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9月2日訊(記者 吳萌)今年是我省高速公路建設三年決戰的收官之年,省委統戰系統組織的開展的『學講話、憶黨史、看發展』學習考察活動用四天時間陸續走過哈大、大齊、綏北等新建設高速公路,感受三年決戰來公路建設者為我們帶來的變化。
設施齊全、道路平整,這是考察團成員走在大齊高速公路上最直接的感受。在以『簡歐式』設計風格建設的大齊公路紅湖服務區,考察團聽取並了解了大齊高速公路建設中克服的種種困難,『我省冬季漫長,有效工期平均只有六個月,個別地區還不到90天,三年決戰有效施工期加在一起僅540天。』公路建設負責人向考察團介紹。
|
『同時,我們還組織了省內外500名勘察設計專業人員,購進先進的技術裝備,超常規開展勘查設計,采取分片平時展開,可研、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交叉進行,技術專家全程跟蹤管理,集中封閉作業等措施方式,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了以往三年的工作量。』
公路建設者吃苦耐勞的精神讓每一位考察團成員都表示欽佩,但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如此龐大的工程,還要保證質量,同樣離不開的科技的力量。據介紹,在公路路基建設方面,針對總長度達35公裡的島狀凍土施工世界性難題,組織國內知名凍土專家科學論證,采用多種措施加以解決;針對300多公裡舊路幫寬,積極采用先進技術,解決不均勻沈降、路面反射裂縫等問題。在路面方面,引進高性能瀝青路面設計配合比理論和施工措施,提高了瀝青路面抗車轍能力,同時兼顧低溫抗裂能力。在橋梁方面,采用樁底壓漿、預應力管道真空壓漿等多項新技術。
|
通過相關技術措施的應用,路面總體使用壽命可增加30%、全壽命周期成本可降低20%、橋梁主體工程使用壽命可增加20%~25%,橋面早期破損和橋頭跳車等質量通病得到很大改善。高科技不單造就了高質量公路,同時也也節省了費用。三年決戰建設3042公裡高速公路總投資720億左右,平均每公裡造價不到2400萬元,遠低於全國4300萬元的平均水平。
看到我省高速建設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來自省科學院的副院長郭景春欣喜的道:『過去我省高速建設裡數在全國排名倒數,這對龍江的經濟發展造成很大負擔。相對於許多南方城市,我省冬季漫長對路面造成影響很大,公路建設者們僅用三年時間就克服了這些問題並完成這麼長的道路建設簡直就是奇跡。他們纔是當今時代裡的「鐵人」,每一位高速公路建設者都該為今天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和自豪。』
|
在綏北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記者看到一塊『文化建設「每日一語」展示板』。據工作人員介紹,從綏北高速公路建設伊始,這塊板上天天都有人進行更新,他們有的是指揮,有的是部員,有的來自工程監督部,有的來自技術部,大家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寫出了對高速建設注意細節、把握方向、面臨的問題。從上到下,每一位參與建設的人員都希望把一條質量最好的高速公路奉獻給全省人民。
三年公路建設決戰,我們看到的是發揚龍江交通精神,吃苦耐勞、科技創新、團結奮進的建設者們頂風雨、戰嚴寒的英勇身姿,也使我省綜合運輸體系進一步完善,形成了一個對內大循環、對外大開放的交通大格局,成為了東北地區、乃至中部省份中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比較發達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