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走基層】奉獻青春不言悔 紮根大慶為祖國---記葡三聯機械工長孫彥民
2011-10-21 16:22:38 來源:東北網  作者:劉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孫彥民與記者交談。東北網記者 劉蕊 攝

  東北網10月21日訊 題:【走基層】奉獻青春不言悔 紮根大慶為祖國---記葡三聯機械工長孫彥民

  記者 劉蕊

  在大慶,早有聽說『北有中十六聯,南有葡三聯』,10月中旬,北方的深秋季節,記者背起行囊,行走於大慶最基層的地方。

  在大慶采油七廠有一個小小的聯合站,叫葡三聯合站,這個油田裡的『彈丸之地』,散發著不俗的氣質。來過這裡的人,會被這裡的氛圍所牽引,會感動、會震撼。他,是葡三聯技術革新的代表;他,把自己的青春熱血都拋灑在這裡;他,不會侃侃而談,但責任於心;他,熱愛著自己的工作,並打算為之奮斗終生。他叫孫彥民,葡三聯的機械工長。采訪他的過程是艱難的,因為一個小時的采訪中,幾次被給他打來的工作電話打斷,然後跟著他行走於站裡長長短短的路。與他接觸的時間裡,總會有種心靈的撞擊與震撼,他不善表達,甚至不太願意面對鏡頭,但說起他的工作,他就滿臉自豪與得意。

 
孫彥民指導工人改良污水預處理技術。東北網記者 劉蕊 攝

  記者在斷斷續續的采訪中,從內心欽佩這位質朴的老大哥。孫彥民,1966年生,1984年葡三聯竣工投產,18歲的他來到這裡工作,一乾就是27年。27年來,他從事過多種崗位,目前,他負責監控、處理、維護站裡所有機械設備的運行狀態。站裡的18臺壓力容器、50多臺機泵都歸他管。27年,並沒有改變他紮根於葡三聯的最初夢想,反而更加堅定。記者問他這麼多年覺不覺得工作辛苦,他神采飛揚,說『不覺得苦,夢想在這裡,青春在這裡,這裡就是最幸福的地方』。

 
孫彥民最得意的創新之作『孫氏自動取樣器』。東北網記者 劉蕊 攝

  他是葡三聯的創新代表

  在葡三聯,人人都知道有項最苦最髒的工作,就是巡查污水沈降罐。輸油崗的工人2個小時就要巡查一次。巡查的工人要爬上11米8的大罐,對罐裡所含介質的成分和數量進行取樣。2000年開始,孫彥民一直做輸油崗的工作,這樣艱苦的工作他乾了10年。記者想深入了解這項工作,於是跟著孫大哥爬了一次大罐,真可畏是又驚又險。懸於空中的13米樓梯,往下看就會出現眩暈的感覺,夜間巡查更加艱難。據孫大哥講,以前的取樣工作設備比較落後,不僅取樣值不標准,而且油濺灑到罐頂的各個位置及扶手,很髒,取一次樣要換一次衣服,鞋底經常粘滿油,都抬不起腳。不僅如此,到了雨雪天氣,灑的油致使罐頂非常滑,巡查也非常危險。很多女工因為這樣的工作性質都選擇調崗。

  在這個崗位工作五年後,2005年,他晉昇為崗長,為了解決取樣器給工作帶來諸多困難的狀況,他潛心研究了四五個月,畫了無數張圖,終於研究出一套較為先進實用的取樣設備。這套設備采用的取樣更加准確,而且整個過程身上不沾沾一滴油,即方便又乾淨,消除了安全隱患,也消除了工人心中的芥蒂。據張大哥說,當初這套設備研究出來,是他在冬天時組裝的,那幾天下雪,又要不停反復地試驗,後來新取樣器上馬了,但他病了好幾天。自從新式取樣器使用後,再沒有工人提出調崗了,工人們都稱它為『孫氏自動取樣器』,這項發現在2009年申請了國家專利。

  采訪進行10分鍾左右,孫大哥開始看表,原來他要去污水預處理站一趟,那裡正在進行技術改良,而這項改良也是他提出並組織改造的。現在站裡越來越注重環保,響應國家政策,污水不允許落地,於是,他將原有的單一泵改為多個泵,改造後的污水預處理將更加完善。巡站的過程中,路過壓力容器,他也很高興地向記者說起他的另一項小發明,就是在壓力容器上多加個熱水管,能夠更好地穩定氣壓。聊工作的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孫大哥的發現創新還真不少,因為這些,他獲得了廠裡的『十佳操作員工』等多項榮譽,激勵了一大批的員工在工作中創新,掀起發明創新的小高潮。


    『總想著一件事就會有收獲』

 
孫彥民向記者介紹自己所在崗的工作流程。東北網記者 劉蕊 攝

  在孫大哥這20多年的工作中,重復與機械性的工作比較多,年復一年地工作著,不能出哪怕一點細微的差錯,否則就會是嚴重影響或事故。20多年工作是寂寞與單調,也是平凡與堅持,但他在工作中總能及時地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孫大哥講,在一次倒班的過程中,他發現電腦監控數據的頁面長時間處於固定狀態,有經驗的他馬上發現這其中定有問題,平穩狀態固然好,但時間過長,就可能是出現了狀況。12月份的天氣非常寒冷,他穿上厚厚的棉衣,准備上罐查查看。因為剛下過雪,上罐的樓梯非常滑,他要一邊上一邊清理冰雪。經過排查,發現是罐上的儀表出現了故障,而且監測數值已超過標准值,他上上下下十幾趟,把故障儀表換掉,監測狀況也恢復了正常。

