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讓林區人民俱歡顏——黑龍江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2011-11-15 18:00:41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讓林區人民俱歡顏

  ——黑龍江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

  在共和國的版圖上,黑龍江森工林區(以下簡稱森工林區)地域之廣(10萬多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省的面積)、職工之多(53.5萬人,超過世界500強)、人口之眾(160萬)、貢獻之大(累計向國家提供木材5.2億立方米、上繳利稅約120億元),在全國國有林區堪稱獨一無二。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黑龍江森工人(以下簡稱森工人)進行了三次創業:第一次創業是當祖國需要木材的時候,森工人頂風雪,冒嚴寒,以突破“高寒禁區”的英雄氣概,向國家提供的木材按1米直徑連接起來,長度可達50多萬公裡,能繞地球(赤道)12圈,架設一條通達月球的天梯(38萬公裡)也綽綽有餘;第二次創業是當祖國需要森林的時候,森工人拿著全國最低的工資(20世紀90年代月均工資不足200元,新世紀前10年月均工資也只有300元)、背著全國最重的債務(人均負債上萬元)、頂著全國最大的壓力(還祖宗欠賬,為子孫造福),推進治危興林和天保工程,再造秀美山川,20多年少伐了7600萬立方米的木材,少消耗森林資源1.2億立方米,新增了1.3億立方米的森林蓄積——相當於為國家新增了一道森林生態的“萬裡長城”;第三次創業是當祖國需要人民安居的時候,森工人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實乾的精神,開展了全國規模最大(再造了一個全新大美的森工家園,超過了前六十年建築面積總和)、速度最快、品位最高的城鎮化建設三年會戰,創造了“森工速度”、“森工品位”和“森工奇跡”。詩人杜甫憧憬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千年夢想,如今已真真切切呈現在廣袤的黑龍江森工林區大地上。

  一、黑龍江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創造的“四大奇跡”

  繽紛多彩、波瀾壯闊的全球城鎮化道路,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偉大歷程。英國用二百年、美國用一百年、韓國用五十年實現了城鎮化;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城鎮化率也僅達到了47.5%(2010年);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經濟最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也僅完成了城鎮化進程的2/3 ,而森工人卻在經濟發展相對滯後(201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不足2萬元,人均收入不足1萬元)的困難條件下,三年基本實現城鎮化,創造了城鎮化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跡。

  ——規模的奇跡。從1949—2008年,60年間森工林區城鎮住宅建設規模(存量)僅達到2200萬平方米,平均每年新增住宅面積只有36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4平方米,低於全省40%,不及全國50%。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森工人平均每人奉獻了可建成百套房子的木材,大多數人自己卻長期居住在低矮簡陋、破舊不堪的棚戶房裡。森工人對全國住房建設貢獻之大,而自身居住條件之差,都堪稱全國之最。如今不到三年時間,人均居住面積提昇到22.3平方米(增加8.3平方米,高於三年前60%),新建、改造住宅及配套總面積近3000萬平方米,相當於再造了一個百萬人口以上的新城,推動了林區城鎮大規模的擴張,支橕了人均居住面積的大幅度提昇,創造了每年城鎮建設相當於過去二十年規模的奇跡。僅柴河林業局近三年就新建、改造樓房面積達100多萬平方米,惠及百姓近1.5萬戶,圓了3.7萬人的“上樓夢”。

  ——速度的奇跡。森工人由城鎮化建設的“門外漢”,轉變為“行家裡手”乃至“領頭雁”,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每年開發幾十平方公裡、改造建設上千萬平方米的棚戶住宅,都普遍地做到了當年拆遷、當年施工、當年入住,對此很多建築行業的大牌專家和資深企業都驚嘆不已。三年會戰,全省森工林區共拆遷棚戶區約1600萬平方米,未發生一起強拆事件,做到了“無事故、無上訪、無訴訟”,被稱之為世界少有的“森工速度”、全國罕見的“和諧拆遷”。許多林業局還屢屢打破快速拆遷的記錄:樺南林業局2010年拆遷2000戶用了一個月,2011年拆遷2100多戶僅用了十多天。尤為值得稱道的是,森工林區三年整合撤並188個山上林場(所)、遷移了超過12萬人口,更是一場拆遷移民的硬仗,森工人通過一對一、面對面、心貼心艱苦細致的工作,啃下了這塊“硬骨頭”。相當於一個中等縣市城區人口的整體遷移,這又是一個全國乃至世界性的奇跡。

