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小飯桌』為何難成『放心桌』
2011-11-15 15:50:4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哈市學校周邊一些“小飯桌”的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學校、家長的“心病”

  東北網11月15日訊 “我家孩子在校園周邊‘小飯桌’吃飯後上吐下瀉,目前僅醫療費就花去1000多元。可出了事‘小飯桌’就關門了,根本找不到人。”佟女士的兒子在香坊區一所中學上初一,因為孩子嫌學校的午餐不好吃,她就幫孩子在學校附近找了個“小飯桌”,每天中午有6個孩子在那兒吃飯。佟女士感嘆:“損失沒人賠不說,孩子還遭罪呀!‘小飯桌’啥時候能成為‘放心桌’呢?”

  “小飯桌”有“大市場”

  哈市很多孩子的午飯需要學校解決,有的學校條件有限沒有食堂,很多學生不喜歡送餐公司提供的午餐,於是,“小飯桌”應運而生。“小飯桌”有的開設在固定的居民樓裡,有的是每天早上等在學校門口接受預定,中午再送到學校門口。靈活多樣使得“小飯桌”備受追捧。

  記者在南崗區一家中學門口與前來送飯的婦女攀談,她今年剛開始乾“小飯桌”,現在已經有46個固定“客戶”了,每份午餐10元錢,捎帶賣些飲料,每月大約有三千多元收入,“也不用僱人,就我們夫妻倆乾。”當記者問她有沒有衛生許可的時候,她說沒有辦理過,“也沒有家長要求啊,只要把家裡收拾乾淨點兒,他們就放心了。”

  記者來到花園街附近的一家“小飯桌”,看到簡陋的房間裡放著五張餐桌和一個碗櫃。“小飯桌”的經營者宋女士說,她乾“小飯桌”已經7年了,現在的收費是包午飯每月200元,包晚飯費用增加一倍,現在有40個初中生包午飯、28個高中生包晚飯,她說:“收入有賬算,比上班強多了。”

  “聞風而動”監管難

  記者以家長的身份走訪了幾家比較“生意興隆”的“小飯桌”,發現大多分布於學校周邊的居民樓內,不容易被發現,給監管帶來了不小難度。在建設街、尚志大街、南極街等地采訪時記者發現,只要有中小學,周邊的居民樓裡大多有“小飯桌”,基本是家庭式經營,幾乎都沒有衛生許可證,也沒有營業執照、健康證、消防安全許可證、稅務登記證等。

  在南崗區一戶不足50平方米的住宅中記者看到,27個孩子正擠在外屋吃飯,一名中年婦女忙著打飯、收拾桌子。她既沒戴衛生帽子,也沒戴口罩,不時地用手捋劉海兒。在靠牆的一張桌子上擺放著一些沒來得及清洗的碗筷。有後來的學生吃飯時,那名中年婦女趕緊把用過的碗刷一下,濕漉漉地就開始盛菜。廚房裡,餐具胡亂地堆在灶臺上。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有的“小飯桌”為了爭奪學生而打起價格戰,壓低收費價格,飯菜隨意安排,缺乏科學的營養搭配。餐具僅用洗滌劑和自來水衝衝刷刷,存在衛生安全隱患。更為重要的是,不少“小飯桌”采取“躲貓貓”的經營方式,刻意逃避有關部門的監管,一家“小飯桌”的鄰居說:“他們聽到檢查就停業,風聲一過又開張。”

  “小飯桌”藏匿於學校附近的居民樓中“聞風而動”、“暗箱操作”造成監管難;缺乏管理的現狀,使“小飯桌”釀成人身安全、食品安全事故的幾率也大大增加。“小飯桌”以家庭為場所進行經營,如何對“小飯桌”提出統一的標准也是個難題。哈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說:“由於‘小飯桌’很少有辦理營業執照的,管理難度很大。”

  建議:規范管理 有效監督

  記者從哈市政府法制辦獲悉,目前哈市並沒有出臺針對“小飯桌”的相關規定,衛生監督部門參照《食品衛生法》、《傳染病防治法》、《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等文件進行監察。

  “‘小飯桌’事關孩子的健康成長,政府相關管理部門不應該因‘不好管’而缺位.。”采訪中,一些學生家長建議,應專門對家庭式經營的“小飯桌”設置規范標准。同時,通過社區來加強監管,並做到常態化。

  哈社科研究院張老師建議,哈市應該盡快以法規形式出臺規范管理“小飯桌”的文件,由相關部門組成聯席會議制度,將分散監督和管理的力量整合起來,進行聯合監督,聯合執法。家長也應自覺進行監督,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還應建立監察體系,構建網絡化監督管理平臺,讓全社會都參與監督,這樣纔能確保給學生一張衛生、安全、放心的“小飯桌”。

  學生“小飯桌”從無到有,已漸漸成為一項“產業”,對於這樣一個“需求旺盛”的產業,簡單地予以取締絕非良策。如何規范管理,有效監督,這考驗著有關部門的智慧。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