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4日訊 9月8日,綏化市北林區雙河鎮一處兩公頃的稻田裡,陣陣秋風吹過,稻浪翻滾,宛如一片金色的湖水。這裡是高級農藝師苗永增的育種園,放眼望去,發現育種園裡穿插著30多處明顯凹下去的水稻,苗永增告訴記者,這是他培育成功的寒地矮稈香稻。
今年81歲的苗永增致力於寒地香稻的培育已有30多年,已培育出世界最高緯度上的香稻品種、我省第一個香稻品種綏粳4號,填補了我國高緯度地區無香稻品種的空白,創出了嚴寒高緯度地帶也能種植優質香稻的奇跡,1999年通過省審定推廣;後又培育出苗香粳1號和綏糯1號,也已通過省審定推廣,目前這些香稻品種在我省廣泛種植。
苗永增說,沒有一個稻種是完美無缺的,需要不斷地創新。為此,他一直在探索更適合家鄉種植、適合現代人口味、有營養、好看又好吃的特稻新品種。他的育種園有1100多個品系,赤稻、綠稻、黑稻、黃稻、白稻五花八門,基本上是香稻系列,僅特種稻親本譜就有108個,統稱『超泰』品系。像這樣大型特種水稻基因庫在我省尚屬首家。每年他都要給自己的特種水稻基因建檔、編號,並畫出圖表,對每種基因體系進行記錄,為新品種的研育積累資料。他還與我國著名水稻專家保持著學術聯系,曾就雜交水稻的一些特性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寫信求教、探討,想要試一試雜交香稻。袁隆平讓遼寧省的水稻專家張中旭郵來了三系水稻種子材料,並鼓勵他大膽實驗,培育出更加優質的水稻新品種。在育種實踐中,苗永增發現高稈稻易倒伏,1986年他開始研究培育矮稈香稻品種。在那一年秋季的一場大風雪過後,他發現了試驗田裡有一株30公分高的香稻沒倒,它的稈硬結構特殊,他便用它做親本,和一些優質香稻、糯稻雜交,配了十幾個組合,又歷經十幾年的試驗、選育,今年這些矮稈香稻中,粳稻40多個系25個品種,糯稻20多個系10多個品種都已穩定。
在育種園裡,苗永增分別折斷一株高稈和矮稈的香稻給記者對比,矮稈比高稈的短20公分~30公分,觸摸根部,發覺粗硬。他說,矮稈香稻稈矮、稈粗硬,木質含量高,抗倒伏能力強;維管束多,輸送養分和水分快;透風、透光好,初步測算,矮稈香稻比高稈香稻能增產5%~10%。
矮稈香稻的培育成功引起了我省育種界關注,一些專家學前來考察,認為苗永增的寒地矮稈香稻在我國尚屬首例,抗倒伏性能強,易機械收割,增產潛力大,保證米質好,它的培育成功對我省優質水稻的栽培,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產增收都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