  ——品質的奇跡。森工人把突出特色、提昇城鎮品質和魅力作為建設的根本著力點,創造了“一低三高”的奇跡。“一低”就是千方百計壓低城鎮化建設成本。森工人既捨得高投入推進城鎮化,更注重壓低成本不放松,他們以開發補棚改,靠管理降成本,自己乾不外包,大團購省開支,用全省每平米最低的基建造價(三年平均一千元左右),支橕了超大規模、堪稱一流的城鎮化住宅建設。相當於全省同期住房造價50%左右,創造了低成本的奇跡。“三高”:一是城鎮建築的品質高。許多來自京城和省城的領導和專家驚呼:每平米一千元的建築成本,在大城市連外牆裝飾的錢都不夠,你們林區能打造出這樣和諧統一、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城鎮住宅,難以想象!這樣的建設品質,完善的服務配套,不亞於大城市的中高檔社區,不可思議!二是城區綠化的品質高。森工人打造的園林式城鎮綠化,堅持就地取材和“大樹進城”、針闊混交、喬灌搭配、立體復合、精益求精,整體森林覆蓋率達到40%左右,高於全省和全國城鎮森林覆蓋率約10個百分點,受到國家林業局高度評價。興隆林業局還被國家授予“全國綠化模范單位”榮譽稱號,省城建部門的領導同志稱其綠化水准超過了大中城市。三是城建細節的品質高。森工人在林區城鎮化建設中,注重唯美追求。興隆林業局注重建築細節、綏棱林業局突出文化品位、東方紅林業局彰顯人文理念,就是林區人品位提昇的鮮活例證,以往“傻大黑粗”的老面貌,在三年會戰中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精細靈秀”新形象。

  ——民生的奇跡。森工林區三年會戰,一千個日日夜夜,換來了近百萬居民告別棚戶,喜遷新居。由此帶來的民生巨變,用森工林區百姓的話來說是“十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住了幾十年的泥板房一夜間變成了新樓房;二是沒想到走了幾十年的泥濘道一夜間變成了柏油路;三是沒想到蹲了幾十年的髒茅坑一夜間變成了衛生間;四是沒想到燒了幾十年的木柈子一夜間變成了天然氣;五是沒想到睡了幾十年的大土炕一夜間變成了席夢思;六是沒想到喝了幾十年的笨井水一夜間變成了自來水;七是沒想到圍了幾十年的板障子一夜間變成了綠籬笆;八是沒想到燒了幾十年的土爐子一夜間變成了太陽能;九是沒想到用了幾十年的老黑板一夜間變成了多媒體;十是沒想到盼了幾十年的大名醫一夜間實現了面對面(遠程診斷)。森工林區百姓的笑意寫在臉上,幸福指數大幅提昇。

  取得這樣的成就,即使對於某些財大氣粗的行業也絕非輕易之舉,而它卻來自於黑龍江省經濟最不寬裕、木材減產壓力最為巨大和人均收入最低行業,就更彰顯其彌足珍貴,完全可以稱之為奇跡。

  二、黑龍江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引發的“八大帶動”

  如今森工林區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一片片綠蔭鮮翠欲滴,一座座廣場亮麗壯觀,一盞盞華燈五光十色,一個個嶄新的生態園林城奇跡般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森工城鎮化建設三年會戰,使昔日簡陋的林城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至少從八個方面帶動著森工林區科學發展、全面發展和跨越發展。

  (一)帶動生態建設。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的跨越,最重要的帶動是消除了六十年來林區人燃木取暖的陳年痼疾,50多萬戶森工人大多數徹底告別棚戶和燒木取暖的傳統習慣。每年僅此一項就少消耗枝丫材上百萬立方米,不僅大大降低了資源消耗,緩解了環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按每戶年均取暖消耗3立方米木材計算,僅生態移民每年就增加森林蓄積約100萬立方米,比二期天保工程要求每年木材限伐量(89萬立方米)還多。清河林業局將18個林場(所)整合撤並為3個中心林場、1個農場,生態移民5880戶、13000人,有效地保護了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

  (二)帶動經濟轉型。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的跨越,有效地帶動了產業由林木生產向非林非木轉型,使其成為加快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支橕。帶動了建築建材、家具裝飾、交通物流、商貿餐飲、信息通訊等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從而極大地推動了森工林區經濟的快速增長。經過三年會戰,全省森工采伐、加工和替代產業的產值分別由17:24:59調整為5:26:69;投資環境得到改善和優化,三年招商引資211.5億元,落地項目89個,全部為加工和替代產業項目。這表明森工林區已經開始根本走出了“獨木支橕”的經濟危困,步入了接續產業大於采伐產業、替代產業大於接續產業的良性循環。柴河林業局結合棚改推進局縣共建海林市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培育壯大了一批龍頭企業,成為森工堅果產業第一局;綏棱林業局以城鎮化帶動工業化,招商引資建設了綏棱龍森地板廠等一批龍頭企業,實現了林產工業由弱變強的歷史轉變;樺南林業局大力推進接續產業的發展,目前“黑土”、“黑煤”已成為兩大支柱產業,有力地促進了森工企業的經濟轉型。

  (三)帶動社會發展。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的新跨越,根本改變了林區社會服務“短板”。在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中,用佔住宅面積20%左右(約600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提供集中供熱、供水、教育、衛生、文化配套和公安、就業、救濟、托老、金融、商服等完整的社區服務,其功能之全、范圍之廣、便利之多,普遍超過大中城市。柴河林業局完善的社會服務功能,行政服務和社區服務的半徑不超過500米,林區人原來一天能辦成一兩件事還十分困難,現在“一站式”、“快餐型”社會服務大廳,提供一對一的快捷服務,讓林區人一天辦成十件八件事也不“稀罕”。


 

