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0日訊 為規范市民的不文明行為,達到全民共管城市衛生的目的,哈爾濱相關部門十多年來曾嘗試多種管理方法,但不文明行為都沒有得到根治。社會學專家認為,糾正市民陋習,要形成人人有責的社會氛圍,實施嚴罰、給予曝光,長期治理。
-千名『夕陽紅』上街
在上世紀90年代,哈爾濱火車站、秋林、中央大街等繁華地區,活躍著千名帶著袖標的『夕陽紅』衛生監督員,見到有市民隨意亂扔垃圾、亂吐痰,就會立刻攔住當事人,處以罰款。一位被罰過款的劉女士表示,當年還是個小女孩,那年冬天她在秋林附近吐了一口痰,不知從哪裡走出來一位老大娘指著自己的袖標告訴她,在公共場所吐痰要罰款10元錢,當時感覺到周圍人都在看自己,特別不好意思,立即掏錢交了罰款就走了,雖然當時感覺很丟臉,但以後確實沒在公共場所隨地吐過痰。
當時有的市民對此意見很大,並有人質疑這樣做是濫罰款,盡管這個方法在約束不文明行為方面有一定積極意義,但還是半途而廢了。
-『七不准』漸漸被遺忘
1995年9月1日哈市政府發布『七不准』,『不准隨地吐痰;不准隨地便溺;不准亂扔亂倒;不准亂擺亂放;不准亂貼亂畫;不准損壞公用設施;不准亂穿馬路、闖紅燈』。2003年,已被淡忘的『七不准』再次被政府大力宣傳提倡,並有意將其成為政府整治環境衛生的法律依據。而如今,曾讓市民耳熟能詳的『七不准』通告,在歷經陸陸續續的大造聲勢後,除了有關部門偶爾提起之外,早已被人們逐漸淡忘。
據了解,當年哈市街頭設立了60多處固定的執法崗點,流動執法人員在街路上巡邏檢查,對違反『七不准』的不文明現象當街予以處罰。1000名志願者也作為義務監督員上路協助檢查。執法部門還將中央大街、索菲亞建築藝術廣場、哈市站前廣場、秋林等地區列為嚴管區。在這些地區進行重點整治。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治後,隨地吐痰、便溺、亂扔垃圾不文明行為明顯減少。但隨著崗點撤去,志願者離開,一切漸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環衛工人監督也默然收場
2010年8月,哈爾濱市首批以環衛工人為主體的『衛生監督勸導員』在哈市道裡區上崗,衛生監督員在清掃和維護街道衛生的同時,勸導行人及商家保持他們的勞動成果,但短短半年過後,這些環衛監督員就以失敗收場。
記者在采訪時,環衛工人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管了也沒人聽,還不如自己收拾了』。據哈爾濱市道裡區城管局工作人員介紹,手中沒有執法權是『衛生監督勸導員』不能繼續做下去的根本原因。原希望通過環衛工人的悉心勸導和行動感化,讓市民自覺尊重環衛工人的勞動,但環衛工人沒有執法權,不但勸導沒人聽,還經常因勸導得來行人白眼,甚至遭到謾罵毆打。現在,哈市2000名『衛生監督勸導員』早已摘下袖標黯然下崗,恢復到原來埋頭乾活,只能看不能管的狀態。
-持之以恆宣傳嚴罰曝光纔有效
面對哈市現今依然故我的亂吐亂扔亂放的社會丑態,我們假設當年實施的那些治理措施若能堅持到今天,我們的市容市貌大概就會美好得許多,市民的文明程度肯定會有很大的提高。當一個社會民眾的文化文明素質不是很高的時候,靠自覺就沒有靠約束和管理整治來的便捷和高效。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瑞政表示,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設施及功能日漸完備,但居民素質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出現了如車內拋物、亂吐口香糖等新的不文明行為。城市如同一個大家庭,如果只有城管環衛部門『收拾房間』,而家庭成員不給予協助維護,家裡也只是會一時乾淨。
不難看出哈市目前對隨地吐痰、吐口香糖和隨地扔垃圾等行為,處罰力度太小,僅責令清除,處以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是遠遠不夠的。何況現在有關部門也很少進行監督查處。趙瑞政建議:一,重罰,對於不同的不文明行為,給予重罰,金額一定到達到讓人心疼的程度。為了解決城管執法人員少的問題,可以賦予環衛工人管理城市衛生、處罰不文明行為的權利,並形成鼓勵支持環衛工人的社會氛圍,環衛工人本身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沒有得到市民足夠的尊重,如果不給予他們執法的權力,勸導當然沒人能聽。二:曝光,借助媒體和社會力量,對市民的陋習進行曝光,效果會立竿見影。三加大宣傳,相關部門應該持之以恆地加大社會輿論宣傳,讓維護城市清潔的意識行動深入人心,逐漸提高市民素質。如果人人都嚴格要求自己,配合清潔工人的工作,城市環境衛生一定能得到改善。舉手之勞的文明行為不僅維護了環境的整潔,提高了個人素質,更體現了城市的良好文明形象。新聞鏈接
重罰:新加坡有效手段
中國是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新加坡是一個區區數百萬人的小國。一個如此之大,一個如此之小,兩國之間似乎無可比擬,但是兩國的居民大都是華人,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和歷史背景,因此,新加坡政府在管理華人社區的成功經驗中,也確有不少值得借鑒的地方。
華人的陋習,最典型的就是隨地吐痰。新加坡政府對付這種陋習所采用的辦法很多,除了正面宣傳這種陋習的壞處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重罰。隨地吐一口痰的罰款是1000新加坡元(約人民幣5000元,下同),吐第二口罰款加重一倍:2000元,如果還不肯停止,就可能被捕,甚至享受新加坡獨有的刑罰:『鞭撻』,還要上報紙,上電視。
有人說:打幾下屁股怕什麼?受過這種鞭撻體罰的人,不僅當時痛徹心肺,事後還可能留下永久性疤痕,試問將來如何向他的下一代解釋?幾年前,一位美國青年在新加坡牆上涂鴉後被捕,被判鞭撻,就算當時的美國總統出面講情,也只是少打幾下,但是不能免罰。
隨地吐痰不是一個禮儀問題,它傳播細菌,造成環境污染,損害大眾。新加坡對於一切污染環境的行為都不能容忍:不准進口口香糖、公共場合不准吸煙、地鐵內不准吃喝、不准養鴿子、不准亂扔垃圾等。對於每一項禁律,都配以重罰。
新加坡政府認為,治理最重要手段,不是講『民主』,而是講『規則』。規則必須制訂得非常具體明確,不容任何狡辯或曲解;罰則必須制訂得重,讓違規者知道痛。
長期以來的重罰和嚴格執行,造成了今天新加坡乾淨、美麗、文明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風氣。英文中的『Fine』一詞有兩解,一是『美好』,另一是『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