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我省再向現代農業發力 水稻籌謀借『工廠化』騰飛
2011-10-11 09:27:4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立奎 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0月11日訊 記者從10月1日召開的全省水稻育秧大棚建設(富錦)現場會議上獲悉,今年我省將利用中央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糧食生產大省獎勵資金、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資金、糧食風險金和農業開發資金等共計9億多元,重點扶持各地建設水稻智能催芽基地和標准化育秧大棚小區,以促進全省水稻生產水平快速大幅度提高。

  水稻現代育秧體系:投資9億元

  9億元,省裡一個年度拿出如此大規模的財政資金專門用於支持水稻生產,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正如會議指出——這次我省大規模、高標准建設智能催芽基地和大棚小區,是加快推進工廠化育秧的實際步驟,是提昇水田生產裝備水平推動現代化大農業的重要舉措。這一舉措的前景令人鼓舞。據介紹,這些資金全部到位建成後,我省農村水稻智能化催芽比例可達到三分之一以上,大棚化育秧比例可達到三分之二以上,水稻生產水平將實現大幅提昇。

  如此大手筆的投入,自然要確保效果。兩大重點任務必須完成:一個是水稻智能催芽基地,另一個是標准化育秧大棚小區。

  全省要新建水稻催芽基地70個,其中大型基地27個,中型基地43個。大型基地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800萬元,中型基地補助600萬元,配套的育秧溫室和基礎設施275萬元由各縣(市、區)自行解決。

  今秋全省利用產糧大省獎勵資金、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資金和農業開發等資金,新建標准化育秧大棚10萬棟。新建育秧大棚資金補貼原則有四:即先建後補原則;支持優勢產區原則;激勵先進原則;分檔補貼原則。省裡財政資金專門用於對30棟以上360平方米或240平方米的標准化大棚小區進行補貼,分散建棚不予補貼,補貼資金直接撥付到戶。新建小區內機電井、噴灌、道路、護欄等配套設施,由各地自籌解決。

  從當前看,在解決好建設資金問題之後,全省水稻育秧智能化和大棚化建設最大的壓力來自土地方面。為此,各地多措並舉正在通過機動地、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多途徑切實抓好建設用地落實。

  創新栽培年增稻谷:10億公斤

  為提高水稻生產水平,創新栽培方式,我省在學習推廣農墾先進經驗基礎上,於2008年制定了《黑龍江省水稻育秧大棚建設三年規劃(2008年~2010年)》,提出利用3年時間建設水稻育秧大棚30萬棟,重點建設水稻育秧大棚小區。

  三年來,全省共投入水稻育秧大棚建設資金18.96億元,全省農村新建育秧大棚31.6萬棟11376萬平方米,新建智能催芽基地49個,加上農墾原有育秧大棚,全省水稻育秧大棚已達到68.1萬棟24540萬平方米,使大棚育秧比例達到74.9%,在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測算,近三年來,通過推進育秧大棚建設,我省年均新增稻谷產量10億公斤以上,農民應用大棚育秧畝均增收150元以上。今年9億多元重點扶持建設水稻智能催芽基地和標准化育秧大棚小區,所挖掘出的增產潛力和帶來的效果令人期待。

  水稻技術增產潛力巨大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前不久,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實際,提出了『十二五』期內,全省糧食總產量力爭達到750億公斤的宏偉目標。實現這一目標,要求全省每年糧食總產要以50億公斤的速度增長。而作為我省重要的高產糧食作物之一,水稻不僅發展潛力大,增產潛力也巨大。

  目前,全省有的水稻畝產達到850公斤,而有的只有400公斤。差距之所以如此之大,就差在種植管理的科技水平上。通過水稻育秧智能化和大棚化,並輔之以配套的先進栽培管理技術,全省水稻單產水平將獲得大幅提高。如水稻平均單產達到500公斤,全省可新增糧食產量25億公斤;如平均單產達到農墾600公斤的水平,全省可新增糧食產量75億公斤。

  而據測算,水稻智能催芽,從浸種到催芽完成,僅用10天即可,比家庭催芽少用2~3天時間,而且芽勻、芽齊、芽壯。一個大型智能催芽車間一次浸種催芽能力達到400噸,中型車間可達到200噸,覆蓋范圍分別達到20萬畝和10萬畝。水稻大棚育秧具有早育秧、育壯秧、降成本、省土地、促增產等多重優點,大棚育秧較小棚育秧平均增產10~15%,節省秧田面積30%,一項技術就能畝增產百斤糧、增收200元。目前全省還有近2000萬畝水田沒有實現大棚化育秧,因此,推進水稻育秧智能化和大棚化,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單位資源產出率。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