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綏牡高速 打造我省最美高等級路
2011-10-09 14:36:2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陳淥 狄婕 張春祥 邵國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綏滿高速牡丹江至綏芬河段公路。

  黑龍江日報訊 記者對綏牡高速的采訪,是從『走』開始的。站在我省最高的紅南山景區一號橋上,綏牡高速就像從遠處連綿的群山中飄出的一條彩帶,帶著茫茫林海的綠色、帶著似錦繁花的芳香、帶著淙淙小溪的歌唱從遠方來,也蜿蜒著飄向遠方。如果我們的腳下踩的不是鋼筋水泥,真的以為這條路就是小興安嶺餘脈又生長出的一個美麗的花園。

  剛剛交工的綏牡高速,有100多公裡從我省東部的大山、丘陵、林海中穿越而過。大規模的建設沒有破壞這裡的自然景色,3000多株白樺、雲杉等樹種被保留下來,在它們熟悉的土地上和著風兒呢喃細語;周邊的水鳥和飛禽也依然生活在水清天藍的家園,與身邊美麗的高速公路相依相偎。

  從開工的那天起,建設者就堅守著一份承諾:打造我省最美麗的高速公路……

  文化符號刻進自然底色

  2009年5月,綏牡高速公路建設者懷著一份小心翼翼的呵護之情踏進這片土地。

  為保護好這片珍貴的自然遺產,項目指揮部請來綠化和環保方面的專家做施工指導,努力做到將高速公路融入自然;所有有人工破壞痕跡的地方都力爭用自然和生態的方式去修復。該路112公裡到122公裡處穿越的是一片白樺林帶,建設者將需要砍伐的樹木進行了移栽,路建好後,挺拔的十裡白樺林成了綏牡高速公路上的標志性風景。

  在路兩旁的綠化上他們匠心獨具:借助自然的林木群落分布特點,全線道路采用喬、灌、草結合的護坡模式;在管理處、收費站、服務區內及互通區內,則采用了寒地風情、層林盡染、田園風光等不同的綠化風格。

  這種綠化理念,讓綏牡高速公路兩側不再只是遮擋行人視線的單調大樹,而是時而湖光瀲灩,時而雲杉挺立,時而綠草茵茵,時而麥浪翻滾。

  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他們又將文化內涵融入自然景色。該項目建設者利用沿途石材多的特點,在邊坡、路基加寬、曲線轉點等處,將自然的頑石賦予文化的靈性。全線有102處由石頭打造出的『觀山聽泉』、『持心若水』、『情川芳草』等景觀,使踏上這條路的人們體會到『在旅行中感受文化,在文化中享受旅行』的意境。

  廢棄大坑華麗轉身

  在綏牡高速公路K117公裡,一處獨特的休閑區,吸引了記者的注意。記者看到,幾乎所有在這裡經過的車輛都要停下,行人都會駐足小憩。他們或在長滿青草的小徑漫步,或於爬滿青藤的長廊中流連,或在一塊塊刻下國學思想的石頭前思索,或在飄逸俊朗的白樺林中徜徉,或在怒放著水蠟、雛菊的花叢中向遠山眺望……

  綏牡高速公路指揮部指揮董令三告訴記者,這裡就是他們匠心獨具建設的休閑區——『十裡樺廊』,人們行至這裡時,可以將車停下來,體驗林中漫步的快樂,感受大自然的寧靜和悠遠。在綏牡高速公路上,像這樣集服務、休閑、娛樂於一體的景觀帶一共有7處。難以置信的是,承載著這7處美景的地下竟是7個填充建築廢渣的大坑。

  董令三說,每一條公路都是在沒有路的地方,通過劈山開林建設出來的,這樣就會產生大量的廢土和廢渣,如果要把這些廢棄物運出去,還要再次毀林開道,提高運輸成本不說,還要破壞生態。為此,指揮部開始尋找山中的裸林閑地,先把這些閑地地下的石頭取出,加工成石材用於路基建設;把地面的腐殖土回收保留,用於路建好後的綠化;再把廢棄物填到大坑中,最上面覆蓋上腐殖土。這樣,7處美景就在廢墟上誕生了。據估算,7處裸林閑地共取石材8萬立方米,節約工程造價150萬元;回收10000立方米腐殖土可節約綠化費用40萬元;產生的35萬方建設棄土,如果要運出去,運費要200萬元,佔地18公頃。數字可以計算,但這種創新思路對大自然的保護卻是無法計算的。

  人文理念一路呵護

  采訪綏牡高速,給記者最強烈的感受是,這裡的建設者都是站在自然、人文角度去思考、去行動,在建設中崇尚環保理念的綏牡高速,在使用時又將人文理念滲透到每個細節中。

  綏牡高速上隨處可見的掛在高高旗杆上的『紅氣球』,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是在我省其他高速路上從沒見過的『風景』。隨行的董指揮告訴記者,這種有風就鼓起的長圓形球體叫風向標,主要用於高速公路的彎道、坡道和大橋附近,來提示車輛橫向風有多大,以防止車輛的橫向側翻。

  因為該路的終點通向我省口岸城市綏芬河,所以建設者力爭在這條路上營造出開放、融合的氛圍,他們在即將進入綏芬河的入口處擺放了最高4.5米的7個俄羅斯套娃,這一獨特風景讓許多踏上這條路的俄羅斯人倍感親切。而讓俄羅斯人更親切的是在這條路上可以經常看到他們的母語,該路的所有指示牌都是中俄英三種語言,因此在綏牡高速開車的俄羅斯司機不必擔心迷路。

  在綏牡高速的所有山體、護坡處修建的防落石安全網、石籠防護等也彰顯了交通三年決戰的新思路和人文關懷的新理念。

  讓綏牡高速周邊百姓感到最美麗的還是那一條條阡陌縱橫的便民路。當記者踏上歸途時,看到高架橋旁有一個只有幾座民房的小村莊,夕陽中幾頭耕牛在新修的『鄉村道』上悠然散步,背後是裊裊炊煙。這個只有20幾戶的小村莊叫紅橋村。在高速路建設之初,他們以為封閉的高速路一定會擋住他們的路。高速公路修好了,該村通往高速路的『鄉村道』也修好了,村子進入主乾線比過去近了2公裡。董令三告訴記者,為了打造以綏牡高速為軸心的現代化交通網絡,他們共修建一類輔路103公裡,連接線22公裡,鄉村道170公裡。

  綏牡高速——將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用人世間最溫暖的情素融合到一起,當人們踏上這條風景路的時候,也開始了一次心靈之旅。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