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我省農業綜合開發成為領跑現代化大農業生力軍
2011-09-14 09:29:1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9月14日訊 近年來,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發揮財政支農資金最大使用效益,堅持集中財力辦大事,高標准建成一大批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覆蓋全省13個市(地)、64個縣(市),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繁榮發展、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堅持集中投入、綜合開發,在推進農田水利化上充分發揮引領作用

  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把大量資金集中投向農田水利工程及灌溉設施建設,通過實施田、水、路、林、山綜合治理,把大面積的中低產田改造成為旱澇保收田、高產穩產田、節水高效田。『十一五』期間,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共投入資金94.34億元,改造中低產田660萬畝,建設高標准農田近50萬畝,其中農田水利建設資金達42.2億元,建設排灌站27座、攔河壩28座、小型水庫4座,開挖疏浚溝渠14900多公裡,襯砌渠道1900多公裡,建設橋涵閘等渠系建築物28900多座,建設小型蓄排水工程127座,打機電井8700多眼,架設輸電線路2300多公裡。通過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極大提高了項目區糧食產量。肇東市五裡明鎮50萬畝玉米噸糧田示范區,累計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1.45億元,建設玉米高產核心區5萬畝,全部實施農田節水灌溉,項目區玉米畝產由600公斤增加到1000公斤以上,成為全國聞名的玉米噸糧田。2008年以來,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在松嫩和三江兩大平原規劃建設了八大高標准農田示范區,同時,還在延壽、綏濱、海林、樺南、富錦等10多個縣(市)相繼建設了一片又一片高標准農田,引領周邊5000萬畝農田提檔昇級。

  二、堅持集中打造、組裝開發,在推進種植科技化上充分發揮示范作用

  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加大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應用的投入力度,在加大良種引進力度、加快品種更新換代基礎上,通過綜合組裝節水技術、栽培技術、農機技術、新品種應用、病蟲害防治等各種先進適用技術,努力提高項目區科技含量和成果轉化率;通過與農業科技部門合作,使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成為農業科技人員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的主戰場;通過加大農民科技培訓,做到項目區每個農戶家庭都有一個科學種田的『明白人』。『十一五』期間,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用於科技措施的資金達到2.77億元,引進優良品種118個,推廣先進適用技術74項,培訓農民140.5萬人次。新技術、新品種、新儀器、新設施在項目區得到廣泛應用,項目區科技含量比非項目區高出20%以上。在甘南縣興十四村,調研組參觀了『黑龍江(興十四)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近幾年來,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累計向示范園區投入資金7211萬元,建設了3萬畝高標准農田、1萬平方米智能溫室、280棟設施農業大棚。示范園區推廣應用栽培、施肥、植保等農業高新技術46項,推廣種植14大類、269個高產新品種農作物。2009年以來,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投入資金2.37億元,在該地區建設48萬畝麥豆輪作示范區,實行以麥救豆,破解了一豆十年的難題。

  三、堅持集中建設、重點開發,在推進耕作機械化上充分發揮帶動作用

  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以推進大型農機裝備工程為抓手,重點推廣大中型農業機械,利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10%的財政資金,通過按比例補貼方式,對農機合作社發展進行扶持,對農民購置農機進行補貼,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十一五』期間,累計投入資金5.59億元,購置各類農機具11402臺(套),組建農機合作社178個。在肇東市五裡明鎮,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近兩年投入資金3000萬元,組建大型農機合作社2個,購置大型農業機械48臺(套),同時還配套進口整地機械,大大提高了高標准農田的機械化水平。扶持的安達市豐橋農機合作社購置農業機械126臺(套),合作社年經營土地8300畝,代耕面積25000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4500噸,入股農民人均年收入11400元。近幾年,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致力於推廣大型機械深松整地,實現了旱能保?、澇能排水,糧食單產提高15%以上。

