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7日訊 工業產品有工業設計師,工程建築有建築設計師,農業發展應不應該有農業設計師?回答當然是肯定的。慶安縣近兩年開始請省內外著名專家謀劃設計企業結構的優化,各種產業的布局、功能區域的劃分。雖然『農業設計』還處於淺層次階段,但取得的效益卻是有目共睹,僅種植結構調整一項,農民年可增收8000萬元。
農民種什麼,養什麼,產品怎麼營銷?過去一直由農民自己琢磨著乾,即使請專家和技術人員講課,也都是輔導些具體技術問題,而很少想到從宏觀上請專家設計農業。慶安縣請專家設計農業是由豐收鄉建立觀光農業得到啟發的。
豐收鄉是全縣水稻種植大鄉,是在十年前開始種植有機水稻,不使用化肥、不施農藥,采取生物滅蟲防病。這樣種植的水稻雖然品質好、無藥害殘留,但消費者並不認可,也賣不上好價錢,有機水稻種植也就自消自滅了。後來縣領導把東北農業大學副校長鄒德堂教授、省農科院栽培研究所副所長王俊和、省農技推廣總站副站長李炯道等專家請來會診出方。
專家們一致指出,現在的綠色食品在市場上真假難辯,所以種植有機水稻,一定要設計好產品流程,產品在稻田裡就應該讓消費者親眼目睹這是貨真價實的綠色食品。為此,他們提出要開闢觀光農業、旅游農業,並且向他們推薦了稻田養鴨、養魚、養蟹等生產新技術。從2009年開始,縣裡在豐收鄉開闢了5塊農業觀光示范區,在初秋季節,把大中城市超市和從事營銷的人員請來現場參觀,人們看到稻田地裡河蟹『橫行』、魚兒暢游、鴨子嘎嘎歡叫的場面,這回對綠色食品信服了認可了。緊接著,他們在專家的指導下,又接連打出稻鴨米、綠色米等品牌,開創了一條有機米專營專銷的新路子,不僅有機米供不應求,還比普通米每斤多賣5角多錢,在上海賣出了天價,達到20多元錢一斤。
專家設計出的觀光農業,給予慶安縣領導很大啟迪。他們認為,請專家學者對產前的主營模式、產中的生產模式和產後的市場營銷設計,使整個農業生產全過程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設計元素,就可以使農業的質態發生根本轉變。應當樹立一種全新的農業設計理念,對農業生產流程進行細致的設計,使農業設計元素充分滲透和應用到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各個環節,自覺貫穿於農業生產的全方位。為此,他們從前年開始,每年都要請到10位左右的省內外著名專家前來調查論證,然後就村莊功能區劃、種植區域劃分、生產環境改造、產品營銷策略等重大問題,進行科學的、精確的設計。由於有了這樣的自覺意識,他們也開始嘗到了甜頭。
大豆是慶安的當家品種,一直以粒大、圓潤、飽滿、油脂高而聞名國內外市場。但由於大豆低產,又受國外大豆的衝擊,好豆並賣不出好價錢,種植大豆一直在低收入徘徊。去年春天,慶安縣把省農科院、東北農業大學、省農業推廣總站的一批專家請來,就種植結構調整進行總體設計。專家經過對慶安土質、溫度和農民種植習慣的多方面考察,然後對旱田區種植布局進行了精心設計,提出大幅度縮減大豆種植面積,擴大玉米種植。這一年大豆全縣由80萬畝縮減到30萬畝,而玉米卻由30萬畝快速增長到80萬畝,緊接著他們又請專家設計玉米高產種植模式。以前種植玉米多采取『大壟覆膜』、『大棚育秧』、『二次移栽』新技術。這些新技術雖然能夠增產,但生產成本高,尤其是起大壟必須靠機械,農戶的小型農機具用不上。專家組通過對慶安玉米種植實踐和數據的分析,認為玉米增產並不取決於增溫,而在於通風透光,為此,專家設計出一種全新的栽培模式,這就是『玉米偏壟栽培法』,其操作方式是起65公分寬的壟,一壟種在裡幫,一壟種在外幫,讓兩壟中間呈現出通風透光的通道。這種栽培模式有利於授粉、增溫、促進早熟,不增加任何成本,每畝可增產150公斤,全縣玉米平均畝產達到650公斤,農民得了個大實惠。
慶安是水稻產區,又是丘陵地區,區域溫度差異很大。如何使水稻種植走出高產穩產的路子,他們又請專家給予設計。去年6名省內著名專家對慶安水稻種植的區域進行了踏察,然後根據地形、溫度、水系,設計了12個種植區域,詳細規范了每個區域所采取的技術、品種等模式,分別采用大棚育秧、二段式育苗、超早缽育等技術操作方案。慶安按照專家的設計,分7路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到每個區域蹲點指導,使區域種植上了層次,盡管今年慶安遭受風災、早霜等自然災害,水稻產量仍可增加一成以上。從前年開始,慶安縣領導多次拜訪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請他出面規劃設計慶安的水稻發展之路,袁隆平指出,慶安水稻要高產,必須種植適合寒地栽培的雜交水稻品種,並提出在慶安建立試驗基地,進行示范性栽種。這一設計得到慶安縣領導高度重視,他們依托源昇河酒業公司,並且提供了實驗場地,很快開展起雜交水稻的種植研究。經過兩年的組合選育和種植探索,今年已取得可喜成果,有兩個組合品種已呈現出良好的適應品性,非常適合在寒地大面積種植,而且畝增產可達10%以上,這為慶安水稻大面積增產開闢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