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農墾紅星農場第二作業區職工董克江:北大荒的日子越過越自在
2011-10-09 08:39:5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蘭繼業 賈傑 徐秋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董克江查看玉米長勢。
 

  東北網10月9日訊 金秋時節,黑龍江農墾紅星農場內片片金黃,秋風搖曳著成片的玉米向人們點頭微笑,展示著它們飽滿的果實。承包了900畝玉米的董克江也沈醉在豐收的喜悅中。

  如今,董克江已住在現代化的小城鎮裡,過上了小康生活。

  900畝玉米地

  三四天收割完

  9月28日16時許,記者一行坐上了董克江的四驅車,到他承包的位於紅星農場第二作業區的玉米地查看莊稼的收成。董克江在車上告訴記者,這臺車是他『專用巡邏車』,平時用來到田間查看農作物的長勢情況。10分鍾的車程,記者一行就到了他所承包的玉米地。

  『你看,今年苞米棒大粒圓,都上到尖了。』董克江從一個玉米稈上掰下一個玉米棒,一邊剝去玉米皮一邊說:『我的苞米豐收啦。』

  董克江說:『我所承包的玉米地有900畝,全都機械化收割,三四天就收完了,秸稈直接還田,然後用車把玉米拉到家門口,根本不費力。』

  董克江覺得,如今的日子越過越自在,以往秋收、秋種累死累活一個月纔能把地裡的活乾好,現在只要天氣好,收、種加在一起10多天時間足夠。『秋忙是越來越不忙了,都快變秋閑了!』

  500萬購買農機設備

  種地越來越輕松

  『我家幾輩都是莊稼人,而莊稼人種地離不了牛。我今年44歲,見過的第一臺「鐵牛」是54馬力的「東方紅」鏈軌拖拉機。那還是上世紀70年代,當時我看了第一眼就很驚訝,沒想到這鐵玩意能走還能翻地。更讓我沒想到的是,如今我也擁有了價值500多萬元的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現在農民種地是省心又省勁。』董克江說,1990年他花1.2萬元買回了一臺『長春』牌小四輪拖拉機,只有12馬力。北方天冷,拖拉機發動不起來的時候,他就得加開水,然後攥著冰冷的搖把使勁搖。

  『2000年,國家出臺了農機補貼政策,墾區實施現代農機裝備工程,鼓勵職工更新大型現代化農業機械。我咬咬牙,花40萬元買了一臺進口的「紐荷蘭M160」動力車。這車乾一天頂小四輪乾1個月。』董克江說,2001年他又花15萬元買了一臺進口的『約翰迪爾1075』聯合收獲機,承包耕地1000多畝,辦起了家庭農場,年純收入20多萬元。

  董克江兜裡有了錢,腰杆也硬了。2007年,他購買了一臺『迪爾9520』470馬力聯合整地機和配套農機具,國家補貼83萬元,他自己拿133萬元。

  董克江說,這臺車很能出活,每小時整地1000多畝,是真正的『鐵牛』。

  買這臺車的當年秋天,他帶著兩臺車外出整地,不起早不貪黑,作業面積2300公頃,舒舒服服的掙了40萬元。2008年到2010年,董克江僅購買農業機械設備就花費500多萬元。

  『隨著墾區農業機械化,我們種地也輕松多了。農場33萬畝地,以前需要1000多農機工人,現在只要200多人,多餘的勞動力都去發展第二和第三產業。』董克江黝黑的臉上,掛著幸福的微笑。

  有空就看書學習

  科學種田是根本

  除了種地,董克江的業餘生活就是看書。他說,知識改變命運,現代農民必須要科學種地,學到知識纔會懂得經營,纔有更好的收成。

  『農民要想多掙錢就得學習,雖然地裡的活多,但是心裡得有數,平時不管多忙多累,只要得空就拿起車廂內放的書看一會。尤其現在條件好了,網絡普及了,一有時間就上網看看人家是如何科學種地的。』董克江說,農民跟不上科技就要吃虧了,雖然他種了很多年地,但還是有很多事情不懂。農場辦的農業知識班,只要沒事他都去聽,得到的知識用在種田上,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前種地,全家人上地也鏟不過來,現在全部機械化作業。我感覺生活改變最大的,就是精神和物質生活雙滿足。』董克江告訴記者。2009年,董克江一家四口住進了農場的新樓房,80多平方米的家裡裝修講究,以前家裡的擺設都淘汰了,現在家裡的家電、家具等都是高檔貨。他告訴記者,他們全家是真正居住在現代化的小城鎮裡,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7日,董克江打來電話說,『十一』前記者在他承包地前看到的900多畝玉米剛剛收割完畢,以現在每斤0.8元計算,他今年光玉米純收入就能達到三四十萬元,加上750畝大豆和農業機械外出作業掙的錢已經超百萬。董克江告訴記者,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明年他想繼續擴大再生產,有好的機械設備,有好的政策扶持,只要對農民種地有利,他就是北大荒上一頭『撒歡』的牛。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