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走基層】鄉郵員鄧慶安:愛灑郵路情系心間
2011-10-08 07:11:23 來源:東北網  作者:岳同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鄧慶安給村民送郵件。東北網記者 岳同明 攝

  東北網10月7日訊 題:愛灑郵路情系心間——記齊齊哈爾市龍江縣龍興郵政支局鄉郵員鄧慶安

  記者 岳同明

  在龍江縣有一位『傳奇人物』:他的經濟情況不好,月工資就1000多元,家裡也不富裕,可包裡每天卻總有10多個存折、四五千元現金;他不是鄉長、村長,也不是民警、戶記員,卻了解5個村、72個屯幾乎所有人的情況;他不是什麼乾部,卻長年吃住在老鄉家中還非常受歡迎;他就是郵政公司的一個普通員工,卻獲得了黑龍江省『十大傑出農民工稱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數十個榮譽。這個人叫做鄧慶安,龍江縣龍興郵政支局的鄉郵員。

  9月下旬,記者懷著即好奇、又疑惑的心情來到龍江縣龍興鎮,跟著鄧慶安走了一天郵路,試圖去了解這位『傳奇人物』的經歷和內心。

  鄧慶安,男,1969年生,人稱『小鄧』,妻稱『鄧半夜』。年輕時給人翻過砂、榨過油、修過路、在商店打過工,從2000年起開始在龍江縣郵政局做鄉郵員,一乾就是11年。他所負責的鄉郵段包括5個村、72個自然屯,服務人口達12000多人。他每周需要上兩個小班、兩個大班,小班投遞裡程80多公裡,基本上在晚10點以後歸班;大班投遞裡程110多公裡,需要兩天時間,途中要在老鄉家借宿。

  8年換了4輛摩托

 
鄧慶安這次走大班需郵遞的報紙和包裹,總重近200公斤。東北網記者 岳同明 攝

  9月27日,鄧慶安走大班。這次他需要送157份《農村報》、40份《科技報》、20份《鶴城晚報》、10份《農民日報》、5份《文化報》、2份《致富報》、1份《黑龍江日報》、1份《齊齊哈爾日報》、1份《現代教育報》、1份《知音》、50份《退休生活》,15封信件,還有大小共9件包裹。這些東西的重量將近200公斤。書報放在他的摩托車前面,包裹放在一個大包裡,像小山一般綁在摩托車的後面。郵包放好後,一個人推起車來都很困難。而鄧慶安說,這是他走大班運送郵包最少的一次。

 
鄧慶安隨身攜帶著村民們的存折、戶口簿等。東北網記者 岳同明 攝

  鄧慶安隨身有個綠色的背包,走班之前需要把包裡的東西進行清點。記者幫他數了一下,鄧慶安幾乎是個『富翁』:包裡有10個存折,4000多元現金,有兩張電話費收據,有村民的戶口簿、身份證、保證書、結婚證、准遷證,還有一個鄉郵員不可缺少的手電筒。鄧慶安說,今天走郵路之前,他需要為兩位村民在龍江鎮銀行裡各存款2000元,為一位退休教師取工資3000多元,這幾天他正在幫一位村民辦遷離戶口的手續,幫人交電話費、捎帶些藥品、買些小物件更是常事。『捎、買、帶』是鄉郵員最平常的工作。

  記者看到,鄧慶安騎的摩托車很有特點:非常敦實、前面有兩個大喇叭。他說,郵路難走,山道多,郵包重,車要結實一些。做鄉郵員11年,他開始騎自行車,2003年起騎摩托車,至今已經換了4輛摩托車了。正常的摩托車能騎六七年,他能用兩三年就不錯了,還有一輛摩托車剛騎了一年,冬天走山路摔壞了,只得換了現在的這臺。車上特意裝了兩個大喇叭,一是進村可通知大家取郵件,二是一個人在郵路上寂寞的時候,可以聽聽歌。


