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張廣纔嶺的深山中寂寞變電所四個值班員輪流守光明
2011-10-17 09:29:48 來源:生活報  作者:王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兩位師傅在巡視設備

  生活報10月17日訊 『沒想到你們還真來了,已經好幾年沒來過生人了。不瞞你說,上一次來生人是2007年的9月份,局裡的維修作業人員來更換主變壓器,要不就我們四個人。』深秋的一天,盡管事先打過招呼,組長張雲肖看到記者到來,還是表示出驚訝。

  張雲肖和王廷凱所在的66千伏213變電所坐落在張廣纔嶺的群山中,隸屬於哈爾濱電業局,但是距哈爾濱300公裡,距五常市119公裡,要走上百公裡山路。

  變電所的建築是一個帶地下室的平房,門口幾級鐵臺階上的扶手有一半都已經鏽蝕掉了。一間值班室、一間廚房,這是值班員的生活空間,除此而外,陪伴他們的就是高大的變電設備和控制設備。

  每天6時開始,他們每隔四個小時要進行一次變壓設備巡視,到20時,五次關系到供電安全的巡視是他們每天雷打不動的工作內容。

  跟著兩位值班師傅,記者參觀了主控室、高壓室以及高壓區。

  『一次套管正常、主變溫度正常、油位正常、引線無松動』,這幾句工作用語他們每天都要重復5遍,但每一次檢查他們都像第一次一樣一絲不苟。

  張師傅滿臉嚴肅地對記者說:『別看俺們這兒地方偏,卻要負責半徑40餘公裡區域的供電,包括五常市衝河鎮及林業部門的4個林場,出點啥事可不得了。』

  最常吃的口糧

  是方便面

  中午,巡完設備,張師傅洗了把手,走進廚房。

  因為鄰近周末,上周帶上來的菜已經吃得差不多了,張師傅從櫃櫥裡拿出了方便面,這也是他們最常吃的口糧。拉開抽屜,記者看到裡面是滿滿一抽屜的方便面和掛面。面熟了,兩位師傅一人一碗,就著咸鴨蛋吃起來。

  變電所裡總共四個人,兩個人一組每周倒一次班。可是一到冬天,崎嶇的山路上積雪有半人高,車輛無法通行,每周一次的班車時常變成兩周甚至一個月一次。漫長的值班中,方便面是最主要的口糧。

  要『移動』著纔能找到信號

  『俺們這裡最邪乎的是炸雷,那雷打得你們在城裡肯定沒見過。』王師傅說。燎糊邊的窗簾和被崩掉碴兒的暖氣片都是炸雷留下的。

  變電所位於山包上,再加上周圍的變電設備,所以特別招雷電。變電所周圍立了兩根避雷針,仍然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所以,每到下雨打雷,就得關窗、關燈、拔插銷。

  在這裡,只有第三級臺階靠近右側扶手的位置可收到斷斷續續的信號,於是,這裡就成為了手機電話亭,舉起手機左晃右晃,偶爾收到或者發出一條短信,心情異常激動。

  張師傅的女兒今年高二,放學晚,需要家長接。『我真希望天天見到孩子,接她放學。』這是張師傅最大的願望。

  挑一擔水得走4裡山路

  次日5時許,王師傅扛著扁擔,挑著兩個空桶向4裡外的山村走去。當天,輪到他挑水,挑水標志著變電所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據介紹,隨著五常市衝河鎮供電負荷增長,哈爾濱電業局將於明後兩年在衝河鎮新建一座變電所。屆時,服役35年的這座老變電所也將退出歷史舞臺。

  王師傅說,他盼望著這一天快點到來,當然,他還要在深山變電所裡站好最後一班崗。

  記者手記

  承受寂寞 也是一種偉大

  沒有手機信號,沒有水,沒有市場,沒有商店。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他們自願放棄鬧市的繁華,選擇駐守在與世隔絕的深山中,他們的生命之花猶如映山紅,開在孤寂的山坡上,卻綻放得異常艷麗、輝煌。  

  『映山紅呦映山紅,英雄兒女呦血染成。』車過七峰嶺,就能聽到變電所值班組長張雲肖那嘹亮、悠揚的歌聲。離開哈爾濱兩個多小時後,記者一行的汽車鑽進了張廣纔嶺的群山峻嶺,走了一百多公裡,不知過了多少條羊腸小道和胳膊肘彎,纔抵達213變電所。

  愛唱高亢歌曲的張雲肖站在院子裡,與他在一起的還有值班員王廷凱。

  山區的清晨很涼,與王師傅一起去挑水,記者凍得瑟瑟發抖。采訪當晚,記者住在山下的老鄉家裡,睡在火炕上,透過窗戶望著滿天的繁星,感受著山村的寂靜和變電所的值班員們日復一日執守在工作崗位上的平凡與偉大。

  山區變電所早晚會退出歷史的舞臺,但是執著的精神不會消失。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