  (四)帶動投資消費。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的跨越,帶動了森工林區固定資產投資打破多年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的“困局”。三年會戰,森工林區棚改和城鎮化配套建設投資總額約為200多億元,均超過了過去60年的投資總額。佔全省住宅與城鎮化建設投資由不足2%提昇到10%以上,一舉摘掉了多年以來森工固定資產投資不足的“帽子”,使投資真正成為拉動森工發展的強大“引擎”。在“領跑”全省城鎮化提檔昇級的同時,也從一定程度上支橕了全省投資拉動戰略的實施。同時,整體有效地拉動了居民的消費需求,帶動了消費水平的昇級、消費結構的優化。對森工人來說甚至稱得上是一次“消費革命”,基本實現了單一林區生活向現代城市文明的歷史性轉變。僅以家具裝飾業為例,按每戶平均3萬元裝修和家具更新計算,森工人三年會戰新建改造35.3萬套住房,拉動了上百億的家具裝飾消費。

  (五)帶動局地共建。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的跨越,助推了區域經濟局地共建與社會一體發展,帶動了所在地方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森工人以城鎮化建設為載體,推進與毗鄰縣鎮的城鎮同步規劃、生態環境共管共護、企業拉動輻射、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共建共用,森工林區的圖書館、體育館、旅游景區、公園廣場、醫院學校等全部對周邊居民開放,實行資源共享。已有13個林業局與所在縣市簽訂合作共建協議,最為突出的是綏棱、穆棱林業局分別與綏棱縣、穆棱市聯合興建產業園區取得突破進展;綏陽林業局與東寧共同打造亞洲最大的黑木耳市場,提昇了局縣共建水平;東方紅林業局和東方紅鎮徹底拆除了“一鎮兩制”的“藩籬”,全方位、多領域地敞開了合作共建的“大門”,正在推行資源保護、旅游開發、城鎮規劃、醫療教育、房產管理、社區管理、社會救助和科技合作等八個一體化,初步達到了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政策共享,互利互惠,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共同繁榮。

  (六)帶動就業擴大。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的跨越,促進了森工就業門路的大拓寬。初步匡算,三年會戰新建住宅2000多萬平方米的基礎上,配套門市和社區服務面積達到600萬平方米,增加就業多達數以十萬人計。不僅有效地解決了山上林場撤並搬遷到山下的職工就業,也支橕了木材大幅減產造成的大批失業人員再就業。如今的森工林區不僅基本實現了棚改新區無失業,多數林區還吸引了周邊村鎮和外來人員十萬人以上到林區就業創業(僅清河局就吸納1.3萬周邊農民就業),處處呈現出一派安居樂業的喜人景象。就業是民生之本,森工人在城鎮化建設中破解了就業難題,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堪稱典范。

  (七)帶動收入增加。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的跨越,帶動了經濟結構的轉型,企業綜合實力的增強,更重要的是帶動了職工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大幅提昇。從財產性收入看,包括離退休職工在內的本次大棚改,森工職工戶均負擔不過2萬元左右,但其得到的財產性收入戶均達到10萬元以上(市場價格),這一數字與大城市相比可能微不足道,但是縱向對比棚改房戶均財產性收入不足一萬元增加了約十倍。從工資性收入看,預計到2011年底,森工林區不僅基本償還了各類歷史欠賬和職工工資,而且職工年工資收入提昇至1.5萬元左右,與三年前相比增長近一倍,分別比上世紀後十年(年均約2000元)和新世紀前十年(年均約4000元)增加6倍和3倍。

  (八)帶動林區穩定。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的新跨越,有效支橕了林區人居條件的大改善,生活方式的大提昇,安居樂業的大環境,帶動林區穩定的作用亦超乎尋常。森工由過去全省的上訪大戶,變為現在的穩定大戶;由過去上級領導到林區檢查工作,難以保障不遭遇上訪人群攔截,變為現在即使到廣場、公園也不會遭遇“不速之客貿然造訪”;由過去鄰裡之間為一只雞、一只鴨等小事爭吵引發矛盾紛爭,變為鄰裡和諧,其樂融融。森工林區連年被評為全省社會穩定先進行業,全省信訪先進單位,全省精神文明建設標兵系統。

  一項棚改政策能夠產生“四大奇跡”已經令人擊掌叫絕,一場森工林區的“城鎮化革命”又能引發“十大帶動”更是讓人驚嘆不已。

  三、黑龍江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闖出的“五大模式”

  森工林區在短短三年中發生的歷史巨變,主要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適時做出對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的英明決策,給予森工林區46.8億元(每戶1.5萬元)的補貼,這猶如太陽的光芒照進大森林,溫暖了每個森工林區人的“心窩子”;得益於黑龍江省委、省政府以人為本,省委書記吉炳軒同志對改善百萬森工人居住條件的高度關切,不僅拿出幾十個工作日深入十幾個基層林區調查研究,而且果斷決策拿出數十億元(每戶1萬元)的棚改補貼配套放大中央棚改舉措,這恰如開啟了黨的惠民政策速達林區的“直通車”;得益於黑龍江森工總局黨委堅持民生至上,實施三策並舉(中央決策、省委政策和森工對策),凝神聚力大乾,組織戰線會戰,闖出了一條具有森工林區特色的鮮活城鎮化道路,創造了彌足珍貴的“五大模式”。


 

