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9月14日訊 垃圾中轉站是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簡單地說,有人住的地方就會產生垃圾,垃圾需要清運,就要有垃圾中轉站,生活垃圾如果得不到及時處理,會嚴重影響市容環境,垃圾中轉站是垃圾處理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垃圾中轉站在建設之時,這些服務於民的公共設施,經常遭到齊齊哈爾市民強烈抵制或阻撓,致使垃圾中轉站選址難、開工難、翻建難。
先建的被後到的『趕走』
近一段時間,齊齊哈爾日報頻頻接到與垃圾中轉站為鄰的市民們的投訴。今年7月末,家住建華區亨達名苑41號樓的王先生給報社打來熱線電話,反映自家樓下的垃圾中轉站擺放的垃圾箱臭味撲鼻,嚴重影響了居民們的生活。記者到達現場後,發現的確如王先生所言。記者隨後與建華區環衛處副主任李海春取得聯系,據李海春介紹,該垃圾中轉站是建華區環衛處西大橋環衛站,始建於十多年前,亨達名苑41號樓是近年建成。後建成的居民樓緊鄰環衛站。無奈,建華區環衛處被迫再次選址搬遷,但是為垃圾中轉站選址屢屢碰壁。從外地取經建新型垃圾中轉站
為更好更快的把垃圾中轉出去,提昇市民生活環境的指數標准,齊齊哈爾市環衛部門積極想辦法,2011年,齊齊哈爾市環衛部門從外地取經,學習大城市垃圾清運中轉的先進經驗,於今年8月,首次投入建設全封閉式垃圾中轉站,至今已建成8座新型的垃圾中轉站,預計在3—5年之內,全市將陸續投入使用新型密閉式垃圾中轉站,徹底淘汰自背斗式垃圾中轉站。
新型密閉式垃圾中轉站所用的垃圾收集箱采用壓縮的原理,對垃圾進行壓縮,經過壓縮的一車垃圾是先前自背斗垃圾車容量的7倍,一個垃圾收集箱將服務於1萬至15000人,並且做到了垃圾全封閉不裸露、噪音極小、異味極小、垃圾滲出液不外流、容量大等優勢。
翻建受到部分居民的阻撓
龍沙區率先對三處垃圾中轉站進行舊址重建,然而在重建中困難重重。三處規劃選址,只有位於永青小區北側的一處在今年8月按規劃如期建成。另一處計劃選址在工建路上,但由於受到市民阻撓,最終這處垃圾中轉站建在了瀏覽路上,由於瀏覽路位於龍沙區環衛服務所轄區域的邊緣,因而縮小了服務半徑,提高了服務成本。垃圾中轉站雖然『安了家』,可位置並不理想。另外一處至今沒能建成的垃圾中轉站位於龍沙區通江路藍天賓館附近。該垃圾中轉站已使用十餘年,在翻建中,盡管環衛部門做了一個多月的居民工作,至今受到部分居民的強烈阻撓。『我們對百姓提出的問題做出了種種讓步,如中轉站向後退十米、改變進車方向、建群眾滿意的圍牆等等。但在施工過程中,三次搭設的施工圍布都被周圍居民扒了下來。我們出車接居民去參觀投入使用的新型中轉站,均遭到拒絕。』提及此事,龍沙區環衛處副主任焦秀剛很是頭痛。
建議在城區改造中預留位置
據市環衛處主任韓光介紹,齊齊哈爾市中心城區每天產生生活垃圾800噸,主要靠垃圾中轉站二次轉運,自背斗式垃圾運輸車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設計水平,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自背斗式垃圾轉運形式非常落後,封閉不嚴,沿途運輸造髒,垃圾滲出的污水臭氣熏人,而新的密閉式的垃圾中轉站采用密閉運輸,垃圾滲出液直接被回收進地溝。
面對部分居民阻撓建站的問題,韓光表示,出於和諧服務的考慮,環衛部門的工作人員始終采用說服、開導的辦法做個別居民的思想工作,在垃圾中轉站無處可選址的情況下,如果個別居民還是拒不配合、強烈阻撓公共設施設立,我們將根據《黑龍江省城市市容衛生管理條例》、《齊齊哈爾市城市市容衛生管理條例》,按照法定程序依法規劃建設。他還強調,不能因極個別人的阻撓、乾預,影響公共設施的建設和使用,讓成千上萬的市民承載著惡劣環境帶來的侵擾。他同時建議相關部門,在垃圾中轉站的新址選擇上,應該與城區連片開發改造進行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使用,為垃圾中轉站提前預留出相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