  四、堅持集中扶持、規模開發,在推進生產合作化上充分發揮集聚作用

  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不斷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整合各種資源各方力量,大力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總量擴張、機制創新、實力提昇,通過市場拉動、企業牽動、能人帶動和政策驅動,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分散的作業統一起來、分散的經營聯合起來,切實解決一家一戶做不了、做不好的問題,全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前,全省所有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全部實行農民自願合作、土地規模經營,普遍采取了統一種植方案、統一提供良種、統一采購生資、統一標准作業、統一作物收割、統一產品銷售的『六統一』生產模式,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組織化、規模化、現代化水平。『十一五』期間,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共投入資金5.5億元,扶持農機、種植、養殖等各類農民合作組織252個。樺南縣泓源水稻專業合作社,經過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連續多年扶持,入社農戶達到273戶,規模經營土地15000畝。2010年合作社畝收益達1514元,較成立前畝收益增加596元,增長64.9%;社員人均年收入達到23343元,比同鄉村非社員高出9637元。

  五、堅持集中培育、深度開發,在推進經營產業化上充分發揮放大作用

  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集中培育、重點推進水稻、大豆、玉米、奶牛、肉牛、生豬、馬鈴薯、亞麻、蔬菜、山特產品等十大優勢產業發展。圍繞主導產業發展,通過貸款貼息、財政補助等形式,做大做強一批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高、規模大、帶動力強、創稅水平高的龍頭企業群體,促進產業集聚和要素集中,帶動基地壯大規模和促進農民增收。水稻、大豆、玉米產業以提昇企業競爭力為主要目標,重點扶持企業提檔昇級,促進品牌整合、產業集聚。生豬、肉牛產業以提高優質原料供應為主要目標,重點扶持養殖環節,適當扶持規模養殖場排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利用項目。重點扶持的慶安縣稻米產業,目前加工企業發展到204戶,縣內水稻加工轉化率達到100%。鑫利達米業集團產品成功打入國外市場,雙潔大米成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專用米,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104元,高出全縣12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共扶持加工企業215戶,新增畜禽4210萬頭(只),新增肉、蛋、奶生產能力28.7萬噸。其中僅2010年,就投入資金1.18億元,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114個,項目建成達產後,可新增奶牛存欄6200頭,新增肉牛出欄8700頭,新增生豬存欄4.2萬頭,新增豬肉制品加工能力7000噸,新增糧油加工能力70萬噸。

  六、堅持集中幫建、整村開發,在推進農村城鎮化上充分發揮輻射作用

  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通過支持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勢產業發展,加大新農村試點村和新農村省級重點示范村的扶持力度。『十一五』期間,共投入資金1.86億元,幫建新農村試點村74個,新農村省級重點示范村17個,有效提昇了新農村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在五常市,『美裕新村』——民樂朝鮮族鄉富勝村遠近聞名,不僅是因為美麗的拉林河依村而過,更因為它開創『村企共建』新農村的嶄新模式而備受關注。2009年以來,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投入資金1100萬元,大力扶持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建設、農機合作社發展和新村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企業投資近2000萬元,按照企業牽頭、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農民入社、房產入股模式,有效助推了富勝村新農村建設進程。全村已經修建了80棟農民新居,每棟兩戶,每戶140平方米,農民不用花一分錢,就能住上新樓房。東寧縣綏陽鎮柞木村,是遠近聞名的『地栽木耳生產專業村』,2009年被列為新農村省級重點示范村。兩年來,省農業綜合開發部門投資890萬元,建設標准化木耳示范園區、年產700萬袋菌包廠和柞木村堤防工程,全面配套水、電、路、噴灌、管護等設施,積極推廣黑木耳小孔栽培、春秋連作、越冬耳生產等先進栽培技術,使木耳種植從每年一季栽培達到兩季生產,畝效益從過去7000元~8000元提高到1萬多元。2010年,僅黑木耳一項,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實現了10532元。黑木耳產業在給柞木村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新農村的美麗畫卷也正在逐漸展現。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