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興安嶺
搜 索
[走基層看發展促轉型]『全民創業』熱情高
2011-09-19 17:59:48 來源:大興安嶺日報  作者:王樹和 唐國忠 張雷 田澍良 劉慧鋒 楊國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9日訊 隨著木材產量的縮減,林業企業發展空間的減少,呼中區像許多森工企業一樣,深陷困境。

  是壓力,也是動力,促使著呼中林木產品加工企業的轉型和從事林業生產戰線工人的轉產。

  幾年來,呼中區積極實施以創業促就業戰略,大力鼓勵、扶持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很多轉產的林業工人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9月6日,記者走進呼中區,見到了被呼中人稱作『馬鈴薯大王』的高鵬飛。

  剛見到高鵬飛時,他正在組織廠裡的職工在自己承包的試驗田裡起土豆,一身的灰土,讓記者怎麼也沒把他和身家過百萬的青年企業家聯系起來。

  『現如今,簡略的「大木頭」經濟已經不能順應企業的發展了,從前的大森林山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淋漆筷子、兒童玩具、工藝品等100多種產品,最高年產值達500多萬元,職工就有156人,這些職工和我在一起摸爬滾打了15年,不為別的,為了這156張嘴,我也得再找條出路。』高鵬飛對記者說。

  不轉型,企業就沒法發展。

  2008年,高鵬飛提出了企業轉型的發展思路。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利用呼中當地特有的資源,注冊成立了大森林山產品有限責任公司,從單一的木業加工向多種經營方向的轉變。綠色產品加工、種養業、旅游開發業,一系列非林非木產業發展項目成為大森林山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發展的方向。

  他沒讓一個工人丟掉『飯碗』。

  高鵬飛出資成立的大森林生態園與當地的馬鈴薯種植戶采取合作社的模式經營。這讓那些『有地沒技術,有收成沒銷路』的當地馬鈴薯種植戶看到了希望。

  『跟我合作的聯產承包戶年收入都能達到3~5萬元。』高鵬飛說。

  『馬鈴薯種薯都是訂單式銷售,去年冬天就已經與山東、河北、遼寧等地的收購商簽訂了合同。今年的年景比較起來算是平年,種植的馬鈴薯種薯3000畝,畝產能達到3800斤。預計收入200萬吧。』說到這,高鵬飛很自信。

  即將離開,記者在呼中區的南出口路見到一片木耳養殖基地。在那裡,記者見到了呼中區黑木耳協會會長、規模最大的木耳養殖戶龐希江。

  『1998年前後,全家幾百元的月收入壓得我喘不過氣來,聽鄰居說,養木耳能掙錢,我就乾上了。今天整菌、明天裝袋,一年下來,9000袋木耳淨剩1.3萬元。那年頭,林區人哪見過這麼多錢啊!』見到記者,老龐打開了話匣子。

  轉過年來,附近鄰居紛紛效仿。老龐驕傲地說:『在我這兒裝木耳袋沒有超過3年的,學會後都自己乾了。近年來,靠養殖黑木耳,我不僅家裡供出了3個大學生,還帶富了身邊一批人。』

  小小木耳越長越大,如果一家一戶搞項目,帶來的麻煩是技術指導難、銷售難。呼中區因勢利導,大力發展標准化養殖園區,把一家一戶組成『聯合艦隊』。

  『區裡投資120多萬元,在呼中鎮南出口處,平整土地、建標准化木耳養殖園區……無償給養殖戶使用,並成立了食用菌服務技術推廣中心,每年聘請專家深入基層指導。』

  龐希江2006年進駐新建的園區的,對園區的優勢深有體會:『原來在家裡搞,地方小,技術低,每年菌袋就得壞掉10%左右。現如今進入園區,區工會無償給使用地膜,水電配了套,享受平價電費,在接菌、裝袋的關鍵時期,都有技術員指導,一年壞掉的菌袋不到2%,尤其是客商一來,看到這無污染的環境和規模,還賣個好價呢,每年都有上百家客商雲集於此,使這裡的黑木耳不僅走向全國,還遠銷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小木耳不僅使貧困戶受益,而且發展成呼中區一項支柱產業。據呼中區工會的同志講,目前,呼中區共有1521戶5000多人從事黑木耳生產,佔全區總人口的1/10。2007年,全區的黑木耳產量達3100萬袋,人均純收入已超過1200元,這也讓呼中成了真正的『黑木耳之鄉』。

  『勞動光榮,創業有功』。政策的扶持到位,推動呼中區廣大乾部群眾爭相融入創業的大潮中。他們甩掉思想包袱,敢於創業,在自己致富的同時,帶動了一批又一批的群眾走上致富路。好政策激起了呼中人創業致富的熱情,興安之巔『全民創業』的熱潮在湧動。

                   呼中區大森林生態種植基地秋收的繁忙景象。


記者在種植基地采訪。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