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安區構建『小社區、大黨建』新格局
探索區域黨建一體化新路徑
東安區是牡丹江市商務中心區,也是老建城區。近年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下崗失業、企業改制和經商打工的黨員湧入社區,許多黨員由過去的『單位人』變成『社區人』。這些新變化給社區黨建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課題,如組織設置不適應、管理方式不適應、活動陣地不適應、保障機制不適應、黨組織力量不適應等。困擾著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有效發揮,阻礙了社區黨建工作的全面提檔昇級,影響了和諧社區的建設步伐。為破解這些難題,東安區委按照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推進區域黨建一體化』的要求,采取了『四聯四化』的有效方法,構建了『小社區、大黨建』新格局,探索出區域黨建一體化的新路徑。
1、形式聯合,組織設置科學化。打破系統型、行政化、單位式的傳統黨建管理模式,按區域分布和服務類型,本著『有利於黨組織發揮作用、有利於加強黨員管理教育、有利於建設和諧幸福新家園』的原則,改革基層組織建設的新路徑,使之與形勢相適應。一是優化組織設置。把全區15個具備條件的社區由支部改建成黨委,佔24個社區黨組織的62.5%,為推進區域黨建一體化奠定了組織基礎。二是構建組織體系。實行黨委建在社區、支部建在樓棟、黨小組建在單元、黨員學習教育進入家庭,形成了兩級領導(街道、社區)、三級網絡(街道、社區、樓棟)、四級管理(街道、社區、黨支部、黨小組)的『234』新型組織體系。三是放大黨委建制。黨委成員調整為7-9個職位,吸收駐居單位和企事業單位的領導、社區民警進班子,實現了三個轉變,即:由過去求人辦事,向班子成員分工負責、『一盤棋』轉變;由過去『單一型』管理,向『多元型』管理格局轉變;由過去單打獨斗、跳『光杆舞』,向社區+駐居單位+企業+黨員『四層區域組合』轉變。興隆三社區沒有辦公用房,一直租用車庫辦公,上海綠地房產公司領導進社區黨組織班子後,無償給社區提供了300多平方米的三層辦公用房,解決了困擾社區多年的老大難問題。
2、機制聯建,黨建工作規范化。一是以『區域不變』應『單位多變』,完善領導新機制。實施『社區黨委+兼職委員』領導體制,形成了街道、社區、駐居單位和企業、居民代表及包片民警『四位一體』抓黨建、促和諧、保民生、建家園的領導合力。特別是在職黨員和公安民警進社區後,區委把素質好、能力強的在職黨員和社區民警選進社區黨組織班子,不僅使班子的結構更加合理,而且戰斗力極大增強。二是采取『1+X』工作模式,探索工作新機制。『1』代表具備黨建資源優勢的社區黨組織,『X』代表社區所轄不同類型的基層黨組織,通過社區黨委這個平臺,把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進行有效整合,形成了『小社區,大黨委』的工作運行機制。目前,在社區黨委班子成員中,既有駐區中、省、市直單位領導,也有駐區企事業單位領導;既有離退休老黨員,又有社區乾部。3個公安分局的社區民警擔任社區黨組織副書記後,在維護穩定、建設平安家園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年初以來,全區各種治安案件下降36%,調處各種矛盾糾紛137件。三是推行『兩會一中心』工作制度,建立管理新機制。每月召開社區黨建聯席會,總結交流黨建工作經驗;每季度召開社區議事會,協調駐區單位共同討論解決居民普遍關心的事項;完善社區黨員服務中心制度,加強社區在職黨員和流動黨員的管理服務,建立駐區在職黨員發揮作用的長效機制。在創建『三優』文明城區、建平安社區、創特色黨建品牌等眾多『亮點』活動中,區域黨建一體化成為良性載體,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推動作用。
3、難題聯解,黨建活動經常化。一是活動陣地共建。采取新建、改造、調整、共享等方式,大力推進活動場所和陣地建設。全區有16個社區的活動場所達到80平方米以上,其中有5個達到300平方米,由開發商無償建設提供的福民千米社區明年建成交付使用。柴市社區黨委利用超過3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投入70餘萬元,購置30臺電腦,建設成『三網一點通』便民服務站,成為省委組織部遠教進社區的示范點。實行活動場所共享機制,有12個駐區單位的活動場所面向居民開放,市農行活動中心的臺球、乒乓球、圖書室、健身房等設施極大地豐富了居民的業餘生活。二是黨員教育共管。分類建立了直管黨員、在職黨員、流動黨員信息庫,整合轄區教育資源,分類施教。通過創辦社區黨校、網上黨員講壇、建立家庭學習小組等多種形式,不斷提昇黨員素質。實施流動黨員『安家工程』,在開展『建組織、找黨員、起作用』活動中,新建基層黨組織116個,使264名隱形黨員、『口袋』黨員和流動黨員有了『新家』。依托工商個體私營協會建黨委,支部建在4個大型綜合市場管理所,黨員作用發揮在攤位,使126名松散的個體工商業戶黨員有了自己的組織,發展新黨員16名,創建『黨員誠信示范崗』27個。在職黨員進社區後,各社區黨組織建立臺賬,把他們及時編入樓棟黨支部,按照適時、適宜、適度的原則,發動在職黨員立足單位優勢支持社區建設,立足職業特點參與社區管理,立足居民需求參加社區志願者服務隊。半年來,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服務活動2680多人次,幫助解決問題378個。三是為民服務共辦。圍繞社區居民需求,打破條塊分割,轉變服務方式,增強服務意識。社區黨組織與共建單位共駐共建,變單一服務為多元服務,變獨立服務為聯動服務。清福社區黨委與市一中共駐共建,共同開展為民服務,一中在社區建立了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學生參與建設文化樓道57個,使『先鋒書苑』黨建品牌深入人心。林機社區是下崗職工多、弱勢群眾多、困難居民多的『三多』型社區,社區黨委通過與市就業局建立穩固的共建關系,定期舉辦就業大集,創辦6個再就業基地,使900多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成為省、市社區再就業的先進典型。
4、各方聯動,發展成果最大化。資源共享、和諧共築、品牌共創、成果共享,是區域黨建一體化所追求的目標。一是黨組織『三力』不斷增強,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更加牢固。通過組織聯建,區域黨組織有機聯合成一體,極大增強了黨組織的『三力』。在『三優』文明城區創建中,全區3158名黨員志願者的足跡留在了大街小巷,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紅色服務隊』。二是基層黨建工作全面提檔昇級,典型群體隊伍不斷壯大。湧現出一大批在全國和全省、全市有影響的過硬典型,打造出市級黨建品牌4個、區級黨建品牌40個,在推進『三實兩創』、建設幸福東安的生動實踐中,充分發揮了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區委繼2008年被省委命名為『街道社區黨的建設先進區委』後,今年『七一』又被省委命名為『基層黨建工作先進區委』。三是基礎建設水平上新臺階,最大限度地滿足了黨員和群眾的需求。清福社區通過開展區域黨建一體化,籌資18萬元對活動陣地進行了全面改造,使老典型煥發出新活力。全區社區黨組織通過共駐共建籌集資金300多萬元,新增活動場所18個,開展大型活動300多場次,打造服務型、文化型、學習型、共建型和穩定型『五型社區』22個,使社區面貌煥然一新,百姓得到了實惠。四是社區黨組織與駐居單位關系融洽緊密,成為一家人。通過區域黨建一體化這個平臺,把社區、駐區單位、企業、學校等資源優化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黨組織的政治優勢,進而轉化為服務群眾、共建美好家園的工作合力,為推進大牡丹江、新牡丹江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