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興安嶺
搜 索
[走基層看發展促轉型]呼中區『小財政』力橕『大民生』
2011-09-19 17:54:29 來源:大興安嶺日報  作者:王樹和 唐國忠 楊國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9日訊 近些年,是呼中區創新發展建設嶄新局面的時期,更是民生改善力度最大的幾年。

  記者了解到,在財政收入並不寬裕的情況下,投入1億多元用於民生等領域。為620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多方努力,為6000名職工提高了工資收入……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小財政』支橕了保障性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等『大民生』。

  2010年,呼中區國內生產總值實現63642萬元,比2005年增長80%,年均增速12.5%。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1463萬元,比2005年增長64%,年均增速12.8%;一般財政收入實現819萬元,比2005年增長87.43%,年均增速17.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716元,比2005年增長67.2%,年均增速10.8%。

  截至6月末,呼中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6536萬元,同比增長13.6%;全口徑財政收入1381.9萬元,同比增長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803元,同比增長16.1%。呼中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態勢。

  安居千萬間百姓盡歡顏

  『我家的房子從父輩就有了,翻修了幾次,但又舊又小,全家幾代人擠在裡面。春天出門一身泥,冬天深一腳淺一腳,常滑倒……』在林場生活了20年的趙偉說起棚戶房的生活,有無數的苦衷。居住難、喝水難、如廁難、出行難、取暖難……長久以來,成為棚戶區居民心頭揮之不去的夢魘。

  呼中區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近年來,呼中區棚戶區改造新建樓房53棟、改造平房743棟,安置居民達7592戶;教育醫療上投入近6000萬元,更新了設備、設施,讓5萬呼中人受益;一項項惠民舉措的堅決實施,一張張寫滿幸福的笑臉,讓呼中區在改善民生工作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由於『先生產、後生活』等歷史原因,呼中區住房多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建築,結構以板夾泥、磚木平房為主,居住條件差。

  長期以來,城鎮建設規劃落後,職工生活環境質量低下。低矮的房屋,隨處可見的自建房,曲折幽深的巷道,坑窪不平的路面……這是呼中區棚戶區的一個縮影。


 

  2011年,將棚戶區改造作為首要的民生工程,積極實施人性化拆遷,累計拆除破舊房屋831戶,新建8萬平方米、19棟樓房主體全部封頂,14.89萬平方米平房花園式改造工程已進入竣工驗收階段。

  平房改造目前已接近尾聲,後接偏房基礎施工。在呼中鎮內規劃了18500平方米的商服房工程和3600平方米鋼結構封閉市場工程,目前施工圖設計已完成,用地拆遷已經開始。

  『我們趕上好時候,房子寬敞多了,房租也很便宜,我們住得很踏實,也更加舒心了。』剛剛喜遷新居的居民們欣慰地說。

  僅三年時間,棚戶區改造拆遷面積達18.6萬平方米,新建樓房53棟、面積23.1萬平方米。花園式改造平房743棟、面積14.89萬平方米,合計惠及職工群眾達7592戶。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歷史積怨頗多的『老大難』——棚戶區改造拆遷,沒有發生一起因拆遷、房屋質量、分房不公而上訪事件,職工群眾滿意率達到了100%。

  以人為本的城鎮建設理念、追趕跨越的城鎮建設氣魄,彰顯和驗證了呼中區城鎮建設速度。

  打造宜居小城鎮,改善居住環境是關鍵。呼中區以棚戶區改造為突破口,樹立城鄉一體化建設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理念,局址邊緣向中心區域聚集,山上居民向山下集中,實施生態移民、林場(所)撤並,全力加快城鎮建設步伐。

