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2日訊 10月9日,記者來到大慶萬寶大市場附近的長城貨運站,在這家小型配貨站,經理張先生和他的伙計因為長假過後的送貨高峰而忙得不可開交。作為一名來到大慶淘金的遼寧人,張先生經營著這家只有兩個人、一部電話、一臺電腦、幾臺掛靠貨車的小公司。他的配貨站是我市物流企業的一個代表。
『散兵作戰』成經營常態
調查顯示,目前大慶物流業主要以配送中心、配貨站的形式存在,現有包括配貨站和配送中心的物流公司430多家,其中90%由外地人經營。除北方物流公司、大慶億家物流有限公司等幾家規模較大外,其餘絕大多數都是中介性質的配送中心,配貨方式、運輸方式也僅以公路運輸為主。
在位於薩爾圖區的大慶物流園區內,記者見到了經營物流公司多年的賈考青,他很慶幸自己經營的長運運輸公司在大慶物流園區內入駐。這個佔地663萬平方米的物流園是市內惟一的物流園區,園內倉儲區、公路貨運站、集裝箱作業區、商業飲食服務區等功能配套設施齊備,目前入駐企業已滿。
但是,園區內的物流企業僅有六十多家,大慶市其餘的物流企業則普遍存在地域分散、缺少集中場地等問題,這也就為行業的不規范操作留下了隱患,服務質量差、違規裝卸、無序競爭等情況時有發生。
外地人佔據九成市場
有關部門的統計顯示,全市430家物流公司中有超過九成是由外地人經營。賈考青道出了本地人不願意涉足物流業的原因:大慶城區分散,地域條件直接降低了行業利潤,提高了經營門檻。
另外,大慶物流收發貨比例是7:3,70%的貨物都是從外面運來的,只有三成貨物需要往外運,這也是物流行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另外物流行業風險也較大。
業內人士透露,很多小型物流企業存在的另一問題就是只有工商執照,沒有交通運輸許可證。很多公司因為規模達不到要求,難以獲得營運許可。統計顯示,大慶市具有交通運輸資格的企業不到注冊企業總數的30%。
對於大慶市物流業的發展,做過系統調研的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孫玉忠教授表示,物流業作為一種聚合型產業,其發展程度是衡量城市現代化程度及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對於大慶市物流業的發展,孫教授認為應明確產業認識,完善大慶市物流產業的發展規劃,打造大型園區的同時,搭建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另外物流行業涉及部門眾多,有必要成立物流行業協會,承擔起全市物流業與相關部門的聯系溝通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