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0日訊(記者 張強) 有人稱贊她是三尺講臺上一顆耀眼的明星,有人稱贊她是一只正展翅與命運斗爭的雄鷹,可她只是一個默默為教育事業耕耘著、為她心中理想奮斗著的普通人民教師,她就是哈爾濱市復華小學的李玉倩。
李玉倩老師多次獲得省優秀教師、省優秀班主任、省師德先進個人、市優秀教師、市優秀班主任標兵、市師德『十佳』、南崗區首屆十大優秀班主任、南崗區『感動人物』等光榮稱號。她是一位將事業視為生命的黨員教師,在二十餘年的班主任歷程中,一直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為心中的理想奮斗著。從她擔任班主任工作以來,從來沒因為私人原因而影響工作,在事業與家庭的天平上,她始終傾斜於事業,自己的孩子體弱多病,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當夜深人靜時,她一邊給發燒的孩子更換冷毛巾,一邊潛心研究著第二天要講的課,常常整夜坐在孩子床邊守到天亮。白天她又噙著淚,撇下病中的孩子,在孩子的哭喊聲中毅然走上三尺講臺,去完成她傳道授業解惑的心願。同志們敬重她,但此時此刻也不忘對她說一句:『你傻呀,哪個孩子是你的!』家人們心疼她,都勸慰著:『差不多就行了,不要太認真!』面對這一切,她只是一笑置之,她把母愛給了學生們,心中也更堅定了為教育事業永遠奉獻的決心。
李玉倩老師曾在教育日記中寫到:『我是一位老師,從事的工作是教育,面對的對象是鮮活的生命。生命不會有返程,人生也沒有回頭路,所以我盡量不讓我的教育留有遺憾。我還是一位母親,我更想把沒有在自己孩子身上做好的事情,更好地做給我的學生。』這段醒目的話,很好地詮釋了李玉倩為什麼在孩子和家長們眼中更像是一位媽媽老師的真諦所在。
學生良好習慣養成重在平時、重在細節,是通過在每一件事、每一項活動、每一節課中的引導,經過長期熏陶、影響形成的。李老師努力『把小事做細,把細事做透』,用『細功』打磨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她注重學生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注重自己的為人師表;注重把教育目的寓於學生的體驗活動過程之中。
新生開學是在夏季,在一次體育課之後,李老師特意沒給孩子留課間休息時間。由於天氣比較熱又經過體育課的運動,孩子們非常渴,當有的孩子表示想喝水的意願時,李老師順水推舟,同意讓全班孩子一定快速喝完水、坐好,准備上課。在時間這麼緊張的時刻,孩子們紛紛拿著水杯跑到飲水機前,一擁而上,差點兒把飲水機弄倒。有些孩子害怕了,但見老師沒有制止便又去搶水,他們搶了十分鍾,大多數孩子還是沒有喝到水,而且搶的地面都是水。
這時,李老師覺得時機成熟了,就讓孩子們停止接水,全回到座位上冷靜下來,認真思考為什麼十多分鍾過去了沒有喝到水的原因。在七嘴八舌的交流中,孩子們體驗到了:大家都只顧自己口渴想喝水,沒考慮其他人;本來接一點水就可以解渴的卻接了一杯;當自己接不到時,也不讓別人去接……交流中,孩子們不僅意識到,即使在緊急狀態下,也不能忘記謙讓,像這種無序接水害人害己,甚至聯想到安全問題,也意識到了謙讓的重要性。
在接下來設想如何有序組織喝水的環節時,孩子們想得很周到,連按什麼路線去接,接多少都做了詳細的規定。在大家的共同商榷下,全班重新接了一次水,只用了5分鍾,每個人都喝到了,與前一次喝水有了明顯的對比。孩子們也意識到:我們是一家人,相互之間應該懂得謙讓,當別人有困難時互相幫助,這樣纔會生活在充滿健康、快樂的氛圍中。為了鞏固『互謙讓』的規范,她還設計了『緊急脫險』、『一個苹果』、『搶凳子』、『挑豆子』、『背後留言』等體驗活動。李老師堅信,只要堅持『把小事做細,把細事做透』,就一定能用細功打磨出學生的良好習慣。
『放假了,我把孩子交給你們,你們千萬要替我照顧好。開學以後,把我的孩子們再安安全全、完完整整地送回來。』每次家長會上,李老師都會重復同樣的一句話。每次,她都說得那樣真誠和不捨,就連家長都覺得好像是帶走了別人的孩子。
『家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溝通方式。李老師在進行家訪時,堅持『四不』原則:不向家長告狀;不因學生的問題而埋怨、指責家長;不用任何方式挑起孩子與家長的不和;不將自己的責任推到家長身上。每次家訪李老師都要向家長報告孩子進步的消息,哪怕只有極微小的進步,她也想方設法讓家長相信,他們的孩子是最優秀、最有潛力的,並與他們交流如何正確地去愛孩子、關心孩子。
在李玉倩老師的班上,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家長與老師之間,甚至家長與家長之間都形成了一種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形成了一股教育的合力。就像前段時間李老師在北京學習期間收到家長短信寫的那樣:『好羡慕您有那麼大的魅力,僅僅兩天孩子就那麼想您,她的兩篇日記都是寫您的,想您、念您、盼您早點回來,我簡直嫉妒孩子對您有那麼深的感情……』
二十多年來,李玉倩老師一直在教育崗位上不懈追求著,將真誠、樂觀、自信、堅韌的人生態度傳遞給學生們,引導他們認真做事、真誠待人、和諧相處、共同成長,也形成了『細膩引導、細心呵護、細致溝通』的班主任育人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