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學校長張政文談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東北網記者 印蕾 攝
東北網11月8日訊(劉藝婷 記者印蕾)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研究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描繪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藍圖。
在黑龍江大學,“傳承創新、文興龍江”的號角正在吹響。如何發揮好地方高校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作用,努力為龍江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貢獻力量,黑龍江大學校長張政文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張政文認為,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發出了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總動員令。落實全會精神,黑龍江大學要按照高等教育規律,完成人纔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四大重要使命。
高校在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方面具有優勢
張政文認為,文化與高等教育具有歷史性的和本質聯系:高等教育既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文化充分發展的成果;高等教育天然擔負著保存、傳承和創造文化的使命,具體包括科技文化、知識文化、人文文化等。
大學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和文化繁榮發展方面主要具有兩大優勢:一是大學教師是高層次文化主體,他們生產方式和勞動成果就是在傳承和創新文化,因此決定了大學具有引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的足夠資源和實力。二是大學本身就是社會中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最集中、技術和科學密集度最高、文化主體水平最高、社會影響力最強的重大文化平臺之一。大學既是培養高級文化管理及技術人纔的重要基地,又是智力、技術密集型的文化產業資源聚集地,也天然決定了大學具有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直接關聯和優勢。
大學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和文化繁榮發展方面的主要途徑包括:文化主體培養。依托雄厚的文化資源和教育資源優勢,大批培養包括文化傳承創新建設類人纔、文化管理運行類人纔、文化工程技術類人纔等各類型的文化專門高層次人纔,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提供人纔支橕。文化理論研究及其成果的宣傳、普及和轉化。依托綜合的學科資源和研究資源優勢,圍繞區域文化建設發展的重大基礎理論和現實應用問題,通過廣泛參與決策諮詢,承擔高層次項目和應用性研究課題,擔任實際部門顧問等多種形式,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產業化。文化產業是大學社會服務的重要途徑,大學依托眾多的平臺資源和項目資源優勢,通過重點研究基地、大學科技園等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文化事業人纔培訓基地、文化產業創新基地和文化創意產品孵化基地等,實現文化創新成果的技術轉移和產業轉化,直接參與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繁榮。
實施八大文化建設工程 為龍江文化繁榮發展作貢獻
張政文介紹說, “十二五”期間,黑龍江大學將重點實施八大文化建設工程,為龍江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作貢獻。
實施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工程。發揮黑龍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綜合優勢,整合和聯合校內外優質資源,依托相關學院、學科及人纔成立黑龍江大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中心,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課題研究、宣傳宣講等系列活動。
政治思想道德提昇工程。成立黑龍江大學師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設研究所,大力開展“增強社會責任感,做現代文明公民”的主題實踐活動,切實提昇全體師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
文化理論創新轉化工程。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文、歷史、俄語等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學科的人纔隊伍和理論研究優勢,集合一批老、中、青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繼續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性研究,大力推進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引領我省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理論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
公共文化事業產業服務工程。通過重點研究基地、大學科技園等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文化事業人纔培訓基地、文化產業創新基地和文化創意產品孵化基地等,構建黑龍江大學公共文化事業產業綜合服務體系。
校園文化體系建設工程。成立校園文化體系建設研究平臺,建立全省高校聯網的校園文化活動平臺。
大學文化產業打造工程。打造集外語翻譯、法律諮詢、新聞傳播、出版發行、廣告動漫為一體的獨具龍江氣派和風格的國內一流的黑龍江大學文化產業集群方陣,推動建設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產品研發基地、動漫創意與制作基地、廣告創意與制作基地、文化出版基地等,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
文化國際交流傳播工程。依托在俄的全球優秀孔子學院、國家漢語國際推廣東北基地對俄中心等中華文化傳播國際推廣高端平臺,以承辦俄羅斯青年漢語演講比賽、中俄大學生藝術節、中俄高校文化交流成果展等活動為載體,為提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做貢獻。
文化緊缺人纔培養工程。成立文化緊缺人纔培養基地,利用較為雄厚的文化資源和教育資源綜合優勢,根據龍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急需緊缺人纔需求,開展包括課程體系、教材改革、實習實訓等在內的文化人纔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大批培養包括文化創意人纔、文化管理運營類人纔、文化技術人纔等各類型的高級專門人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