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10月21日訊 題:『細微』微出不一樣的葡三聯---探訪大慶葡三聯合站
記者 劉蕊
『北有中十六聯,南有葡三聯』。10月深秋的清晨,跟隨下基層,走轉改的腳步,記者從大慶油田總部出發,一路向南,途經大片大片美麗的蘆葦地,也經歷顛簸,驅車行駛近百公裡,來到葡三聯。遠離市區的喧囂,近距離接觸葡三聯人的『立足細微、成就業績』,讓人倍受鼓舞,也深受感動。采訪的整個過程,『細微』的葡三聯展現給記者一個『細微』的精神面貌,所有環節精到點、細到線,能深切感受到葡三聯『立足細微』這個信仰的紮根。
葡三聯隸屬於大慶采油七廠,是大慶1984年竣工投產的規模較大、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外圍聯合站。該站承擔著葡南、敖包塔、興源、黑帝廟等油田的原油脫水、污水處理及淨化油外輸等生產任務。這個站雖說是油田的『彈丸之地』,但成績不俗。由於該站一直保持安全平穩行,建站20多年來,未發生過一次泄露事故,多次評為『無泄露先進站庫』,『綠色站庫』等稱號。全站職工96人,78%的員工為女性,青工佔員工總數的78%。全站超過60%的員工成為『一崗精、二崗通、三崗懂』的復合型崗位操作人纔。一路向南,不虛此行。
|
計量崗上的一滴油
在葡三聯,有一個關於『一滴油』的微小故事。他叫於長江,在葡三聯工作了23年,和大多數葡三聯人一樣,他熱愛著自己的工作,承擔著平凡,享受著寂寞。他的一名計量工,工作的內容二十幾年如一日地重復操作、監控,但這麼多年他從來沒出過錯。一次在工作中,他對儀表進行檢測時,發現地面管線上有一滴黑色的油,當時是酷暑,計量間裡是70度的高溫,忍受著難耐的溫度,在計量間裡查找這一滴油從何而來。經過的一段時間的排查,他發現他頭頂兩米多高的儀表有滲露,同時伴隨著一種油氣味,憑他的經驗,趕快向領導匯報,及時對儀表進行了搶修,把隱患的問題有效解決了。也許這是工作中太微小的事情,但一滴油的發現就是他工作的重點,看似一小滴油,但是如果不是將工作『細微』到每一個角落,也許就釀成了事故。
記者帶著這個小故事來到了計量間,找到了這位高高瘦瘦的於長江。記者問起他『一滴油』的故事,他有點不好意思,說『其實沒什麼,每一位職工都是這麼工作的,這是我們的工作與職責』。他說,在站裡工作這麼長時間,每個人都把這裡當成了家,不是因為呆的時間久,而是企業文化在每個人心中紮根。像類似『一滴油』的微小故事,站裡有很多。
|
『細微』是一種精神
記者一進葡三聯,乾淨的地面,整齊的站容立刻映入眼簾,雖然入秋,但地面上看不到一片樹葉。收發室的工作工員會馬上出來迎接,遞上他們的工作服,並讓記者講解了入站須知,然後方向進入廠區。在參觀輸油崗時,記者能夠看到,面積並不大的工作間裡,地面上清晰劃出兩三條安全通道的線。牆上貼著『立足細微』的標語:『以一萬的預防,防萬一的發生』,並印有當日值班的職工的姓名,負責設備的型號等,讓人感到工作非常細致。
站裡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天8點至9點30分,全站進行『洗臉』,就是為站裡的個個角落打掃衛生,『不洗臉的人不能出門,不洗臉的企業也不能見人。』負責人調侃地說。為站裡打掃衛生雖然每天都進行,但不是形式主義,死角不能放過,所以,記者采訪的過程中,隨手摸到哪個角落,都沒有灰塵,這是葡三聯的特色,也是『立足細微』的典范。在這裡,靠的不是督促,而是自覺。你隨便問到哪位職工,他們都會說出對『立足細微』的體會,也許這種理念已經深紮於心,成為一種信仰,一種精神。
|
『細微』引領的企業文化
早上10點,剛來到葡三聯的時候,看不到什麼人,因為所有的職工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在負責人的帶領下,記者打算探訪各個工作間時,但發現每個人都在聚精會神地工作,並沒有察覺到記者的來訪。為了不影響工人們的工作,記者在廠區院內逛了逛,一個個醒目的企業標語、員工寄語,讓記者感到葡三聯企業文化滲透得深刻。一位正在打掃衛生的職工表示,像這種標語與寄語都是職工工作與生活的體會,都出自己每一位職工之手。『三聯人手裡握的是開拓進取的畫筆,蘸的是創新實踐的油彩,繪的是科學發展的藍圖』,『當把青春的種子灑在崗位上,就得用辛勤的汗水去澆灌它,只有這樣,青春纔能結出鮮花,累累果實』......
平凡的崗位不平凡
利用職工午休的時間,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工人。有一位長得很小巧的污水處理工,其實她已經是一個九歲孩子的媽媽,由於孩子在上小學,無法在廠區內居住,所以,每天上下班她來回要用三個小時的時間。由於老人們都不在本地,沒人照顧孩子,孩子經常中午回家吃不上飯。但就是這樣,工作這麼多年,她從來沒有出過錯。她說,像她這樣來回跑的工人在葡三聯不佔少數,但是每個人都沒有過任何埋怨。正如廠區裡的標語所說,『三聯人都堅信,工作無平凡和偉大之分,能千方百計地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