  (一)以“大謀劃”提昇城鎮化,闖出了高起點建設之路。主要體現了三個注重:一是注重主動搶抓機遇,謀求城鎮化建設啟動高起點。“棚戶區改造工程”起源於煤城,原本沒有國有林區。森工總局“見縫插針”,與省有關部門多次主動向國家匯報爭取,用成片“破舊不堪、無法御寒”的棚戶房說話,感動得國家有關部門領導同志潸然淚下,決定將煤城棚改政策擴大到森工林區,由國家對森工林區的棚改房給予補貼,森工人又一次搶乘了加快林區發展、惠及林區人民的“機遇列車”。同時總局主要領導同志及時主動向省委、省政府匯報,在地方財政相當吃緊的困難條件下,省財政落實了森工棚改每平方米200元省級配套資金。國家和省棚改資金的及時到位,為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謀求到了難得的支橕啟動高起點。二是注重明晰發展戰略,謀求城鎮化建設定位高起點。森工總局黨委沒有將棚戶區改造停留在“扒泥草房、蓋磚瓦房,拆平房、建樓房”的常規層面,而是超前認識到棚改是一次大契機,更是一個大支點,具有撬動森工林區生態、經濟、社會全面大發展的放大效應;制定了“四八四三”長遠發展戰略(四大體系、八大產業、四個轉變、三步走目標);明晰了“三五十”森林生態城鎮的發展思路(三大組群發展、五種類型定位和十個試點引領)。超前明晰並制定出以棚改牽動全面大發展的跨越式發展戰略,為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起步定位就提昇到了難得的高起點。三是注重科學編制規劃,謀求城鎮化建設功能高起點。森工林區認真貫徹省委書記吉炳軒同志提出的“二十年不落後,五十年不後悔,一百年仍是景”的建設要求,提出以“局址城市化、環境生態化、生活小康化、發展持續化、城鄉一體化”為標准,科學規劃城鎮建設,要求所有林業局的城鎮建設都科學地規劃為“產業集聚、生活服務、醫療衛生、生態休閑、文化教育”等五大功能區,做到“布局有章法、建築有特色、街道有景致、小區有品位”,凸顯了林區城市建設的獨特追求。這些思路彰顯了森工總局決策層高屋建瓴地搶抓機遇,不失時機地明晰戰略,科學合理地規劃未來,走出了一條大謀劃促進城鎮化、推動大發展的新路徑。

  (二)以“大棚改”推動城鎮化,闖出了高速度建設之路。突出體現了“三優三高”:一是堅持生態建設優先,謀求撤並高速度。森工人以棚改為契機,將城鎮化建設與生態建設、大面積整合撤並林場(所)通盤謀劃,同步推進,采取山上向山下集中、邊緣向中心集中的有效方式,以山下小城鎮建設的高速度帶動山上的大搬遷。三年棚改,撤並了29%的林場(所),生態移民人數佔山上人口的24%,闖出了大棚改帶動林場大撤並、大撤並帶動生態大移民的新路。二是堅持民生改善優先,謀求拆遷高速度。森工人將高速度拆遷作為實施棚改的突破口,通過“三堅持、三做到”實現了“一快三無”。即堅持人性化動員,組織機關、社區領導乾部入戶宣傳發動,做到了以情“感”人;堅持拆一還一,拆少補多,拆舊返新,做到了以利“誘”人;堅持配套建設,同步實施硬、綠、美、淨、亮等“五化”工程,做到了以景“動”人。三年會戰每年拆遷居民十幾萬戶,不僅創造了全國罕見的拆遷高速度,也闖出了大拆遷帶動大建設的城鎮化新路。三是堅持工程質量優先,謀求建設高速度。森工人視棚改工程質量為生命,強勢推進城鎮化進度。總局對下層層簽訂責任狀,建立聯系點,對口指導,跟蹤問效,並設立獎懲機制,確保了三年會戰成為高速工程;通過抓工程成本,組織聯合、集中和反季采購,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築成本,節省大量資金,確保三年會戰成為高效工程;通過抓工程監督,層層設立棚改質量監督機構,抽調優秀乾部任專職監督員,對建築工程實行全方位監督,確保了三年會戰成為滿意工程。

  (三)以“大配套”支橕城鎮化,闖出了高水平建設之路。森工人敏銳地意識到,城鎮化建設的高水平需要高在大配套上,不是單純的拆房蓋房,更不是簡單的移民搬遷,而是生存方式品質的躍昇,發展方式根本的轉變。在這樣一種超前的理念主導下,城鎮化目標被濃縮為八個字:宜居、富裕、幸福、和諧;城鎮化內容被轉換為四句話:布局合理、要素齊全、功能齊備、比例協調。森工人闖出的大配套、高水平城鎮化建設之路可以概括為“四個堅持”:一是堅持與環境建設相配套,創建宜居城鎮。森工人認定“環境也是生產力”,在推進大棚改過程中,基本形成了“場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綠化美化格局,徹底改變了環境“破大家、髒亂差、缺燈少綠”的落後面貌,根本解決了行路、吃水、取暖、排水、洗浴等五大難題,大幅提昇了城鎮品位和整體功能,催生打造了一座座適宜人居的森林新城。二是堅持與經濟轉型相配套,促進產業富鎮。森工人高度重視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經濟發展,因地制宜、規模發展木材精深加工,大力培育林下經濟,著力發展生態旅游,傾力打造產業園區,全力開辦創業孵化中心,為森工城鎮化提供產業支橕和就業崗位。專家認為:森工小城鎮最大的成功是用達到規模(3?4萬人以上)的城鎮化帶動了工業化,用工業化帶動了產業富鎮。三是堅持與民生改善相配套,打造幸福城鎮。森工人重視文化事業發展,普遍興建了森林公園、休閑廣場、文化中心,有的還建立了局史展覽館、名人紀念館,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重視教育衛生資源整合,加大投資力度提昇裝備水平,全面提高了林區教育醫療水准,拉昇了居民的幸福指數。四是堅持與社會管理相配套,構建和諧城鎮。森工人讓政府職能重心“下沈”,將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安警務等職能向城鎮社區延伸,搭建社會管理服務平臺,形成一站式“快餐”服務體系,加快了平安和諧城鎮建設。

