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瑪縣三卡鄉政府所在地,又有一批農民即將住上新樓房,創我區農民居住史上先河。
9月14日,『走基層、看發展、促轉型』采訪組來到被譽為『大興安嶺「華西村」』的呼瑪縣三卡鄉沿江村采訪,村民陳洪奎興奮地對記者說———
現在花錢不用再尋思了!
東北網9月19日訊 剛走進農民陳洪奎家的大院,院牆上一塊『全國綠色小康戶』的牌匾引起了記者們的極大興趣,能帶上『國』字號,究竟能有多富?而老陳那句『現在花錢不用再尋思了』,更令人想要一探究竟。
老陳的家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邁進陳洪奎家的屋門檻,映入眼簾的是滿眼浪漫而溫馨的淡粉色,撲面而來的是淡淡的茉莉花香。腳下的實木地板光鑒可人,客廳裡的落地窗窗明幾淨,液晶電視、真皮沙發、電腦電話、高檔家具,一樣不缺。門廊左手邊的廚房內,煤氣灶、電磁爐、微波爐、抽油煙機一應俱全。門廊右手邊的衛生間內,浴霸、浴缸等全套的衛浴設備閃閃發亮……陳洪奎說:『家裡雖然是平房,但裝修全都按照樓房的標准設計,而像他家這樣的農戶村裡多了去了。』
陳洪奎說,如果不是國家的好政策,他還將永遠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純農民。進入新世紀,國家出臺了『兩免一補』等農業政策,讓以往年三十兒只敢買二斤肉包餃子的老陳時來運轉,五六十?土地,光補貼就能賺好幾萬元。緩過勁的老陳並沒有小富即安,又開起了磚廠、搞起了旅游農莊,現在他一年至少收入幾十萬元。
老陳的村
山,還是那座山,但村,已然不再是那個村。
如今,沿江村148戶村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100%,電視、電話、自來水入戶率達到100%,主街道全面實現硬化。而在三卡鄉政府所在地,村民們還自己集資蓋樓,2009年和2010年新蓋樓房面積7438.8平方米,而今年又新蓋樓房面積10500平方米。一位村民說,現在到夏天,下地回家就可以洗上熱水澡,冬天,不用燒爐子屋裡就暖和,曾經『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夢想成為了現實。
近年來,三卡鄉大力實施『保小麥、減大豆、上玉米』的農作物調整方案,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新作物水飛薊種植面積達到13170畝;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集資1100萬元購買大型農機具近20套,從『種』到『收』,全部實現了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無工不富,全鄉各個村屯圍繞農業上項目,辦企業,先後建起來的沿江村面粉廠、黑山頭村豆油加工廠、大江灣養魚池等讓村民賺得是盆滿鍋滿。
老陳的城
農業是呼瑪的『根』。在全區主伐生產全部停止的背景下,農業為呼瑪經濟社會的發展橕起了一片天。進入新時期,全縣種植業生產實現了從過去自給性的產品型生產向商品性的市場型生產轉變,從數量型發展向質量效益型發展轉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目標,以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科技進步為依托,正朝著優質、高產、高效的目標穩步發展,品牌產品與特色產品得到發展壯大,生產能力和整體素質有了顯著提高。
今年,全縣播種面積112.8725萬畝,完成計劃的100%;綠色有機食品標志認證19個,基地認證面積9.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3個,基地認證面積50萬畝。綠色食品種植生產基地面積85萬畝,監測面積8.5萬畝;食用菌養殖量保持在4100萬袋;冷水魚養殖面積增加到2萬畝;北藥水飛薊種植面積擴大到5.8萬畝;山產品采集2500噸,產值1500萬元。
離開三卡鄉的時候,記者陷入了沈思,『現在花錢不用再尋思』了,雖然語帶誇張,但卻實實在在地反映了在黨的農業政策的扶持下,當今農民的腰包真的鼓起來了,農民得到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