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電力大廈拆除 博物館地區四棟歷史建築再受關注
2011-11-08 08:55:12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劉首辰 譚啟首 陳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電力大廈拆除工作結束。

  東北網11月8日訊 10月24日,電力大廈拆除完畢,並於11月7日實現淨地,原意大利領事館隨之“重見天日”。

  如果建築有感情,如果博物館轉盤“四角”的四棟典型歷史建築,知道“四兄弟”24年後再度“重逢”,不知道它們會不會老淚縱橫。

  屈指算來,博物館、國際飯店、哈爾濱少年宮、原意大利領事館四棟歷史建築在博物館地區已經相伴了74年。

  在哈爾濱的發展過程中,博物館轉盤道具有城市坐標意義,城市橫縱兩條中軸線交會在此。這裡一直是我市建築特色形成的市區風貌的典型代表。作為一個整體,任何一處歷史建築的缺失,都會撼動城市標志性風貌的品味和價值。

  規劃部門表示,雖然目前博物館地區整體廣場方案還未最後確定,但整體廣場的設計原則,都會在尊重這四棟歷史建築和博物館地區整體風貌的基礎上制定。

  某種意義上,這4幢老建築決定著博物館地區的風格。記者近日深入走訪,了解四棟歷史建築的前世今生,挖掘出這些歷史建築身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黑龍江省博物館(資料片)

  省博物館,險被加高擴建

  黑龍江省博物館,原名莫斯科商場,始建於1906年,是哈爾濱市最早的商場之一,我市一類歷史建築。曾用於“東省文物研究會附屬博物館”、“中東鐵路普育中學校”(今哈爾濱市第三中學前身)。新中國成立後,莫斯科商場作為黑龍江省博物館沿用至今。

  據市規劃局原局長張相漢回憶,上世紀80年代,就在電力大廈建成的同時,博物館當時產權單位曾經向市規劃局提出擴建博物館的提議。理由是其空間有限。當時博物館方面希望在原有建築上增加兩層,這在當時追求高樓大廈的年代,是一種“合理”的提法。不過,規劃部門沒有同意該方案。

  作為規劃主管部門,他們堅持歷史建築不能動的原則。對一個原則的堅守,纔保留下了原汁原味的博物館建築群。“就像當年的聖·尼古拉教堂,一旦拆了,就成為永久的遺憾。”張相漢說。

  目前,新的黑龍江省博物館已經規劃建設,對於這座歷史建築的未來,市規劃局主管部門希望繼續保留展覽功能,如果產權單位改作他用,也必須確保其在不傷害歷史建築的前提下進行。


 

  國際飯店(資料片)

  國際飯店,曾被高樓“壓制”

  五層高的國際飯店最初為“新哈爾濱旅館”,始建於1936年,1937年6月建成,我市一類保護建築。它與原尼古拉大教堂取得向心性呼應,外形設計為手風琴式建築,當時是由一位酷愛音樂的俄羅斯著名建築設計師彼·謝·斯維利多夫設計。

  1949年7月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接管此樓,經過維修改造為賓館,定名為“哈爾濱國際旅行社”,從1957年至1960年間曾改名為“哈爾濱飯店”,直到1978年黑龍江省旅游局成立後,更名為“哈爾濱國際飯店”至今。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國際飯店曾接待過毛澤東、周恩來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

  經常被談及的歷史建築保護與利用問題,國際飯店相對是成功的。最初“新哈爾濱旅館”的功能被一直延續下來,現在仍在繼續經營。2001年之前,在國際飯店旁邊,一直有一棟9層高樓。市建委一位老領導回憶,2001年博物館保護規劃的一期工程,拆除了省旅游局9層樓,包括影響傳統風貌的各類建築物、構築物近2萬平方米,開闢了公共綠地和空間。為這一地區風貌恢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哈爾濱少年宮(資料片)

  哈爾濱少年宮,老樓保留原樣

  哈爾濱少年宮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東大直街364號,哈爾濱市一類歷史建築。該樓建於1921年,設計者為日丹諾夫。這棟房子最初的主人是猶太人梅耶洛維奇,這個大樓也曾經被稱為梅耶洛維奇大樓。

  在這棟樓的三樓上,1925年左右開辦起荷花藝術學校。學校的老師都是十月革命後逃到哈爾濱的俄國知識分子。後一度為秋林公司職工俱樂部,現為哈爾濱市少年宮。這是一棟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磚木結構,立面劃分端莊嚴謹,法國孟莎式屋頂,透空女兒牆及牆體的砌塊劃分以及面向廣場建築轉角處理。

  市城鄉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棟建築周邊環境在2001年得到梳理,原少年宮周邊樹木及建築密度很高。保護規劃方案保留所有樹木和保護建築,其他建築全部拆除。通過新少年宮建設,分離其部分功能。整治後的少年宮沿花園街及國民街建築和綠化錯落有致,保護建築與樹木呈扇面狀構成廣場邊緣,使這一帶呈現出樹木掩映建築的景觀效果。


 

  意大利領事館(資料片)

  原意大利領事館,差點被“移走”

  坐落於南崗區紅軍街63號的黑龍江省電力公司食堂,是原意大利領事館所在地,建於1919年,我市三類歷史建築。

  意大利領事館建成之時,正是哈爾濱豪華私宅流行之時,這座建築就是意大利人“吉別洛———索科”的私人別墅。

  1920年,意大利在哈爾濱設立領事館,吉別洛———索科被任命為意大利駐哈爾濱領事館領事,他的私邸也就成了意大利領事館的所在地。在意大利領事館撤走後,據東北烈士紀念館館藏資料記載,在日偽統治時期,這裡曾作過日本憲兵司令部。上世紀70年代後由省電力公司使用。

  哈爾濱城鄉規劃局名城保護處負責人回憶,在博物館地區建設過程中,因為不想拆除電力大廈,曾經有單位提出將原意大利領事館移走的方案。將這一建築移走的另一個理由是,附近地下工程施工有可能造成對歷史建築的損壞。

  當時我市對歷史建築的保護條例已經陸續出臺,雖然“平移”的提法多次被提出,規劃部門還是堅持了保護的原則,讓這棟建築得以原址保留。

  電力大廈拆除了,作為省電力公司食堂的原意大利領事館目前處於閑置狀態。市規劃局名城保護處的負責人認為,在歷史建築保護條例的范圍內,建築的用途仍然會由產權單位省電力公司決定。但他們希望這樣的歷史建築能夠用於公益展覽等事業,盡量避免商業味“過重”。

  後記

  市城鄉規劃局名城保護處負責人告訴記者,經過努力哈市已經確定了四批歷史建築,但最早的特色區主要是道裡區中央大街、南崗區博物館周邊及道外區。現在這種集中保留的歷史建築本已不多,博物館地區此次形成的特色風貌區意義重大。

  “博物館地區風貌的恢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這是我市多年努力的結果。”

  博物館地區的風貌恢復,也是我市整體歷史文化名城規劃中的重要一環。道裡區中央大街輔街改造正陸續進行、道外中華巴洛克正在改造中、南崗區花園街區已經開始搬遷,哈西地區“紅房子”等建築得到保護……

  全市一盤棋的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帶給這座城市的深遠影響,將在這座城市今後的發展中逐漸顯露。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