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解決教育失衡沈? 『學區制』為擇校熱退燒
2011-08-26 09:10:06 來源:牡丹江大鵬新聞網  作者:李昕 李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牡丹江8月26日訊 時光倒回2007年8月6日晚8點。市第四中學前門庭若市,200多名家長坐著板凳、提著水壺排起長隊。一位母親神情疲憊地告訴記者,四中這一屆只招收四個班擇校生,為了能給孩子報上名、交上錢,她已經排了3個多小時,並做好了守一夜的打算。

  遷戶口、換房子、托關系、找熟人……古代『孟母三遷』,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現代孟母』忙的是,不惜血本為孩子挑一所能拔高成績的熱點初中。因為,『能邁進熱點初中,就相當於一只腳邁進一中、邁進了大學的校門!』這,已成了牡丹江市眾多家長心中揮之不去的情結。

  探求『學區制』改革的背景,繞不開擇校這一話題。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分布不均,難以滿足家長學生的剛性需求,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擇校熱、擇師熱日漸昇溫、風潮不減。由此帶來的教育基本面失衡、社會矛盾疊加等問題也日益凸顯,教育均衡發展沈?亟待根治。

  擇校擇師風愈演愈烈

  孩子減少,家庭收入增加。上世紀90年代初,第一代獨生子女們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走入學校的。有錢花在教育上,彼時也成為多數家長的共識。

  為適應新形勢,緩解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同時滿足家長擇優就學的願望,90年代初期,牡丹江市開始允許小學畢業生花錢擇校上初中。

  多年之後,少量的擇校名額已無法滿足大量的社會需求,民辦公助性質的『校中校』隨之誕生。這時,熱點初中開始把擇校生單獨編班,主要學科都配備了較強的師資。『強強聯合』之下的『名師效應』逐步顯現。回憶其中,幾位熱點學校的相關負責人都談到,『在家長的眼中,從市區中考成績看,每年排在前10名的學生均來自四中、十六中、十一中這幾所熱點初中的熱點班。從總體成績來看,熱點初中、熱點班學生考入省級示范性高中的比例也明顯要高。由此,擇校熱又向擇師熱火熱過渡。』

  『每年還沒到暑假,我就不敢開手機了,怕推不掉那些「硬」關系』……談到幾年來擇校熱、擇師熱,幾所熱點初中的校長深有感觸。

  擇校的狂熱遠未停留在幾所熱點初中。熱點初中的『火』,直接引發了『對口』小學的『熱』。一位熱點小學校長直陳,部分家長們為了把孩子送進他們學校,幾乎使出了渾身解數,有的把孩子的戶口改落到爺爺奶奶家,有的甚至在片區內買了房子。

  來自市教育部門的數據,更印證了擇校、擇師之熱:以2009年為例,市直屬義務教育學校共有小學4所、初中17所。其中,有5所熱點校有『大班額』問題:市立新實驗小學平均班額55人;四中、九中、十一中、十六中的平均班額也分別為72人、76人、73人、68人。而按照我省2008年《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標准》要求,小學班額最高不超過45人,中學班額最高不超過50人。

  亂與治的博弈

  擇師熱日漸昇溫,『擇師痛』也隨之而來。在熱點中小學,部分『名師班』學生甚至達到了八九十人以上。記者的鏡頭曾紀錄下讓人心酸的一幕:40平方米的教室裡,擠坐著80多個學生,教室門被擠得無法自如開關,坐在最前排的同學緊挨著講臺,而坐在最後一排的同學,後背已經貼著牆壁。

  『說實在的,開學一個月,班裡的孩子纔能認全。一個人說一句話,一天就得說百十句話,看著有的孩子弱,也顧不過來』『望著講臺底下黑壓壓的腦袋,我突然覺得自己就像一個乳汁枯竭的母親,無法讓每一個孩子們嘗到知識的甘甜』……幾位名師班班主任直言,學生太多,早已經『喊』不動、不得不佩戴擴音器上課。

  教室的擁擠,只是擇校弊病的直觀表現。全市教育基本面的失衡,纔是擇校熱的真正痛處:一邊熱點初中的學生過多,資源嚴重不足,管理難度增大;另一邊是相對偏遠初中的生源不足,資源大量閑置,惡性循環加劇……

  我市教育區域發展的『兩級分化』現象越來越明顯。以四中與六中為例,兩校間距並不算遠,教師和教室數量、其他教育資源也大體相當。但近年來兩校的招生人數竟相差了5倍,一面是教師、教室不夠,就連間操都得各年級輪著上;而另一面是教師、教室閑置,都辦成了每班二三十人的小班了。

