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5日訊 哈爾濱市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按照中央科學發展、保障民生的要求,把提高人均收入,特別是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基本解決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和社會公共服務上水平三項任務作為主要奮斗目標,並一項一項采取有力措施抓落實。
實施棚戶區改造,真誠解決民生的突出問題
哈爾濱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城市,計劃經濟體制下重生產輕生活的發展模式使城市居民住房歷史欠賬較多。截至2009年底,四環內老城區棚戶區總面積1134萬平方米,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住房問題成為最突出的民生問題。
走進棚戶區,令人心酸。低矮的簡易房、小平房陳舊破敗,夏季難擋風雨,冬季難御風寒。室外污水橫流,垃圾遍地,蚊蠅滋生,車難進,人難行;室內陰暗、潮濕,老少共居一室,擁擠不堪,吃“夜來水”,燒“土暖氣”。擁擠雜亂的棚戶區,成為黑作坊、黑加工點的藏身之處,為食品安全埋下隱患。由於外來人口聚集,居住人口復雜,棚戶區也成了治安防范的重點。據調查,居住在棚戶區的居民絕大多數收入低、就業不穩定,是最大的社會弱勢群體,根本無力改善自身住房條件。搬進樓房,成為棚戶區幾代人的夢想。
當一封封飽含棚戶區居民辛酸淚水和企盼改造的請願書擺到市領導面前時,使人無不為之動容。市、區領導和有關部門走進低矮的棚戶房了解掌握第一手情況。市委黨政聯席會、市政府常務會聚集各方智慧,研究棚改工作。目標和任務進一步明晰:就是要通過棚改讓眾多居民告別棚戶區,遷入新居;落實優惠政策,讓困難群眾住上新房子,並增加財產性收入,緩解困難群體的生活窘境;同時,疏解中心城區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拉開城市“骨架”,改善群眾生活居住環境,讓更多群眾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這一決策深得民心,很多棚戶區改造時,群眾奔走相告、歡欣不已。
堅持政府主導,確立搞好保障房建設的根本保證
棚戶區房屋連片,老少幾代,擠在十幾平米、幾十平米的小屋,房屋密度大、人口密度大、基礎設施基本沒有。這樣地區的改造,開發商不願插手。過去雖然也有開發商參與棚改項目,但都不同程度存在諸多遺留問題,容積率大,小區庭院空間減少,配套建設不到位,“缺東少西”,為物業管理埋下隱患,更有甚者超建擴建導致工程無法驗收,購房者長期辦不了產權證。
面對全市99片危房棚戶區、614處零散危房地段,面對廣大群眾企盼的目光,政府主導,就是把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實到困難群體身上。
居住在道外區棚戶區的尹大娘家被征收7米小屋,通過“拆一還一”、“上靠戶型”、“搬遷獎勵”、“低保補貼”等惠民政策扶持,沒掏一分錢,就得到了最低保障戶型40平方米的一套住房,尹大娘逢人就誇黨的政策好。這樣的搬遷戶不勝枚舉。哈爾濱平房區南秀社區棚改項目涉及征拆居民近600戶,三日內居民搬遷率高達95%。
政府主導,國有企業擔當起保障房建設的重要角色。好民居等國有開發企業操盤建設了民生尚都、中興家園、陽光家園、松北眾和城等9個保障性住房項目,開工建設規模近600萬平方米。
政府主導,變“先拆後建”為“先建後拆”。哈爾濱市的易地安置小區都選擇在最方便群眾的好地點,愛建社區是市中心房價最高的地區,政府在這裡建了55萬平方米的保障房用於易地搬遷群眾的安置,受到群眾歡迎。群力新區是新開發的高檔住宅區,商品房賣到8000元/平方米以上,住房局的開發公司已在這裡建成保障房200多萬平方米,給享受保障房政策的群眾每平方米纔3000多元。並且根據群眾需要還要建設200多萬平方米保障房。采取先建後拆遷,不僅緩解了居民臨遷之苦,更重要的是防止了資金斷鏈,房子蓋不完,群眾長期不能入住的風險。
政府主導,實現了建管統籌。學校、醫院、商服、公交、物業等全面配套,免除入住群眾的後顧之懮。
注重公平公正,切實把好事辦實辦好
市委、市政府始終把保障房建設質量和公平分配作為一條“生命線”,實施“陽光操作”,從六個環節強化公開透明,全過程接受社會監督,把好事辦實辦好。
規劃項目公開——通過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將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房屋套數、建設規模、建設進度、開竣工時間等信息向全社會公開。對房屋征收項目實行征收方案公示和維穩風險評估制度,確保征收過程公開透明、接受監督。
招投標公開——對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涉及的設計、監理、建設等環節進行公開招投標,選擇信譽好、實力強的企業參與保障性住房施工建設。
資金監管公開——審計部門全程跟蹤,財政部門派駐財政總監進駐市棚改辦,實行聯簽工程支出制度,確保資金運行安全。市紀檢、監察部門成立監察組,對全市棚改和保障房項目進行督導檢查。
工程建設公開——實行保障性住房建設質量終身責任制。從規劃立項到綜合驗收全過程實施監管,由市質量監督站進駐現場全過程監督;組成專家現場評審組,並邀請部分保障對象代表,對工程建設進行現場評審和監督;市建設、規劃、住房、安全等部門組成7個檢查組,聯合開展工程質量巡檢和回訪,確保工程質量。
房源分配公開——從房源數量、預售(配租)登記、公開搖號到選房定號,實行紀檢、公證等部門全程監督,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和群眾代表全程公開、全過程參與。今年以來,先後組織三批經濟適用住房公開搖號銷售,提供相應房源7034套。同時,通過公開搖號為1126個廉租家庭進行了廉租住房實物配租。對棚改回遷房同樣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有針對性的采取公開抽號的選房方式,得到了百姓的普遍認可。
准入和退出公開——建立市、區、街三級保障房管理體系,實行“兩審一登記兩公示”資格管理制度。不斷健全完善准入和退出機制,按年度發布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收入標准和住房困難標准,實行資格年檢制度,幾年來,已對21704戶不符合保障條件家庭取消了保障資格。
加大政府投入,體現公共財政惠及民生的價值取向
實施規模性棚戶區改造,政府直接操盤的保障房項目建設,落實資金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面臨的現實困難。
為確保棚改和保障房資金按計劃落實,哈爾濱市積極探索融資新模式,通過政、企、銀相結合,市場與政府“兩個輪子”一起轉,有效解決了資金難題,僅今年就落實資金170多億元。政府不但把國家、省、市財政用於保障房建設的資金專項使用外,還把大量的土地出讓金用於保障房建設,以緩解資金不足。這不但符合國家的要求,也完全符合公共財政的支出方向。
兩年多來,哈爾濱棚改和保障房建設促進了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的有效解決,有2.8萬戶住上了新居,今年還將有2.6萬戶入住。通過棚戶區改造,棚戶區居民戶均住房建築面積不僅增加了20多平方米,而且住上了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的新房子。比照舊房和新房的價值差,每戶居民財產性收入多數在30萬元以上。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哈爾濱市實施棚戶區改造,蘊含著黨和政府服務百姓的真切情懷,體現黨和政府攻堅克難、真誠惠民的意志。這種務實之舉,是那些對民間疾苦漠不關心、對中央政策一知半解,習慣於無中生有、冷嘲熱諷的人永遠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