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0月11日訊 作為全省棚戶區存量最大的城市,佳木斯利用短短三年時間,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安居目標邁進。至去年末,全市已有近5萬戶居民告別『城中村』。今年他們再次發力,計劃征拆棚戶區面積244萬平方米,居全省第二,為城市建設歷年之最。
『一號工程』鎖定低收入家庭
9月22日一早,佳木斯市東風區建國路西段棚戶區改造房屋征收指揮部內人頭攢動,眾多被征收人忙著辦理各種手續。剛簽完《房屋征收安置補償協議》並領取了搬遷獎勵費和臨遷補助費的閆善輝告訴記者:『我們家老少三代在無下水、無廁所,僅40平方米低矮潮濕的斗室裡蝸居了幾十年,終日與煤柈為伍,煙熏火燎,苦不堪言。現在好了,終於有盼頭了。』
佳木斯市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列為『一號工程』,舉全市之力推進。市委書記王兆力到任不久,就對市區保障性安居工程逐項實地調研,並在市委常委會上對工程建設明確提出任務要求。市長孫?在查看工程建設情況時反復要求施工單位嚴把質量關,確保住房質量。
8月26日召開的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攻堅大會,使這項工程再掀高潮。各縣區等部門、開發單位紛紛與市裡簽訂開、竣工責任狀。由市長掛帥、20餘個部門組成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推進領導小組及『統計匯總、進度跟進、現場和網上公示、宣傳引導、監督制約、每日例會和考勤簽到』等七項推進制度應運而生。
針對今年房屋征收改造面積大,新舊法規交替致使征收拆遷滯後的巨大壓力,佳木斯市本著惠民的原則,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制定出臺了《城鎮房屋征收補償實施方案》等10多項文件,研究確定征遷及相關政策195項。全面實施以區為單位負總責,各成員單位配合協調的征拆工作新機制。從全市相關單位抽調400多人組成30多個征拆小組,分片包乾,合力推進,做到組織領導有力、宣傳動員有方、維護群眾利益有情。
市住房保障局局長王濤告訴記者,截至9月中旬,全市已完成征拆項目32個3.03萬戶,開工建設面積208.7萬平方米。預計到10月底,將有4.51萬套住房開工,開工率達106%。年底將全面完成省裡下達的任務指標。
創新保障方式破解征收難題
8月25日,東風區棚戶區改造指揮部主任李大慶終於松了一口氣。僅一個月,全區房屋征收難度最大的吳廣巷棚戶區1000多戶居民就已全部搬走,為如期開工建設爭取了時間。
同其它地處城鄉結合部的棚戶區一樣,吳廣巷存在著無照房多、三代同堂多、下崗多、貧困戶多、密度大、征拆難度大等問題。『之所以能讓百姓如期搬遷,緣於市裡出臺的一系列新政,做到征收政策到位、補償到位和對弱勢群體照顧到位。』東風區區委書記孫景春說。
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攻堅戰開始後,區領導班子全體成員帶隊駐區蹲點入戶調查,紀委監察部門對房屋丈量測繪進行全程跟蹤監督,不動產登記管理局為群眾現場辦理手續,所有征遷戶詳情統計表張貼上牆,並上傳市政府公眾信息網,市民可隨時隨地查詢。
翻開《東風區棚戶區改造房屋征收補償實施方案》,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的『聽證告知書』制度、公開征地范圍和補償標准的『兩公告一登記』制度,以及棚改拆遷補償優惠政策,特別是對特困、殘疾群體無償增加安置面積等一系列新方法、新措施,使廣大被征收者安心、放心。老百姓從不願動遷到主動請遷的轉變,正是佳木斯市堅持以人為本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真實寫照。
采取政府主導、經營城市、借雞生蛋等多種方式破解改造和建設難題,是佳木斯的又一亮點。為緩解資金壓力,他們采取招商引資、政策引導;由開發商墊資,政府直接操作項目,先淨地後掛牌,墊資者優先摘牌等辦法,充分調動了開發企業前期投入的積極性,吸引社會資金參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截至目前,已融資19.2億元,有效緩解了資金難題。
連續幾年的棚改,留下的大都是拆遷難度大,改造價值小,開發商不願意投入的地塊。為此,這個市采取政府直接投資的方式進行改造,實現重點突破。今年,市政府投資8億元用於松樺三期、松林二期等遺留多年的困難地段改造,使這裡的7886戶居民終於告別了棚戶區。
完善配套政策擴大覆蓋面
采訪中,許多棚戶區居民感慨:住進新房不僅是棚戶區生活的結束,更是幸福生活的開始。
郊區中興村49歲的楊鳳榮,兩年前回遷到興家社區,住上了70平方米功能齊全的新居。 『小區裡是水泥路,靴子沒用了;家裡有下水,泔水桶也用不上了;接上了天然氣,再也不用劈柈子燒煤了……』如今,她在自家開起了小超市,每天晚飯後還會和鄰居們一起在社區的廣場上跳舞。
說起棚戶區改造對中興村的影響,村委會主任方士海感觸更深:『棚改不僅讓全村1460戶農民住上了樓,也使我的工作由過去只抓農業生產增加了物業管理、多種經營等新內容。』在村委會1200平方米的新辦公樓大門上,醒目地掛著『興家物業公司、興家社區居委會、興家村民委員會』等四塊牌匾。全省首家由農民自己組建的物業公司伴著社區26棟新樓一起誕生。
在著力完善中心城區住房保障政策體系的同時,佳木斯還大力推進住房保障政策向郊區(市)縣和鄉鎮延伸,不斷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
針對老少幾代同住一處但不能獨立分戶的情況,他們將其分為低保和低收入兩個群體,每月給予300元和260元的租金補貼並實行廉租房共有產權制度,以保證特困戶都能住上樓。同時,嚴格執行配建制度,著力在增加房源和保障房工程質量上下功夫,實行嚴把隊伍、材料、施工環節、驗收和安全五關及質量巡查制度。這一做法得到了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質量現場會的肯定並向全省推廣。
隨著資金投入力度的持續加大,配套政策的不斷完善,一個對低收入家庭住房實行保障,對中等偏下收入群眾住房給予支持的住房保障體系正在形成,並惠及越來越多的住房困難群體。
棚戶區改造猶如一把金鑰匙,不僅為居民打開了幸福之門,也為城市現代化建設注入活力,將催生出一個更加和諧現代的佳木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