  (四)以“大會戰”運作城鎮化,闖出了高效率建設之路。森工人具有組織大會戰的光榮傳統,過去依靠大會戰向國家貢獻超20%的木材產量、新增近20%的森林蓄積,如今實現高效率城鎮化建設走的又是一條會戰之路,創造高速度、大建設奇跡,靠的是發揮“三大優勢”:一靠發揮精神優勢。森工人過去靠發揮“紅松”、“頭雁”、“黃牛”和“公僕”精神,在生產生活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支橕了向國家貢獻木材、為國家恢復生態兩次創業的英雄壯舉,森工精神今天仍是推進第三次創業——城鎮化建設的不竭動力。發揚光大滲透在新一代森工人骨子裡的森工精神,是林區城鎮化建設大會戰運作成功的重要支橕。二靠發揮組織優勢。森工林區擁有垂直管理、政企合一的體制優勢,森工人具有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光榮傳統,這支“靠得住、調得動、上得去、過得硬”的堅強隊伍,過去為戰勝森工林區“資源危機和經濟危困”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天再次成為林區城鎮化建設大會戰決勝的重要保障。三靠發揮經濟優勢。森工林區雖處轉型的關鍵階段,林木收入大幅下降,但森工資源豐富,不僅發展精深加工、替代產業具有巨大潛能,而且森工林區潛在的生態效益正在日益迸發,每年可以轉化為數十億元的經濟社會效益。它過去是森工人賴以生存發展的“老本錢”,今天更是支橕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大會戰的“硬通貨”。

  (五)以“大共建”帶動城鎮化,闖出了高效益建設之路。森工人敏銳地意識到,大棚改帶動的林區城鎮化建設要想走得更遠必須走局縣共建之路,要想步入低成本高效益的軌道,更需要在局縣共建上有所作為。他們以“領跑”城鎮化建設的戰略眼光,主動跳出僅在林區范圍內搞建設的“小圈子”,勇敢跨越“每日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舊藩籬”,致力於謀求推進局縣共建的“新天地”,初步探索闖出了優勢互補、互利雙贏、和諧發展的“大路子”。一是在優勢互補上尋求高效益建設。一些林業局與地方政府尋求共建共贏,綏棱林業局與綏棱縣局縣共建,招商同步、園區同建、資源同享、利益同分,已經初步趟出了局縣共建的新路子。二是在互利雙贏上尋求高效益建設。一些林業局與地方政府尋求產業共生共榮,柴河林業局與海林市共建產業園區,稅收五五分成,調動了局市聯合做大、共建做強的積極性,開闢了同處一片藍天、一片沃土、共享一個政策的條塊合作“先河”。三是在和諧發展上尋求高效益建設。一些林業局與地方政府全面“聯姻”。東方紅林業局與虎林市政府敞開胸懷,互相包容,合作共建,走出一條共同繁榮的高效益城鎮化建設之路。盡管由於體制的原因,森工林區城鎮化共建雖然尚有一些“瓶頸”制約,但它代表著城鎮化建設的大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局縣遍地合作共建之花定會結出高效發展的累累碩果。

  歸結起來,森工人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的鮮活經驗,森工林區趟出的發展道路,創造的發展模式,產生了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巨大震撼:森工人不僅只會砍伐林木,更善於保護森林;不僅會搞林木加工,更善於發展替代產業;不僅會搞經濟轉型,更善於推進深化改革;不僅在棚改中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也更善於建設一個新天地——林區新城鎮。這充分說明,黑龍江森工人是一支擁有強大精神動力支橕,特別能吃苦、能戰斗、能奉獻的堅強隊伍。他們的經驗不僅屬於森工林區,也不僅屬於黑龍江省,對全國的科學發展、均衡發展,尤其是城鄉一體化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四、黑龍江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提供的“六大啟示”

  森工林區目前正處在機遇最大(二期天保和棚戶改造雙重機遇)、困難最大(每年木材減產減收約50億元)和發展最好時期(森林增加、企業利潤、職工收入和城鎮化率最快),能夠銳意進取,勇敢前行,闖出具有東北特色、體現黑龍江特點的城鎮化新經驗、新模式和新路子,給予我們諸多深刻啟示。值得省委、省政府和國家高度重視,倍加珍惜,為其更好更快地科學發展加油助力,讓他們巨大的發展潛能持續迸發出來。