  孫大哥說,他經常要和工人們一起做事故分析、事故預演,就是為了能夠在工作中能及時發現這些微小的問題,避免事故的發生。記者在采訪中,深深感動於孫大哥這種熾熱的工作情懷,也震憾於他所取得的成績。記者問到是否經常加班時,他表示有時加班四五天不回家,但他說,工作中的苦與累是相對的,樂觀積極地去想工作,工作就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人有時總專注地想著一件事就會有所收獲,有所回報。

  采訪被第二次打斷,孫大哥接到一個電話,需要他到現場處理一些問題。他有些不好意思,『對不起,我這兩天在做一個新的改良方案,總是打斷采訪』,謙虛、禮貌、尊重在這位孫大哥身上體現得非常充分。和孫大哥往返於站裡的路程,記者感覺有些疲憊。『每天都是這樣走路去解決問題,走的多了,不覺得遠也不覺得累,反而覺得很親切。』這段路他可能在這20多年裡走過無數次,但他走起來還是那麼矯健與自信,意氣風發。因為他一直想著這條路,因為他一直想著關於這條路的所有工作,哪怕是點滴,哪怕是細微,所以回報給他的是成績與榮譽。

  『最愛這一大片荒涼』

 
記者爬上高11.8米的污水沈降罐。東北網記者 劉蕊 攝

  葡三聯處於大慶的偏遠地區,據大慶市區有近100公裡的路程。為了方便工作,孫大哥一家人長期往在廠區提供的回租房裡,二十幾年如一日。孫大哥的妻子也在廠區附近工作,孩子已經考上外地的大學,家裡的生活越來越好,工作這麼多年,廠裡也在市區裡為職工提供了住房,條件比廠區裡的住房要好很多。但孫大哥表示,很少回去住,『這片廠區雖然荒涼,但生活非常充實,每天下班和老同事下下棋、打打乒乓球、練練字,感覺日子每天都是新鮮的,反而回到市區總感覺有點鬧』。

  采訪第三次被打斷,之後,和孫大哥聊到葡三聯的企業文化。孫大哥表示,自己也思考過關於企業文化對人的影響,『環境影響人,信念改造人』這樣的話從他的思維中跳出來。這也許就是孫大哥能夠執著於這片荒涼的原因吧,因為他受到了企業文化的牽引,也將此作為自己奮斗的動力,這是可貴的。孫大哥非常滿意地說,『下班坐站裡的通勤車,十幾分鍾就到家了,非常方便』,言語間,有一種輕松愉悅,在他眼裡,這裡比哪都好,荒涼的環境卻造就了一顆豐富的內心。

  孫大哥說,像他這樣幾十年駐紮在站裡的職工非常多,如果說標兵和典型,站裡的大部分人都是標兵與典型,大家都熱愛這裡,都最愛這一大片荒涼。

  『我的青春在這裡』

  與孫大哥走站裡路的時候,路過一片片的樹,他自豪地向記者介紹,『這些樹都是我們親手種的,有楊樹、丁香樹、櫻桃樹、沙果樹、桃樹,都有20多年了,原來是一棵棵小樹苗,現在都長成了參天大樹』。孫大哥說,每天看到這些樹的時候,他總有一種成就感,一天的心情都是快樂的。這是不是也是孫大哥青春的代表。剛來站裡時,他還沒對象,沒工作成績,沒有歸屬感。現在他結婚了,有了老婆孩子,工作也小有成績,讓他越來越留戀與依賴這裡。

  可以說,孫大哥將自己全部的青春與熱情奉獻給了自己的工作,他無怨無悔,他驕傲自豪,他津津樂道。孫大哥說,以後如果孩子願意,也希望他能回到大慶,來油田工作。他覺得在站裡當工人是他人生中不錯的經歷,也願意將這份幸福與自己的孩子分享。

  記者手記:為了更好地采訪孫大哥,記者兩次爬上了大罐,感受孫大哥幾十年如一日工作的艱辛。但是且不說其他的工作,單是爬大罐取樣工作就難倒了記者,每次從大罐上下來,腿都抖到不行,這不是考驗一個人是否恐高,而是考驗一個人的堅持。孫大哥27年的工作經歷,讓我肅然起敬,他淡淡的表達,幸福的笑臉,讓人不記得他工作的苦,也不記得這麼多年的寂寞和承擔。他將自己的全部青春與熱情都奉獻給中國石油事業。

  采訪最後,他風趣地和記者說,『其實這些小改良中,我最得意於那個取樣器,有了它,大家都能穿乾乾淨淨的衣服上下班了,你是不是也這樣覺得?』氣氛一下子變得更加柔和與輕松,因為他並不在意他這些改良技術的成就,他在意的是改良的技術能讓多少人受益。我不想說一個人的高尚與否,也不想說他有多麼不平凡,我只想說,孫大哥,只是葡三聯的一個普通人,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出他的故事,但是卻深深打動了我,也定會激勵像我這樣的很多人。他說,他會一直在這裡工作下去,直到退休。希望像他一樣質朴的人都能一直快樂,平安。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