  擇校擇師熱需要降溫?2008年,市教育局取消了熱點初中的『校中校』,不再允許家長們交錢擇校。

  『校中校』雖被取消,新的矛盾又隨之而來:原本可以『光明正大』花錢擇校的路子被堵住後,我市一些『小昇初』學生家長又開始托關系、找熟人,於是,新一輪的擇師熱又暗流湧動起來。近三年來,四中、十一中、十六中這三所初中共有在校生近萬人,佔全市初中在校生總數的四成多。事實上,無論人們怎樣質疑,這三所初中已成為我市老百姓心中優質教育資源的標志。

  近三年來,為破解擇校熱,市教育局還采取了『名師交流』和『綠色通道』兩項改革措施。即首次將教師由『學校人』變成了『系統人』,把熱點初中的十餘名教師交流到非熱點初中去任課,而且是一任三年,被分至熱點學校的學生也可跨學區到非熱點學校就讀。

  此後,熱點初中的部分學生開始逐漸分流至了非熱點初中。然而,每年僅有的幾名流動名師,卻無力扭轉擇校熱的大氣候。部分初中校長表示,雖然有不少學生通過『綠色通道』選擇了薄弱學校,但是,他們基本上都是奔著名師而去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該算是擇名師。校長們覺得,熱點初中與薄弱初中之間,只要辦學的硬件條件和師資力量存在差距,家長們的擇優觀念就不可能一下子改變,因此,在短期內,『名師交流』的理想效果也就無法明顯顯現,擇校熱仍然高溫難退。

  校長們的擔懮不無根據。據了解,近年來,我市以標准化學校建設為牽動,在逐步推出科學規劃並重新調整部分學校布局,研究制定新的小學昇初中對口學校分配方案等改革。但這些改革也都並沒能從『根兒』上改變熱點初中與薄弱初中的『兩級分化』的窘狀。據市教育局近日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市區初中教育發展呈現出『中心突出、周邊薄弱』的特征,市區中心區域的四中、十一中、十六中都超負荷運轉,每年接收的新生達1000多人,『大班額』、擇校熱問題都比較突出,三所學校平均班額70人,其中,四中初一學年的平均班額甚至達到了79人。

  『學區制』要去擇校『病根兒』

  『我們說教育均衡,它包含著硬件設施、師資力量、生源等多方面的均衡,擇校熱、擇師熱是我市教育資源不均衡「合並癥」的綜合體現。因此,只動二三個「點」不行,要想真正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就必須采取綜合措施來會診、從「面」上統一整治。』

  『之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大多關起門來辦學,彼此多為單純的競爭關系。實行學區制改革,就是要讓學校從校際間的競爭關系向學區內的共同進步過渡。學校發展基本實現均衡了,擇校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它與其他單項改革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抓住了擇校的「病根兒」——衝破學校之間的「壁壘」,這也是基礎教育倡導的方向。』

  年初至今,作為『學區制』改革的策劃者,市教育局局長關強帶隊在做著各項調研和政策的制定,對『學區制』改革方向的把握,他強調的是在均衡和公平上做足文章。

  改革從調研開始。今年3月份,市教育局黨委書記李雁方帶領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市教育局相關科室的主要負責人,組成了『考察學習組』遠赴湖北仙桃、河北邯鄲、遼寧盤錦等地的10餘所學校取經。並結合我市的實際情況反復磋商、研討,最終制定出了我市的《學區制學校管理辦法》。

  『應該說,這次改革的步伐邁得更大,做的更堅決,相對也更徹底,就是要建立更為合理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市教育局紀檢書記王健分析,長期以來,學校在教師隊伍、資源配置、教育教學上不能共享,在隊伍上不能互動,在學生上不能互流,這就造成熱點初中和普通初中的『兩極分化』。實行學區制,將打破學校傳統的『資源固化』觀念,以名優學校為龍頭,讓各學校間資源、師資、設備共享,圖書館、操場、實驗室等設施均在開發、利用、共享的范疇之內,探索實行包括教師身份職業化、資源管理共享化、教育教學一體化改革,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快速擴充。

  『「學區制」改革是個系統工程,要在探索中前行,它的實施和改進,不僅需要教育系統的努力,還需要取得家長、社會的理解和支持。』采訪中,幾位政策的制定者有著這樣共同的心聲。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