  (一)搶抓發展機遇,在解放思想方面要有大突破。森工人在“山窮水盡”時主動創造機遇、爭取機遇,得到機遇時搶前抓早用足機遇、用好機遇,甚至放大機遇,其實現城鎮建設大跨越、生態建設大提昇和替代產業大發展的經驗,提供的最寶貴啟示之一,是需要用思想觀念的大突破,搶抓更多更好發展的大機遇。在某種意義上說,黑龍江省曾多次坐失發展機遇,譬如,歷史上農業家庭聯產承包、發展民營經濟的兩大改革機遇一度滯後推進,東北振興的戰略機遇前期沒有用足用好,區域發展規劃提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爭取也力度不足。有鑒於此,黑龍江省亟需補上搶抓發展機遇的“大課”,而森工林區為全省乃至全國用足放大發展機遇提供了生動鮮活的教材。我們應像森工人那樣,以解放思想為前導,以轉變觀念為突破,在機遇面前念好“三字真經”:一是在對上爭取發展機遇上突出一個“搶”字。我們各條戰線的“龍頭”每年每月都在“孕育”、“生產”各種傾斜政策,“制造”、“批發”各種發展機遇,但政策機遇分配、供給也往往“青睞”有准備、善爭取的地方,常常與沒有准備、不去爭取的地方“擦肩而過”。在機遇問題上切不可不吵不叫、不給不要、不爭不搶,應當學會“能吵會叫”、“不給也要”、“能爭善搶”,讓中央一切有利於地方發展的政策機遇更多地“光臨”、“惠顧”、“落戶”黑龍江。能不能夠、善不善於把目前面臨和以往錯失的機遇“搶”回來,應作為考核一個地方和部門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指標。二是在用足用好發展機遇上做到一個“快”字。諸如森工大棚改的發展機遇每提早搶抓一年,僅基建造價就可節省十個億的資金;而諸如東北振興、城鎮化建設和對外開放提昇為國家戰略這類大機遇,在一個省每提早推進實施一年,將可創造上百億元乃至上千億元的大效益。因此,各條戰線、各地市縣都應學會像森工人那樣,“白加黑”、“五加二”,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用足用好千載難逢的大政策,以百米賽跑的衝刺不斷地刷新搶抓機遇的速度,讓黑龍江這塊神奇的土地及早啟動裝滿機遇的“動力引擎”,乘上科學發展的“特快列車”。這也應列為考核檢驗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政績的重要內容。三是在配套放大發展機遇上強調一個“擴”字。應學習借鑒森工人“給點陽光就燦爛”,能讓“一滴水折射出整個太陽的光輝”,用發展機遇作為“杠杆支點撬動整個地球”的精神,逐級放大國家大政策產生的效應,帶動區域經濟的大發展。2011年黑龍江省棚改任務多達4000多萬平方米,衍生的政策機遇更是約佔全國1/12(8.3%),如果都能像森工林區那樣,舉全省之力把大棚改的發展機遇放大到1:3乃至1:4,黑龍江邊疆大地上的城鎮化率就會產生更大的飛躍。

  (二)叫響森工精神,在科學發展方面要有大動力。黑龍江省不乏精神資源,曾經叫響的四大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闖關東精神),鼓舞引領著一代又一代黑龍江人開拓進取,建設北大倉,打造大油田,實現大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建國六十年來森工人發展大林區,營造大生態,進行的大創業,特別是城鎮化建設的三年巨變,深刻啟示我們應在森工林區大力弘揚、在全省乃至全國叫響森工精神:一是叫響森工人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紅松”精神。森工人數十年如一日爬冰臥雪、風餐露宿,住全國最簡陋的棚戶,拿全國最低的工資,做全國最大的貢獻,他們的堅守、自強和奉獻,像那參天的大松樹一樣剛直挺拔,冬夏常青,即使長在極為貧瘠的岩石縫中也能深深地植根於大地之上,體現了大森林裡最可寶貴的“不管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強意志——“紅松”精神。在三年會戰中,森工林區各級領導乾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在城鎮化建設中硬是感動了“一個上帝”——林區人民,實現了“愚公移山”——舊貌換新顏。二是叫響森工人奮發有為、拼搏進取的“頭雁”精神。森工林區各級領導班子,在貢獻木材、堅守森林與構建和諧(改善民生)而進行三次創業的偉大實踐中,不等不靠,勇於創造,堅決實施了符合森工實際的發展戰略,堅定維護了讓森工明天更美好的理想信念,堅持突出了森工林區不飛則已、一飛衝天的引領作用——“頭雁”精神。在三年會戰中,森工總局主要領導“白加黑”、“五加二”,每年行程數萬裡深入基層推動指導工作,相當於幾次“萬裡長征”。三是叫響森工人生態報國、勇擔大任的“黃牛”精神。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森工人披荊斬棘為全國貢獻了1/8的木材,治危興林又貢獻了全國1/6的森林,而這兩大貢獻是在國家資金補償政策遠未到位、犧牲自身經濟利益和職工收入福利基礎上實現的,更顯得彌足珍貴。體現了森工人最可寶貴的寧可自己千辛萬苦、不讓國家利益絲毫受損的默默奉獻——“黃牛”精神。在三年會戰中,森工總局班子成員“九牛爬坡個個出力”,甚至大病重傷堅持會戰,心髒帶著支架,肩胛帶著鋼板堅持工作,令人十分震撼。四是叫響森工人以人為本、民生至上的“公僕”精神。森工林區的領導乾部心裡始終裝著廣大職工群眾,他們堅持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第一位,堅持分配向民生傾斜,對尚處相對貧困狀態的職工不離不棄,堅持寧守清貧不傷民心,寧捨錢財不棄職工。在三年會戰中,森工林區各級領導乾部更是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湧現了一批全省最佳公僕,這充分體現了來自大森林裡最可寶貴的“公僕”精神。幾代森工人錘煉出這種極其寶貴的“紅松”、“頭雁”、“黃牛”和“公僕”精神,既是黑龍江精神的生動寫照,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真實體現,更是值得黑龍江省乃至全國弘揚光大、支橕科學發展的寶貴精神動力。建議在全省乃至全國戮力宣傳,全面推廣。

