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榮的廣場文化讓綏化市民喜不自禁。
黑龍江日報11月10日訊 在綏化廣袤的黑土地上,肥田沃土,人傑地靈,不同種類的文化形式百花競放,成就顯著的文藝工作者群體異軍突起,精心培育的地方文化正茁壯成長。
1
群眾文化繁榮
從5月到9月,每當夜幕降臨,綏化市政府廣場上便會人頭攢動,歌舞喧天。這裡,精彩的節目每天都在上演,為市民奉上文化大餐。
自2008年起,綏化市連續開展了四屆“寒地黑土·金色舞臺”群眾文化活動,每年圍繞重大事件確定一個主題,請來專業演員和業餘文化團體在廣場演出。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全市共舉辦各類有規模的廣場文化活動10000餘場(次),開展送書、送戲、送電影、送輔導下鄉活動36000多場(次),受益觀眾2000多萬人次,呈現出了“城鄉無處不飛歌”的可喜局面。
近年來,僅市本級就舉辦“綏化之聲音樂會”、“農民歌手大獎賽”、“慶祝建國60周年紅歌賽”、“慶祝建黨90周年聲樂大賽暨全省聲樂大賽預賽”、“小戲小品大賽”等各類賽事130多場(次),全面展示了綏化戲劇、音樂、舞蹈等各門類的文化藝術精品成果,發現、挖掘和培養一大批新人,繁榮了全市文化藝術創作生產。
綏化市還采取培訓進修、專題研討、組織采風、掛職鍛煉等多種形式,培訓文化從業人員。該市還建立了《綏化文藝人纔精英庫》,掌握文學藝術人纔的總量、結構、專業和分布等情況,分門別類地建立各方面人纔的信息檔案。
2
體系建設完備
綏化市重視基層文化機構建設,成立了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各縣(市)區也都有文化(體)局,有的已經完成了“三局合一”工作。在鄉、村兩級文化機構設置上,綏化市走在了全省前列。
早在2006年市委1屆21次常委會議上,綏化市就作出了恢復建立鄉鎮文化站的決定,明確了職能、編制和工作要求。全市鄉鎮文化站得到完全恢復,文化站由黨委宣傳委員兼任站長,並配齊配強了專、兼職工作人員。目前,全市162個鄉鎮文化站全部實現了機構、編制、人員的獨立設置。
自2007年起,綏化市傾力打造了以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村屯文體活動廣場和現代網絡服務陣地為主體的四大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同時,全市1336個行政村都設立了村文化活動室,皆由村乾部兼任活動室主任。在自然屯,積極培育“文體活動中心戶”。2003年起,通過給榮譽、給政策、給待遇等辦法,培育文體活動中心戶近萬戶。在中心戶的帶領下,全市已組建農民演出隊、農民樂隊、農民秧歌隊、農家圖書室、農友球隊等近3000個,每年開展各類演出和文化活動近20000場(次)。綏化市形成了市有文廣新局,縣(市、區)有文化(體)局,鄉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室,屯有文體活動中心戶的五級文化工作組織網絡,使公共文化服務做到了層層有人抓、有人管、有人乾的工作局面。
2009年9月,在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拜泉現場經驗交流會上,綏化市作了題為《創造條件,激活主體,努力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的經驗介紹。
3
地域特色鮮明
植根寒地黑土的人文風情為文化注入了濃郁的地方元素,黑土文化也就有了成長的原動力。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綏化市積淀形成了寒地黑土特色文化,造就了綏化市的區域風格。目前,海倫東北二人轉、剪紙,肇東國畫,蘭西掛錢,綏棱黑陶、農民畫,望奎皮影,北林風箏,安達書法,慶安版畫等已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海倫市東北二人轉、綏棱縣東北二人轉、望奎縣皮影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海倫剪紙、東北二人轉、劉氏中醫正骨,蘭西掛錢、錫伯族魚清明節民俗,望奎皮影戲,綏棱二人轉,綏棱黑陶制作技藝,慶安花棍舞、源昇河大米釀酒法,綏棱農民畫、米醋釀造工藝,安達描金工藝,北林區東北二人轉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一批能夠代表綏化市近年來創作水平的藝術產品遠銷省內外,極大的提昇了綏化在全國的知名度。
4
文化產業興起
自2009年起,綏化市分別在綏棱縣建立了黑陶工藝品生產基地,在海倫市建立了剪紙創作生產基地,在蘭西縣建立了民俗風情旅游基地,在望奎縣建立了紅色旅游基地。全市各地依托本地優勢,確定示范企業,扶持本地文化企業的發展壯大,形成了一縣一品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目前,全市已有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網絡文化業、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業、藝術培訓業、創意動漫業、工藝美術業、數字傳媒業等9個門類20多種經營項目,經營單位達1200多家,年收入4億多元,其中綏棱黑陶和蘭西亞麻粘貼畫出口創匯達2400多萬元。全市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風頭正勁的是綏化市的維民動漫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主營業務包括球幕電影、4D電影、三維動畫片、動畫電影、游戲動畫、影視特效、影視廣告、欄目包裝、企業宣傳片等。目前,維民公司擁有完善的制作流程,公司的核心制作人員均接受過美國迪士尼動畫導演的培訓,與美、英、法、日、韓等多個國家及國內的知名動畫制作公司合作。綏化市計劃通過向上爭取、財政投入等方式,力爭籌措資金1800萬元,把維民動漫建成濱北最大的動畫產業基地。基地建成以後,每年可向青少年提供1200分鍾高質量的原創動畫片,並借助國外合作公司的平臺向國外輸出。
記者直言
為黑土文化喝彩
□蒙輝
黑土地,孕育獨特的文化。
植根黑土的文化猶如盛夏的牽牛花,雖無牡丹之雍容,玫瑰之艷麗,菊花之清奇,卻以親和的力量、頑強不屈的向上精神裝點著每個普通人的生活,令人動容。
每一種文化的產生都不是偶然,而文化只有植根廣袤的土壤,纔能枝繁葉茂。黑土文化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剪紙、黑陶、掛錢、皮影、版畫……每種形式都植根民間,濃郁的北國風情孕育了文化之花。可以說,黑土文化散發的每一縷清香都汲自肥沃的黑土。當我們把黑土風情定義為文化之母,也使得黑土文化的基因有了明確的出處。黑土地上的族群熱情、粗獷、勇敢、頑強、開拓的性格造就了黑土文化開放、包容、博大、進取的文化精神,也使得文化之花更加絢麗奪目。
當文化的生長發展成為具體的產業,就為文化的軀體注入了蓬勃的生機,那些為文化的傳承發展而付出智慧和辛勞的人們,是值得敬佩和鼓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