  7592戶棚改戶將告別低矮潮濕的平房,住進集中供熱、寬敞明亮的樓房,享受幸福生活。

  一棟棟棚改樓拔地而起,一縷縷民生情應運而生,著力打造中國北方旅游名鎮,一個生態型花園式濱水生態宜居城鎮的雛形,正在大白山腳下開始顯現。

  城鎮環境生態化宜居小城正崛起

  寬敞整潔的街道、修飾一新的樓體、大氣現代的廣場、挺拔搖曳的綠樹、悠閑散步的人群,構成了呼中人幸福和諧的美麗畫卷。

  這是呼中區幾年來生態小城鎮建設成果的一個剪影。呼中職工群眾身在林區就能深刻體驗到城市化生活的方便與舒適。

  近幾年,呼中區緊緊抓住棚戶區改造的有利契機,突出前瞻性,按照城鎮功能現代化、城鎮環境生態化、城鎮管理規范化的建設目標,探索出了具有呼中特色的林區城鎮化建設之路。


  借鑒先進設計理念,針對局址內穿城而過的呼瑪河水系發達的特點,在基礎建設設計上突破慣性思維,在濱水生態上做起了文章。

  借鑒北歐風格,實施『園林化』建設,大樹鑲邊城區、綠色布滿呼中,提昇了整體生態效應。並通過雕琢景觀小品,用色彩點綴呼中,從而提昇了整體的綠化品位,實現了色彩美、層次美、自然美,真正達到了『春賞花、夏有蔭、秋觀葉、冬常綠』的綠化格局。這些為林區老城平添了時尚新潮的現代都市氣息,高品位地打造了『生態型花園式』城鎮。

  突出環保、高效、節能、低碳的理念,多方籌資5210萬元,進行了集中供暖改造,逐步拆除了24根小煙囪,實施集中聯網供熱。局址道路全部硬質水泥化,實現了街區巷道乾淨整潔、不露土。全面實施城區改造,對城區樓體外牆做裝飾貼面和樓頂平改坡處理,並新增路燈、景觀燈700餘盞,小區亮化標識30餘套,讓嶺上小鎮煥發了新光彩,讓職工群眾真正享受到『城市化』的生活。

  在近三年的棚戶區改造中,呼中區借鑒以往成功經驗,堅持高品位、高質量、建精品的原則,開工建設了『民悅小區』、『建工小區』、『站前小區』,並緊抓棚戶區和平房改造的契機,提出了兩年內徹底消滅局址平房棚戶區的宏偉建設目標,傾力打造一座質量、效果、品位俱佳的『魅力林城』,徹底使老城舊貌換新顏。

  城鎮建設進展順利。開工建設了青少年活動中心,目前已進入二層樓板澆築階段,即將進行鋼桁架屋面安裝。結轉的19棟2010年棚改樓房,已實現主體封閉。

  增加職工收入提昇幸福指數

  呼中區永青森林經營公司前身是呼中森林經營所,職工多為原建工處剝離的職工,職工平均年齡偏大、工傷人員多,由於人多活少,企業發展一度陷入困境,為了職工都能富起來,公司班子在區局的帶領下,大力扶持職工從事養殖黑木耳、笨雞、笨豬的職工自營經濟,幾年來,公司已有40多名職工脫貧,有18名職工通過發展養殖業實現致富。

  隨著木材資源的逐漸枯竭,將如何讓職工有活乾、有飯吃作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幾年中,呼中的黑木耳養殖等特色養殖業一直走在了全區的前列,黑木耳養殖數量多年保持在7000萬袋以上,同時還催生了一大批的黑木耳經紀人,形成了產業化發展鏈條,年創產值達1.4個億。成為呼中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成了呼中人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同時呼中區還通過保護資源,發展林下資源采集業,開發生態旅游業,綠色礦產業,讓呼中人看到了未來產業發展的希望。

  全區在崗職工達6000元的平均工資2010年已達到1.6萬元,是『十五』期末的2.3倍。年均增長17.8%,快於同時期GDP年均增速5.3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達到8716元,比『十五』期末增加3053元,年均增長10.8%。『十一五』期間779戶家庭實現脫貧,人均增收1609元,自營經濟戶比例達14.7%以上。


  幾年來,區局多渠道籌措資金,啟動了多項惠民工程,按照建設『黑龍江省小北歐』的城鎮發展目標,相繼實施了林呼公路、呼阿公路、秀中園、清溪公園、『興安歐式風情街』、休閑廣場等一大批城鎮重點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共硬化區內道路30多公裡,實現了區址內主街巷道無沙土路面。