  (三)放大政策效應,在深化改革方面要有大氣魄。森工治危興林、民生改善和發展轉型,既靠內生動力迸發,也靠外部政策推動,內部活力需要外來動力激發。我們欣喜地看到,國家和省裡現行政策順應了森工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森工林區的生機活力已迅速顯現,正在以加速度的態勢推進生態建設、城鎮建設和產業轉型昇級,尤其是城鄉一體化發展日新月異,小城鎮變化天翻地覆,森工已由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大老難變為大動力。我們設想,對這樣一個“給點陽光就想燦爛”、“給點機遇便能放大”,乃至實現“幾何級數增長”的戰略性行業,國家和省裡應給予更多政策支橕。一應加快推進局縣共建的一體化試點。對像東方紅林業局與東方紅鎮這樣局縣一體發展的試點,不僅需要森工林區付出更大的努力,省市縣三級政府也應格外珍惜,甚至高看一眼,繼續加大對局縣共建的支持。二應選擇若乾局強縣弱的地方擴大合作共建試點。按生產力標准明確以林業局為主體推進局縣一體化,既應突出森工林區的帶動作用,也應體現地方政府支持的力度,特別是要做到放得下、捨得出——減稅讓利。三應放大對森工林區的財政政策支橕力度。對森工林區的低保和醫務人員政策應體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做到與地方一視同仁:目前全省低保人均月標准為215元,而森工只有150元,因此每年少得財政補貼數千萬元;森工醫療系統1.74萬人職工(含離退休6676人),與地方相同實行醫療制度改革,但是人均得到財政補貼少於地方1.6萬元,僅此一項增加森工林區辦社會負擔2.99億元。在森工林區木材減產已達九成半(產量已比10年前下調95%、比1年前下調80%)無力負擔社會開支的(“缺位”)情況下,國家和省財政補貼政策應盡快到位。四應謀求走出去再造一個大森工的中外合作共建試點。鑒於森工林區不僅擔負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任”,履行著庇護中華大糧倉的“職責”,涵養著東北地區水源濕地的“綠肺”,但相比之下,國家對黑龍江森工林區的投入尚有較大缺口。因此,應當比照對黑龍江農墾的投資力度,逐年增加對黑龍江森工投入,以支橕黑龍江森工發展成為像北歐國家那樣,成為森林休養生息、越采越多的生態大省,成為接續產業發達的產業強省,特別是成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到國外尋求合作開發大森林,再造一個林木資源的戰略基地。

  (四)發揮體制優勢,在簡政放權方面要有大運作。森工林區多種職能兼有,其體制在全國是一個特例。森工林區不是純粹的企業,政府的職能幾乎都有,且擁有完整的公檢法系統。事實上森工林區既體現了完備的企業功能,同時又經國家林業局、省人大、省政府批准和授權,行使了資源管理、行政管理、社會管理等149項政府行政管理職能。過去長期沒有政府撥款,行政管理經費全部由森工林區自行承擔,森工林區一方面向國家繳納稅金、一方面承擔著政府行政公共經費,為國家做出了“雙重”貢獻。現在雖然森工總局機關、公檢法、教育經費已經到位,但尚有一些政府職能“缺位”,普惠政策“缺少”,經費供給缺失。其體制問題成為學界、政界和業界長期爭論的焦點。就黑龍江森工林區而言,評價其體制的優劣,最重要的是應該用生產力標准。鑒於黑龍江森工在現有體制下,已經做到了明顯有利於森林保護和生態恢復,明顯有利於森工林區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有利於森工林區百姓生活改善。我們認為現在的重要選擇:一是肯定這種體制優勢。應以省委、省政府的名義,正式肯定黑龍江森工管理體制的合法性和穩定性,給森工人吃上體制合法的“定心丸”。二是完善這種體制功能。賦予森工總局相當於地市級、賦予林業局相當於縣級的行政管理職能,特別是能比照已經出臺的《黑龍江墾區條例》,盡快在年內出臺《黑龍江省重點國有林區條例》,為森工生產力的大迸發提供更大支橕。三是放大這種體制效應。在一定意義上說,黑龍江大森工的戰略地位和發展潛能,不亞於黑龍江大農墾,它不僅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障中國糧食安全,也關乎邊疆穩定安全,更關乎帶動致富一方。在國家實施天保工程二期給予中央財政定額補助的基礎上,確保每年與財政收入同步遞增,也應為森工走出去再造大林區創造條件,並把森工林區辦社會的經費全部納入中央和省級財政給予重點支持,讓黑龍江森工這條綠色長龍長得更快、拔得更高、體量更大,加快鳳凰涅槃——變成由“產業巨龍”、“經濟強龍”支橕的金色長龍。