   每周兩次『出省游』

 
鄧慶安騎行在田間郵路上。東北網記者 岳同明 攝

  經過40多分鍾分揀報紙、郵件的工作,在9點左右,鄧慶安騎著摩托車上了郵路。記者坐著一輛越野車跟在鄧慶安後面,走的路段多是田間路、玉米地、山邊道,遇見的是牛群、羊群,有的路段旁邊就是深深的河流,嚇得司機連呼危險。

  同行的郵局同志告訴記者,龍興鎮在黑龍江省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屬於半山區,郵段山高路遠,崗高坡陡,崎嶇難行。鄧慶安負責投遞的村屯,基本上都是坑坑窪窪的鄉土路、彎彎曲曲的大河溝、起起伏伏的小山頭。今天天氣好,路還好走,要是遇到雨天、雪天,路難走的程度就不好說了,有時基本上就是全程推著車走。

 
鄧慶安騎行在村屯郵路上。東北網記者 岳同明 攝

  正說著,一條小河攔在面前。鄧慶安說,根據經驗,河較淺,他決定騎著摩托衝過去。他先把郵包罩上了塑料袋以防被水濺濕,加大油門騎了過去。在河中,車斜歪了一下,但他還是正常上了岸。記者看到,鄧慶安的兩只腳全都被河水打濕,鞋上沾滿了泥。鄧慶安隨身還帶著一雙鞋,但他不願換下來,因為前面還有河,兩雙鞋都濕了,明天的郵路就更難走了。

  鄧慶安的郵路上有一個村子叫西邊壕,正常走需要穿過一條庫堤河。這條河長年有水,只有在冬天結冰或夏天水淺的時候可以過,大部分時間都要繞過這條河纔能到達西邊壕村,但這一繞就要繞到內蒙古紮蘭屯的紅星村,多走八九公裡山路纔能到達。到了冬天,西邊壕的路更是難走,2004年,鄧慶安騎著摩托曾在這裡摔過,當時摔得都無法站起來,他只得打電話讓當地的醫生把他背回村子裡。

  鄧慶安每周走兩次大班,就需要兩次繞經紮蘭屯到西邊壕村。他笑著說:『我這相當於每周兩次出省游,不也挺好嗎?』


   『我走郵路老有意思了!』

  9月27日,記者跟著鄧慶安走了一天郵路,親身體會了鄧慶安和村民們的熟悉和親密。

 
鄧慶安將本次投遞最大最沈的一件包裹送到了郵戶家中。東北網記者 岳同明 攝

  到了文化村三屯村民付林國的家,鄧慶安打開了院門徑直走了進去,把報紙放在了裡屋。『他家這個時候沒人,我知道門鑰匙放在哪裡,平常也是這麼送的報。』

  在麒麟村十三屯,鄒冬蘭大娘告訴記者:『我兒子在滿洲裡打工,每個月給我寄1300元錢,都是小鄧幫我取,持續好幾年了。我的身份證、存折都在小鄧包裡,密碼他都知道。』

  『大家對小鄧絕對放心,遇到事都找他。我們村離鎮裡14公裡,夏天河水深,出不去,買個東西、取錢寄錢全靠他!』

 
鄧慶安與明德小學一年級全體同學合影。東北網記者 岳同明 攝

  龍興鎮明德小學校長姜印先聽說有人來采訪鄧慶安,特意找到記者,說:『希望你們多宣傳宣傳小鄧。他不僅送報送郵件風雨不誤,還特別關心學生。我們這裡條件不好,有一次鎮團委、教委組織書信大賽,為把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小鄧自己掏腰包給學生買獎品。有的孩子們要訂《小作家報》,小鄧就先墊錢給他訂上。到現在,我們學校還欠小鄧800元錢呢。』

 
鄧慶安走郵路在劉國權、鄭小娟夫婦家免費住了10年。東北網記者 岳同明 攝

  在榮勝村二屯,劉國權、鄭小娟夫婦告訴記者,鄧慶安走郵路在他們家住了10年,每周2-3次,每次到他家都『拖泥帶水』,睛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但無論多晚,夫婦倆都給他做飯。『我們處得就像一家人!』