  破解『上學難』讓孩子們快樂成長。走進呼中,最漂亮的地方是學校;走進校園,迎面撲來的是滿園書香;走進教室,新桌椅新門窗光彩奪目。幾年來,呼中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先後投資4000餘萬元,改善辦學條件,改造校捨近4萬平方米,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和教科書費,提高了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的生活補助標准。全區實現數字化教學,昇學率全面提高,2011年高考二表以上34人,理科最高分634分,全區中考、高考錄取率分別達到100%和85%。

  為豐富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在清溪河畔建設了佔地3500平方米的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同時,12個健身休閑區、『清溪園』、『休閑廣場』和『秀中園』街心公園給林區人提供了廣闊的休閑娛樂健身空間,新增的藝術雕塑更是給林區小城增添了城市文化元素,使小城鎮文化氣息更加濃厚,健身操、太極拳、交響樂這些現代的、民族的、高雅的娛樂健身活動逐步走進了林區人的生活,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提昇了職工群眾的幸福指數。

  社會保障,提高群眾生活質量。

  『沒想到老了乾不動了,政府每月還發給500多元養老金,真是趕上好時候啦,還是黨的政策好啊!』領到工資的碧水鎮『五七工』、『家屬工』退休的張大娘高興地逢人就說。

  從去年起,家住呼中區的40、50人員在辦理了退休手續後,政府按月發放生活補貼,解決了他們老有所養問題。像張大娘這樣的『五七工』、『家屬工』呼中區共有2611名。

  2010年,這個區用於社會保障的財政支出為1458萬元,是『十五』期末的4.8倍。將2611名『五七工』、『家屬工』納入社會養老統籌。呼中區還為293名下崗失業人員發放447萬元小額擔保貸款,通過與大興安嶺技工學校合作,開展職工再就業培訓,平均每年達10次以上。累計發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2690萬元,620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截至目前,這個區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5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1.4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5904人。形成了加快發展惠民生、改善民生促發展的良好局面。

  公共服務完善社會更加和諧

  看病就醫,一直是林區百姓一個難題。破解『看病難』為百姓就醫減輕負擔。

  為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呼中區累計為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1500萬元,購進西門子螺旋CT、電子胃鏡、新型X光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大型醫療設備,增添信息管理系統、護士工作站、心電工作站,徹底改變了醫療設備陳舊落後的狀況。改建了消毒供應室、艾滋病初篩室、病理室及藥房,改造了手術室和各科治療室。

  他們相繼維修了呼中醫院及碧水、呼源兩鎮的衛生院,為60歲老人和7歲以下的兒童免費體檢700餘人次,為1300餘名兒童免費進行了麻疹疫苗預防接種。區醫院與哈醫大二院、四院結成協作醫院,定期派送人員到二院、四院學習深造,同時這個區還下調了近500餘種藥品價格和檢查收費標准,讓利藥費近100萬元。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先後投資4000餘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對各學校校捨進行改造,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和教科書費,提高了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的生活補助標准。進一步鞏固了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硬件發展建設的同時,呼中區更加注重文化軟實力的提昇。

  今年,教育部選定大興安嶺中小學生的版畫作為胡錦濤主席贈送給500名俄羅斯師生的『國禮』,其中100幅作品就是由呼中區第二小學師生創作的。

  近年來,呼中區以『博雅畫苑』被命名為大興安嶺版畫院呼中分院為契機,著力打造自己的版畫文化品牌,在省『放飛希望、描繪龍江』青少年版畫展中,這個區有8件版畫作品分獲金、銀、銅獎。

  像發展版畫教育在內的校園文化一樣,呼中區著力打造『群眾文化』、『知青文化』、『校園文化』、『冰雪文化』、『社區文化』、『軍營文化』六大文化品牌,將文化建設放到了事關城鎮形象、事關城鎮品位、事關城鎮長遠發展的高度,用文化的力量打造呼中精神,全區文化事業呈現出了多元化發展的態勢,助推區域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如今,坐落在大白山腳下的呼中區,一系列社會保障遺留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一大批不穩定因素得到消除,全社會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和諧穩定的喜人局面。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