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14日訊 我省農村醫療衛生事業近年來有了較快發展。但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現有衛生資源仍然無法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衛生需求,而且出現農村衛生資源配置與實際衛生服務需求不匹配、鄉鎮衛生院經營困難以及村衛生室運行缺乏監管等問題。日前,省政協委員、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李曉陵等對我省農村醫療現狀進行調研,發現農村醫療技術人員業務素質低,醫療水平差,人纔嚴重缺乏。
據統計,我省鄉村共有醫生48882人,其中無資質人員7939人,佔16.2%。在鄉村醫療衛生人員中,具有中專學歷的10705人,佔21.9%,相當於中專學歷的25297人,佔51.75%。另有約6%的人員沒有正規學歷。以綏化市為例,全市3716名村級衛生技術人員中,正高職為零,副高職佔0.80%,而且隊伍結構嚴重老化。
李曉陵介紹,由於政策和機制原因,導致了鄉村衛生人纔隊伍中低素質人員不願出、出不來,新畢業大學生進不去、不願進,原有高素質人員不願留、留不住的現象比比皆是。此外,現有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與培訓也跟不上形勢的發展變化,相當一部分人員多年來沒有參加過系統培訓,對新技術、新手段缺乏了解,全科醫師更是匱乏。調查顯示,我省現有鄉村衛生人員待遇普遍偏低。檔案工資低,帶薪休假等福利待遇根本享受不到。盡管通過新農合補償、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償和政府合理補助等渠道,建立了穩定的鄉村醫生補償機制,但目前並未落實到位,使村醫難以達到國家要求的與『村乾部補助水平相銜接』的標准。而且,村醫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也沒有得到配套解決。
李曉陵等調研人員認為,農村衛生服務是一項重要的『便民工程』和『惠民工程』,如何改善鄉村衛生人員境遇,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將關系到我省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調研人員建議,當前,首先要積極開展農村衛生服務縣、鄉二元結構試點工作,使村級衛生機構成為鄉鎮衛生院的派出機構,使具備執業醫師(含助理)資格的鄉村醫生逐步並入鄉鎮衛生院,以改變鄉村醫生的身份等問題。同時,積極與人保、財政、衛生等部門協調,在職稱晉昇、職工周轉房、村級衛生所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建立吸引鄉鎮衛生人員積極工作的良好環境,使其與教育等行業人員享受同等相當的待遇,以此增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服務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