 

  (五)推廣典型經驗,在條塊結合方面要有大手筆。鑒於森工林區城鎮化三年會戰發生的歷史巨變,天保工程二期提供的千載難逢機遇,使森工林區成為黑龍江省乃至全國加快發展、加速轉型的一面鮮艷旗幟,在黑龍江全省乃至全國推廣森工經驗、森工速度和森工奇跡,大手筆推動森工帶動地方的條塊結合顯得至關重要。一應大手筆培育局縣共建的先進典型。東方紅林業局與東方紅鎮一體化發展試點,已經初步取得了森工帶動地方的重要進展。地方政府也普遍認識到局縣共建的重要和好處,認識早、站位高的地方進展較快。因此省市縣三級政府也應積極主動配合森工發揮帶動區域城鎮化和經濟一體化,在征地拆遷、共建補償、政府投入和稅收返還等方面,向局縣共建特別是局縣一體化建設試點的地方傾斜。尤其是抓好東方紅林業局和東方紅鎮的一體化共建試點,更好地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二應大手筆發揮森工林區局縣共建的帶動作用。森工林區的發展恰逢其時,有最好的天保政策、最大的地方支持、最強的森工班子,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俱備;進入了生態恢復力度大、效益增長幅度高、城鎮建設速度快和班子團結程度強的歷史最好時期。從森工總局的決策層到管理局、林業局領導集體,是顧大局、興大業、乾大事的領導班子,是“白加黑”、“五加二”、能戰斗的領導團隊,應在重視發揮森工林區帶動地方城鎮化、工業化作用的同時,實施乾部交叉任職,既從森工林區選拔優秀乾部到各級地方政府兼職,也從地方選拔優秀乾部到森工林區兼職,以助推形成局縣共建的合力。同時,也應注意不要“鞭打快牛”,充分考慮森工林區經濟尚處轉型期,木材壓產期,經濟實力仍不夠強大,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地發揮森工對全省的帶動作用。

  (六)順應民心所向,在改善民生方面要有大舉措。森工棚改三年會戰、推進城鎮化之舉,成就斐然,大得民心,國家用46.8億元(每平方米補貼300元)、地方政府用27.5億元(每平方米補貼200元)啟動支橕了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根本改善了林區職工的住居條件,實現了安居夢,換來了160萬林區居民的人心,贏得了林區人民發自內心的呼聲:“感謝共產黨”!中央政府用不到一個中石油總部大樓的造價,不及2010年全國財政收入的1/2000,就調動了地方政府、企業和居民投資200多億元,完成了改善森工林區困難群體居住條件的大民生工程。此舉深刻地啟示我們:中國經濟發展確實到了需要突出解決南北差距、縮小東西差別的時期,尤其應該在改善民生方面有更多更大的舉措。一是對森工棚改補貼政策應向更大的范圍擴展延伸。林區面貌今非昔比,森工棚改和城鎮化三年會戰即將收尾,但是出現了由過去森工不如地方變為地方遜於森工的巨大反差,亟需爭取國家把棚改政策延伸到與40個林業局交叉居住的居民和毗連相鄰的鄉鎮,使中央棚改政策的“陽光”輻射到更廣地區,以持續發揮中央這項大得人心的政策邊際擴散放大效應。二是用森工棚改的思路解決黑龍江省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資補貼水平過低的問題。黑龍江省工資水平補貼過低,排在全國下游水平,相同級別的乾部收入僅相當於發達地區的50%甚至更低,建議國家比照森工棚改的政策,采取中央(國家)、地方(省)和基層(市縣)各拿一塊(2/3)的辦法,迅速解決像黑龍江省這樣邊遠地區工資收入過低的問題,以從根本上遏制這些地方“孔雀東南飛”——人纔流失的問題。三是用森工發展的思路千方百計增加黑龍江寒冷地區的補貼津貼。黑龍江人民六十多年來貢獻給國家的石油、木材、糧食均位居全國第一,目前在資源衰退形勢下仍在做出巨大貢獻,但是這裡的人民,特別是包括貢獻最大的石油、森工、農墾戰線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仍然低於全國近1/3(5000多元),如果扣除收入水平較高的石油行業職工收入,黑龍江省城鎮職工人均收入不足全國2/3(12000多元)。因此建議國家對黑龍江省采取類似對森工林區的政策、對新疆傾斜的辦法,由中央財政拿出專項投入,從增加高寒補貼入手,讓地處邊疆、默默奉獻的黑龍江人從心底裡暖起來。

  (課題組長:曲 偉研究員;副組長:朱 宇研究員;成員:劉偉民、叢 坤、王愛麗、王 剛、周 琳研究員,劉慶龍主任科員)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