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土地多了 糧倉豐了 農村美了 農民樂了——踏訪黑龍江省農村土地整治工作項目區
2011-08-26 13:59:52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建 陳明 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位於農墾建三江管局二道河農場第六作業區的萬畝大地號,經土地整理,總面積為12620畝,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糧食種植區。東北網記者 印蕾 攝

  東北網8月26日訊(王建 陳明 記者印蕾) 八月的龍江大地,谷滿稻香,即將進入收獲的季節,一派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作為全國耕地第一大省,我省的耕地保護工作任務較重。由於耕地中低產田比重較大,且田間配套設施建設底子薄,如何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確保佔補平衡,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如何提高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質量,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如何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圍繞這些問題,始自於2001年的全省農村土地整治工作漸漸給出了答案。

  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簡言之,就是讓不好的地塊變成好的地塊,讓好的地塊變成高產的地塊。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要求,土地整治工程的建設任務還包括對田、水、路、林、村實施綜合配置和整理,主要包括田間土地平整,斗、農、毛渠溝等田間小水利設施,配建田間路和田間防護林網,撤並村屯後的土地復墾,落實基本農田保護措施等。

  我省農村土地整治項目實施的10年間,農村土地整治項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點到面,逐步由單一的土地整理、點狀復墾向綜合整治、整村推進、規模發展拓展。截至今年5月,全省共實施各類土地整治項目512個,累計投入資金105.97億元,建設高標准農田1081.7萬畝,項目全部完成後可新增耕地156.9萬畝,增地率位居全國同類項目之首。


農墾牡丹江分局八五八農場,農場職工肖立河查看水稻長勢,土地整理受到了農場職工歡迎。東北網記者 印蕾 攝

  農村土地整治到底有怎樣的效果?日前,記者跟隨『全國農村土地整治萬裡行』活動采訪團來到三江平原部分農村土地整治工作項目區進行了實地踏訪。

  在農墾牡丹江分局八五八農場,農場職工肖立河正在地裡查看水稻長勢。『如果按去年的收購價看,今年一畝地多收個百八十元錢不成問題。』肖立河告訴記者,正是土地整理項目,纔讓他對收成如此有信心。

  土地整理前,肖立河承包了405畝地,去年秋天土地整理項目完成後,以前的草甸子也變成了耕地,他的地擴大到了470畝。

  土地整理到底好處在哪?肖立河笑稱,『那好處可多了!就你現在看到的這片地,以前,春天我們得搶著給苗上水,現在呢,水源充足了,隨時隨地都有水源補充。以前,土地不平,都是人工插秧,有插的不好的,過後還得花錢僱人補苗。現在呢,我們都用高速插秧機,一次就能插秧成功。以前施肥,靠人工往地裡攘,一天就能攘個40來畝地,我這片地攘完肥得10來天,現在都是機械施肥了,4、5個小時,400畝地就能完成施肥。你說土地整理好不好?』

  在農墾建三江分局八五九農場,土地整理項目同樣受到了農墾職工的歡迎。八五九農場職工呂長春告訴記者,以前地高低不平的時候,窪地一下雨就澇,水排不出去,種田是個費勁的事。『現在,老呂可是開著轎車去種地。』一位農場的工作人員說道。呂長春憨笑著告訴記者,『外面都知道現在我們農場職工都有開車去種田的了,大家都以為,我們是種地致富了,其實呀,沒這土地整理後,再有錢,啥車也開不進地裡啊。現在這地平了,連片了,去年,兒子就買了小轎車,開著車去種地。』


土地整理項目區農田水利工程完善,旱能澆,澇能排。東北網記者 印蕾 攝

  在八五九農場走訪時記者了解到,八五九農場由於別拉洪河和烏蘇裡江衝積而成的低窪濕地和平原現有耕地內泡澤較多,造成土地利用率和耕地質量不高,為提高耕地質量和土地利用率,農場抓住國家實施土地整理戰略的有利時機,結合已建成的八五九烏蘇裡江灌區工程,共規劃設計了2008-2011年四期土地整理項目,這四期土地整理主要位於10個作業站,共8個項目區,項目區將新增耕地1843.642公頃,新增耕地率8.45%。

  農墾建三江管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李亞發也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八五九農場為例,通過土地整理,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節約了水資源。已建成的2008年項目區共有水1566公頃,按多年平均用水量,每公頃平均用水量為9000立方米左右,整個項目區共需水1410萬立方米,通過對項目區節水工程的實施,渠系水利用系數由0.6提高到0.9。節約水資源285萬立方米,節省泵站提水費用10萬元。同時?管暗埋回填工程新增耕地27公頃。土地整理還提高了農業機械化率、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以前30-50米的格田,變成了現在70米左右格田,荒草地平整回填後變成耕地,更加適合大型農業機械生產作業和飛機航化作業。土地整理後,項目區種植戶紛紛購買大型農業機機械,淘汰落後、效率低的機械,如今年項目區購買了25臺高整插秧機,每天可完成60餘畝的水田插秧任務,比普通插秧機提高2-3倍的插秧效率,大大提高水田全程機械作業標准。據測算,每畝可提高50公斤左右的產量。現在項目區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率已達到98%以上,有效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在糧食主產區,土地整理創造著巨大的經濟效益。而在龍江大地的田野鄉村,整地生田讓山鄉巨變換新顏。在依安縣依龍鎮豐林村,土地整治復墾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結合,率先進行了撤屯並村、集中蓋樓,通過合並3個村、撤並13個自然屯,不僅讓農民住上公寓,過上城裡人的生活,同時騰出了4100畝宅基地,其中3223畝復墾為耕地。如今,傳統的鄉村變了樣:村莊變『瘦』了,長『高』了,出門不再是泥巴路,購物有超市,區域中心村也已經初具規模,1500平方米商服樓、1100平方米教學樓、800平方米衛生院以及奶牛小區、溫室蔬菜大棚和農機具場庫棚等配套設施正在加緊建設當中。『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托煤坯子、掏爐子、挖菜窖、劈柈子、挑水,從來也沒敢想,如今竟然和城裡人一樣,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豐林村二屯農民於景財說起撤並村屯建新村、騰出土地搞復墾的事,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土地整理項目實施後,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的美麗田園風光。東北網記者 印蕾 攝

  省國土資源廳土地開發整理處處長任百會介紹說,自2001年實施土地整治工作以來,我省相繼建設512個土地整治項目,遍及省內72個市縣及農場,惠及項目區群眾近百萬人,人均年增加農業直接性收入達2500元。截至目前,三江平原重大工程已實施50個項目,建設規模198萬畝,可新增耕地17萬畝;示范省工程已實施項目28個,建設規模129萬畝,可新增耕地17.7萬畝,三江平原東部『兩江一湖』地區和松嫩平原三大流域土地整治工程『兩翼齊飛』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記者從省國土資源廳獲悉,通過實施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到2012年,我省將實現『兩大工程』投資100億元,建設高標准農田790萬畝,新增耕地50萬畝,提高糧食產量36億斤的目標。龍江大地將呈現更多『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的美麗田園風光。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