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21日訊 在延壽縣延河鎮團山村,有一條特別的“步行街”:百餘米的小街寬闊平整,路邊分別被綠化樹帶和果樹帶裝點,最“打人”的是路兩邊的文化牆——小村歷史、村規民約、涉農政策、村民風貌、市場動態……所有村民想知、應知、樂知的信息,圖文並茂悉數上牆。
在團山村,記者還看到,這裡健身廣場、村民活動室、免費圖書室一應俱全,家家統一的鐵柵欄、門樓、玉米架子和硬質邊溝,整潔氣派,村道上的太陽能路燈和廣場上的健身器材,生動地訴說著這裡的幸福生活。
誰能想到這裡曾是地道的貧困村。2003年之前,全村210戶、1000多口人全靠種大豆、玉米過活,人均年收入只有幾百元。
團山村的命運改變,始於2003年被列入全省第一批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重點村。
“這整村推進太牛了,生產生活一起改變!”村支書常富感觸頗深地告訴記者,自打被列入第一批扶持的重點村起,村民多年來夢寐以求的願望都變成了現實。如今,團山村的養殖小區和高效農業示范園已成了帶動農民致富的發動機,僅今年一年,示范園裡的3個溫室、22棟特色種植大棚,就吸納200多人次就業。人均創收5000元左右,多的要七八千塊。
整合支農資金集中力量斷“窮根”
團山村是幸運的,但團山村並不是唯一的。
延壽縣扶貧辦主任張亞軒告訴記者,作為國家一類革命老區,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2001年該縣共有扶貧開發重點村85個,貧困人口8萬人,佔全縣農業人口的46%。而到目前,85個重點村全部進行了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扶貧,共投入資金8.2億元,其中有43個村實現了從貧困村到新農村示范村的巨大飛躍,有6萬餘人實現了脫貧。
記者粗略算了一下,85個村投入8.2億元,平均下來每個村投入近千萬元,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何以有如此大的投入能力?
整合——這就是延壽縣的法寶。張亞軒說,上級每年投給我縣的扶貧開發資金只有1000多萬元,相對於全縣的扶貧開發任務來說是杯水車薪。為此,縣委縣政府果斷決策:充分發揮扶貧專項資金的引領作用,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整合行業資源,整合項目資金,整合社會力量,集中力量辦大事,握指成拳拔“窮根”。
有了錢,曾經愁雲密布的扶貧工作豁然開朗。修路架橋、蓋房醫療——處處有欠賬的農村軟件硬件一齊改觀。幾年間,延壽縣通往域外的9條公路全部實現硬化,有55個村屯道路硬化甚至達到了“鋪滿蓋嚴”水平。
除了暢通道路,環境改造、農業裝備、公共服務等工程同步推進。環境變了,生活好了,農民的心氣順了。
據統計,截至目前,該縣共整合發改、交通、水務、林業、國土、農業開發等涉農行業部門資金7億多元,落實配套資金8000多萬元。
建造“致富快車”拉上貧困農民奔跑
對貧困農民來說,幫他們住上多好的房、給他們多少錢都不是最關鍵的。
正因如此,解決了“錢從哪來”之後,延壽縣瞄准扶貧頑疾,將工作重心轉向“致富快車”的打造——建基地、扶能人、壯龍頭、強基礎,發展特色種養,多措並舉搭建致富平臺,千方百計讓更多的貧困農民登上適合他們的“致富快車”。
新發村是延河鎮綠色水稻的主產區,水田面積3000多畝,守著螞蟻河卻借不上力。眼看著糧食市場大好行情,村民們捧著金碗受窮。2009年,縣扶貧辦整合資金180萬元,為這裡修建水泥堤水渠2380延長米、硬質灌溉渠4420延長米、還有水閘、橋涵、農田路。
新發村的日子從此變了樣——水稻畝產從過去的七八百斤飛漲到千斤以上,村民收入節節高。
原本是萬寶村貧困戶的張延峰,如今可是全縣聞名的扶貧帶頭人。他創建了“延壽萬寶葡萄合作社”,帶領40多個貧困戶發展葡萄特色種植。不僅如此,他家的葡萄大棚和溫室,還成了附近村民轉移就業基地——每年光僱工費就發出去五六萬元。
從原來的貧困戶到扶貧合作社帶頭人,張延峰的命運改變緣自扶貧開發的幫扶。
如今在延壽縣,像張延峰這樣專門帶領貧困農民致富的各類新型經濟合作組織已發展到50個,直接帶動2000餘農戶脫貧增收。
在團山村的養殖小區,記者看到,10個標准化養殖大棚整齊氣派,錯落有致。村支書常富告訴記者,“現在有6戶貧困戶在這養雞,一年養兩茬掙5萬元沒問題。”據介紹,村裡跟每個養殖戶只簽兩年的大棚租賃合同,兩年過後如果致富了,就必須離開這裡,把機會讓給其他貧困戶。
自2008年以來,延壽縣依托肉雞產業優勢,先後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建起標准化養殖小區22個,並出臺相關扶持政策,采取企業+協會+銀行+基地+農戶的模式集中推進,由龍頭企業統一供雛、供料、供藥,吸引貧困農民入小區內發展養殖,使這些養殖小區真正變成致富的產業平臺。僅此一項,2010年,全縣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800餘人,出欄肉雞1200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