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9月19日訊 金秋時節,走進拜泉縣:一片片林帶切分的耕地,宛如龐大壯觀的棋盤,棋盤上稻谷飄香,大豆搖鈴,玉米橙黃,雜豆閃光,一派豐收的醉人景象……這一幅幅豐收的畫面,是拜泉縣引導農民轉變觀念,以種植業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該縣圍繞『調整產業結構、拉長產業鏈條、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的發展思路,不斷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發展壯大優勢產業,為增加農民收入打下了堅實基礎。
愛農鄉中富村村民李偉怎麼也想不到,同樣一塊地,他種大苞米的時候,一畝地頂多收入七八百元。而今年,他種了6畝訂單架豆,盡管由於種植經驗不足影響了架豆的產量,但平均畝產150多斤的架豆讓他一畝地穩收1500多元,僅架豆一項就收入近萬元。『這種地也真得跟市場、動腦筋啊,明年還得接著種翻番出錢的架豆。』李偉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據鄉長呂新成介紹,今年全鄉種植特色經濟作物面積達到12.1萬畝,其中,架豆、芸豆、黑小豆、紅小豆、土豆種植面積就達6.9萬畝,按市場平均價計算,僅種植『五豆』一項,將有7000萬元人民幣揣進農民腰包。
瞧著自家地裡金燦燦的大玉米棒子,可把龍泉鎮群富村村民李長全樂壞了,他家的玉米大豐收嘍。『你家的玉米咋長那麼好呢?每穗足有半斤吧?』『俺今年使用的品種是吉單519,而且采用大雙覆種植,雖然八月中旬遭了點風災,但還是獲得了大豐收。』老李粗略算了一下,平均一畝地少說也能打600公斤以上,每公斤玉米按目前市場價至少能賣到1.5元,今年的玉米毛收入10萬元!可比種傳統的大豆強得多!『農民啊,觀念一變,啥都好辦!不愁生活不富裕』,老李若有所思的念叨著。隨行采訪的縣農委副主任張洪亮介紹,為了加快種植業調整步伐,今年縣財政投入資金300餘萬元,專項用於擴大玉米生產,扶持種植面積較大的村、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今年全縣玉米種植面積已達150多萬畝,比去年增加了60萬畝,玉米逐漸成了拜泉農民的『新寵』。
發展設施農業,提高土地的綜合產出效益,也是拜泉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一個著力點,引導農民種植馬鈴薯、甜菜等經濟效益好的農作物,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在拜泉縣第一個馬鈴薯專業合作社——三道鎮萬寶山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記者看到,該社的1500畝馬鈴薯喜獲豐收,新投入使用的土豆起收機正在忙個不停,『這機器相當好使,一天起土豆200畝沒問題,不但速度快,還節省了人工,我們社1500畝土豆,一周就能拿下,由於社裡今年馬鈴薯種植全部采用80厘米大壟種植技術,加上使用氨基酸復合肥,平均畝產在2.1噸,比普通栽培方式增產1000多斤,畝純收入最少在900元。』合作社理事長吉祿高興地告訴記者。如今,在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的帶領下,隨著一批馬鈴薯深加工企業相繼落戶拜泉,拜泉縣的馬鈴薯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今年全縣30萬畝馬鈴薯將為農民增收近3.6億元。
拜泉縣是大豆、玉米和雜糧的主產區。長期以來,大豆面積過大,糧食產量不高、種植業效益低一直困擾著糧食的增產和農民的增收。近年來,該縣正視縣情,因地制宜,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典型帶動、示范帶動、算賬對比、農民現身說法等方法,引導種植業結構向高產、優質、高效作物上調整,努力擴大綠色、特色、高附加值和適銷對路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綠色糧食生產,玉米、甜菜、馬鈴薯面積逐年加大,黑小豆、紅小豆、白瓜、架豆、香瓜、蔥蒜等特色作物種植面積穩步提高,今年,他們進一步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東部鄉鎮大力發展玉米、甜菜生產,結束了大豆一統天下的局面,西部鄉鎮玉米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甜菜、雜糧、雜豆、葵花等經濟作物面積逐步增加,全縣玉米種植面積達150萬畝,水稻8萬畝,大豆面積壓縮到140萬畝,雜糧等其他特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67萬畝。由於人努力、天幫忙、政策好,今年豐收已成定局。據測算,今年拜泉糧食總產將達到20億斤以上,比去年增產4.4億斤,將實現歷史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