  采訪中,鄧慶安最常說的一句就是『我走郵路老有意思了!』他說,郵路上的每個村民幾乎都認識他,不管大人小孩都叫他『小鄧』;很多村民都讓他去家裡吃住,請他吃飯的人都知道他喜歡吃炒得硬一點的土豆片;誰家辦喜事、殺年豬都邀請他,而且一定會請他上主賓席;他的孩子結婚,附近村子的人幾乎都參加了婚禮;村民們信任他,他包裡常年有10多個存折,存折密碼他都知道,最多的時候包裡有5萬元現金。他走郵路,身體雖然累,但心情很舒暢,他的心裡有村民,村民的心裡也有他。


   妻子:『有時真不想跟他過了!』

  9月26日晚,記者來到了位於龍興鎮裡的鄧慶安家中。在一個僅有10平方米的屋裡,一臺組裝電視成了唯一的家用電器,鄧一家三口平常就擠在一張炕上。小屋旁邊還有一個大屋,被鄧慶安以半年800元錢的價格租給了別人。

 
鄧慶安與妻子闞淑梅在自己家門前合影。東北網記者 岳同明 攝

  鄧慶安的妻子叫闞淑梅,在給別人打工。她告訴記者平時管丈夫叫『鄧半夜』。『他平時總是半夜回家,走大班、小班都很晚回來,周日還總去郵局加班,家裡活根本指望不上。我還得經常幫他分報紙、給別人交話費,收拾郵局院子,冬天夏天都陪他走過郵路。』

  『有時真不想跟他過了!你們看看這房子,破得實在不像話。他一月就掙1400多元錢,走郵路騎摩托一個月油錢得400元,手機費100元,郵局裡能補貼點,但每月拿到手也就1000元錢。孩子明年上高中還需要錢,眼看就要供不起了。我讓他陪我去打工,他就是不肯。我跟他說離婚,他還不跟我去民政所。』闞淑梅無奈地對記者說:『他的身體不好,血稠,腰腿疼,有尿道結石,疼起來直在地上打滾,可工作一天也不耽誤。我也心疼,可沒辦法。』

 
鄧慶安獲得的榮譽證書擺滿了一炕。東北網記者 岳同明 攝

  鄧慶安家中有一堆榮譽證書,幾乎可鋪滿整張炕。『2000年我開始走郵路,當時一月就掙200元,這幾年不斷漲工資,2009年還把我由勞務工(臨時工)轉為正式工。單位的條件越來越好,給我們郵遞員上了意外險和重大疾病險,建立了「職工小家」,有了自己的食堂和小菜園,還配備了微波爐,每頓都能吃上熱乎飯。上級給了這麼多榮譽,村民們對我這麼信任,你說我不乾鄉郵還乾啥?我離退休還有12年,我相信還能堅持下去!』

  當著記者的面,鄧慶安鄭重地向妻子許諾:『媳婦,10年之後我一定讓你住上大房子!工資還會漲,我爭取再養幾頭豬,生活一定會好起來!』

  記者手記:

  在采訪鄧慶安的過程中,記者心裡一直有個疑問:『他錢掙得很少,家庭負擔很重,身體也不好,是什麼信念支橕他11年來始終默默奉獻?』采訪結束後,記者找到了鄧慶安給出的答案:『我走郵路老有意思了!』村民們信任他、尊重他、喜歡他、離不開他,他在工作中體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是支橕他工作的動力和源泉,這是用錢和物質無法換來的。

  中國的郵政部門承擔著『普遍服務』的公益職能,除了送郵件包裹,『捎、買、帶』也成了『普遍服務』的內容延伸,這點在鄉郵員的身上體現得尤其明顯,偏遠山村的群眾離不開他們。據了解,在黑龍江省,像鄧慶安這樣的鄉郵員有1800餘人,有些鄉郵員的工作條件還要艱苦。全社會都應關注這個無私奉獻的群體,並給予他們幫助和支持。

  我希望,鄧慶安能像妻子想的那樣,不僅是個好職工,還是一個好丈夫。我希望,所有的鄉郵員都能平安、快樂!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王凌霞

【專題】五年巨變 龍江崛起——省第十一次黨代表大會專題報道

【專題】平凡可敬的龍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