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記者中秋節走進地鐵施工現場親歷白班施工組12小時
2011-09-13 10:25:36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徐光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編者按

  基層一線是新聞工作的源頭活水,蘊藏著最鮮活、最豐富的新聞資源。接地氣纔能長靈氣,深入實踐纔能使新聞報道富有生活氣息,紮根基層纔能讓記者產生真情實感。為讓我們的新聞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按照中宣部、省委宣傳部、市委宣傳部關於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相關部署,從今天起,本報推出『走基層·探訪新戰略最前線』專欄,組織編輯記者到實施新戰略的最前線蹲點調研,實地采訪,以鮮活的新聞、清新的文風,反映全市人民群眾加快實施新戰略、建設現代大都市的生動實踐和創造,反映黨和政府的政策給人民群眾生活帶來的實際變化,反映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美好生活,展示他們良好的精神風貌。敬請垂注。

  在人們腳下十幾米乃至幾十米深的地方,有一批年輕人正在夜以繼日地忙碌。

  狹小的空間裡,忍受著高溫與潮濕。每天連續工作12個小時,換來的,是地下隧道的不斷延伸,和一條即將貫通的地鐵。

  中秋萬家團圓之際,記者走進宏偉路太平公園區域的地鐵施工現場,與來自山東的中鐵十四局地鐵建設人員零距離接觸。

  『80後』的12小時地下生活

  12日,天晴。早上7點半,擔任地鐵9號標段線路技術主管的陳陣,領著白班施工組走向地下———工作組兩班倒,每組每天工作12小時。

  從地鐵站口處進入,沿著為施工搭建的鋼質臺階,走下超過兩層樓高的深度,光線開始暗淡,半徑5.4米的隧道呈現在眼前,混凝土混合著泥土的濕氣迎面撲來。

  先行抵達隧道盡頭的機長等已經就位,新掘出的土被源源不斷地從機身後輸出。盾構機巨大的轟鳴聲已掩蓋了一切,1米開外幾乎什麼都聽不到。

  盾構機機長李志峰,26歲,一臉學生般的青澀和稚氣,站在隧道的燈光裡,像個孩子。『地下施工組裡的技術和管理人員都在30歲以下』,陳陣今年29歲,但已是『老人』了。

  這段隧道距地面深度只有9到14米。盾構機經過地面建築下方時,進度要放慢。

  中午12點,午餐盒飯從地面送下來。很多時候,盾構機操作人員要輪流進餐,進餐時間多則十幾分鍾,少則幾分鍾。這個標段要在10月底乾完,時間很緊。午飯後,施工組還要繼續作業7個小時。

  『一天從早到晚,吃喝拉撒基本都在地下』,陳陣說,大部分時間裡,他們只見過日出,沒看見過日落。


 

  高溫·潮濕·關節炎

  下午,隧道內溫度昇高。

  盯著盾構機操作屏幕的李志峰相當謹慎。正在推進的隧道區間是一段半徑350米的曲線,掘進的隧道位置與設計偏差不能超過5厘米———掘進速度太快,很容易偏離設計線。眼下,這條隧道以每天8米的速度向前延伸,偏差只有1厘米。

  潮濕、憋悶,讓人呼吸沈重,記者感覺身上開始冒汗。

  隧道裡的熱量來自盾構機。盾構機主機長約10米,工作時功率為1600千瓦。要保持正常運轉,必須經常降溫。噴在盾構機上的水,很快就化為水汽四處彌漫,整個作業區域的溫度迅速上昇,轉眼就達到30℃。

  『最難受的是夏天,溫度經常達到35℃到40℃,一個個汗流浹背,跟洗桑拿似的。』陳陣說。

  李志峰工作幾小時後起身,感覺膝部一陣疼痛。長年在潮濕環境下作業,很多人都患上了同一種病痛———關節炎。但工期緊張,很少有人去治療。

  兩個小時『假期』與寂寞青春的夢想

  晚上7點,城市燈火闌珊,李志峰和同事們從地下返回地面。

  開交班會,然後洗漱、吃飯……一切停當,基本是晚上9點。每個月,他們有29天都是在這樣的作息時間表中度過。

  有時候,工程人員也會三五成群地出去喝酒、唱歌來放松。但時間有限,活動范圍基本僅限地鐵工地1公裡范圍內———一些來哈兩年的工程人員,甚至沒去過中央大街。

  中秋節當天,施工組破例在早晚施工組交接班的空當,放了兩個小時的『假』———施工人員一起聚餐。

  對這些長年累月在地下工作的『80後』來說,更大的問題是愛情與婚姻的困擾。陳陣說,『一些同事二十七八歲了,還沒談戀愛;有的因為聚少離多,對象吹的也不少。』

  像同齡人一樣,走在明媚的陽光裡,談一場不受時間和地點制約的戀愛,或是待在家裡享受一下天倫之樂,是每個工程人員晚上躺在床上的憧憬。

  但第二天,他們依舊會准時醒來,然後進入隧道,又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在陳陣看來,長年累月的堅守,除了這是一份謀生的工作,最大的快樂就是工程結束時的喜悅感和成就感,『若乾年後,再來哈爾濱,我會自豪地說,這裡的地鐵是我們建的。』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