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興安嶺
搜 索
大興安嶺『天保』工程讓興安林海再現勃勃生機
2011-09-23 15:07:25 來源:大興安嶺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3日訊 自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大興安嶺地區結合林區實際,積極探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新路,實施生態建設,把資源保護作為首要任務,堅持生態固本,多措並舉,加快生態保護和修復,使大興安嶺林區走上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發展道路,實現了林區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天保』工程是一項惠林工程。『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大興安嶺地區木材產量由天保工程實施前的1997年年產350.4萬立方米調減到2000年的年產214.4萬立方米,2003年~2010年木材產量始終低於天保方案所確定的年產量,累計減產約為1890萬立方米,減少森林資源消耗達3259萬立方米。大幅度調減的木材產量,減少了森林資源消耗。

  為了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管理與保護,大興安嶺地區建立了以木材檢查站、家庭管護站和專業人員機動巡邏為主的『三道防線』。全區共安排落實管護人員2.4萬人,成立家庭管護經營承包戶4117戶,共設立森林管護站315個,實現對現有林管護無死面死角;不斷加大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把資源管理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納入目標管理考核。林管局與各林業局簽訂了森林資源管理目標責任狀,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將『三總量』管理、森林資源年總消耗量、林政案件發案率作為評價林業局資源管理工作的三項否決指標,徹底杜絕了企業超采的行為;強化了依法治林工作力度。嚴厲打擊木材領域濫砍盜伐、以木謀私違法犯罪活動,精心組織開展了『森林資源保衛戰』、『興安綠劍』等專項打擊行動,嚴懲了各種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確保了森林資源安全;強化了林火撲防能力建設,致力於提高重點火險區在森林火險預測、預報、監控和撲救方面的技術水平建設,建設了森林防火物資儲備、通信系統和防火宣教中心等項目,林區森林火災撲救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為加快生態的保護與發展,大興安嶺地區加強濕地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十一五』期間投入3308萬元用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由39.6萬公頃增加到48.6萬公頃。開展了濕地保護和濕地恢復工程,使得60%以上的典型寒溫帶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初步形成了布局較為合理、類型較為齊全、功能較為完備的保護區網絡。同時,建設了森林生態監測體系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體系。對研究大興安嶺濕地氣候、植被演替、凍土森林,保護嫩江下游的生態安全,保護南瓮河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實現天然林科學管理具有極其重要作用。對林業有害生物做到適時監控、准確預報、區域封鎖、有效控制,遏制了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的擴散蔓延和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

  10多年來,大興安嶺地區通過實施『天保』工程,木材產量的大幅度減少和通過公益林建設、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措施,使森林資源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和恢復。在『天保』工程的帶動下,大興安嶺地區主動停止了破壞林地嚴重的沙金采礦,徹底廢除了傳統的喪葬習俗,實行了『以煤代木』補貼。經過休養生息,森林資源實現了恢復性增長。森林面積由2005年的657.8萬公頃增加到2010年的673.8萬公頃,增加1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2005年的78.94%提高到2010年的80.87%,上昇了1.93個百分點。人工林成林面積由2005年末的29.1萬公頃,提高到2010年的31.5萬公頃,公頃蓄積量由2005年的4立方米/公頃,提高到2010年的12立方米/公頃,實現了森林資源面積和森林覆蓋率的『雙增長』,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恢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呈現了全面恢復的良性循環局面。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