棟,水稻工廠化浸種催芽基地10個,大棚育苗苗齊苗壯,能有效抗病抗倒伏,成為農民的首選。
現在,這個市越來越多的綠色、有機產品走出省市,擺上了全國各大超市的貨架,參與全國競爭。清河香水稻合作社以協會+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推行訂單農業,實行統一購買農資、統一購買良種、統一技術標准、統一收獲、統一加工銷售、統一品牌等『六統一』,為農戶提供『產加銷』一條龍服務,輻射帶動周邊15個村的農戶走上了致富路。『清河香』系列禮品盒裝大米如今已經走進了西安、昆明、沈陽、北京等大城市的超市,每公斤賣到1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