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大有希望的林區小鎮——通北林業局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紀實
2011-11-23 13:47:46 來源:東北網  作者:岳雲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大有希望的林區小鎮——通北林業局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紀實

  東北網11月23日訊 記者岳雲雪

  奮起,通北林業局實現了“改頭換面”,一個生機勃勃的公園式生態林區小鎮已經定格。

  “立足崗位創先進、履職盡責爭優秀”這是通北林業局基層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的莊嚴承諾。

  2010年以來,林業局黨委按照上級要求,以實施“群眾滿意”工程為主題,以“三個注重”、“三個結合”為創先爭優活動主要內容,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全局36個基層黨組織和1557名黨員,對涉及百姓民生的8項工程進行了公開承諾,在推動經濟發展、服務人民群眾、促進社會和諧中不斷播撒新希望,收獲新成果。

  全局上下謀發展調整結構見成效

  “彎著腰,拄著棍,披頭散發掉眼淚。”這一度是通北林區人的居住環境寫照。說起過去的情形,林業局黨委書記崔福榮這樣形象的描述。

  過去的通北林業局”小老窮“。資料圖

  過去的林業局局址大部分都是“板夾泥兒”、“簡易房”。一到雨季,屋外大雨,屋裡小雨。冬天來了,房子四處漏風,冷了身體,寒了人心。

  過度采伐,產業單一,林業局一度陷入“兩危”困局,5萬人的林業局竟有3萬多背井離鄉,外出謀生。


  “好機會來了,我們借助省政府批准我局為省級以農養林改革試驗區這一契機,加大農業發展力度,把農業作為我局的生存產業、支柱產業、希望產業來抓,把人力、物力、財力向農業產業傾斜。”林業局局長迫不及待的介紹他們的轉型產業。

  林區與東北農業大學合作試驗種植冬小麥獲得成功。資料圖

  林業局先後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改造低產田,逐步實現了耕地小塊連大片;耕地連成片後,又購置各類農機具,成立了森工系統第一個農機合作社;引進優良品種,建立繁育基地;與東北農業大學合作試驗種植冬小麥獲得成功,今年畝產達到710斤;調整種植結構,引進了亞麻、水飛薊、北藥等經濟作物。

  群力林場職工吳海松向記者展示豐收成果。東北網記者岳雲雪攝

  “等我這900多袋黃豆都賣了,純收入20多萬不成問題。”群力林場職工吳海松指著堆成小山的黃豆胸有成竹。

  “自己富不算富,帶富大家纔算富”林業局根據不同行業黨組織工作實際,創新黨組織活動載體,以“實施帶富工程,爭當發展先鋒”為載體,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


  通北林業局群力經營所黨支部將那些致富能力強的黨員與困難職工組成致富聯合體,聯合體為成員統一購買種子、化肥、農藥,農機具統一調配使用,聯合體成員每畝種植成本比其他散戶節約資金30元。

  職工於寶財用種植黃豆賺到的錢購買了農機具。東北網記者岳雲雪攝

  2011年,通北林業局全局農業播種面積65萬畝,農作物總產量3.5億斤,產值5.2億元。

  現在的通北林業局悄然完成蛻變,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發展家庭農場,以農養林,65萬畝耕地成為職工致富的“提款機”。發展農業不忘林業,一一細化林產工業加工,發展民營企業,打造亞洲最大的白樺雕花牙簽集散基地,小牙簽也能做成大產業。

  白樺雕花牙簽集散基地。資料圖

  現在的林區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經濟和社會都得到了較快發展,改變了過去“窮髒亂差鬧“的局面,想乾事謀致富成為主流,企業前景蒸蒸日上,形勢喜人。


  退休職工田同和歌唱美麗新林區。東北網記者岳雲雪攝

  千方百計惠民生林區百姓住新城

  “咱們林區大變樣啊,百姓住進高樓上……”在寬敞明亮的新居裡,82歲的林區退休職工田同和高唱自己作詞的歌曲。

  搶抓機遇,真抓實乾,通林人亮出了實力、魄力。三年規劃新建總面積53.6萬m2,戶數10720戶,現已全部完成,實現了局址住宅樓房化、山上住宅磚瓦化的目標。事關職工群眾生產生活的承諾事項全部兌現。通北林業局率先在局址全面消滅平房,實現住宅樓房化,職工群眾住上了溫暖的樓房。

  “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就是最大的民生。”林業局局長孫福學認准了這個理。

  作為國家實施棚改工程的決策地,通北林業局在棚改實踐中為森工系統創造出獨到的“通林經驗”。

  “既要住的好,還要花錢少,我們在采購材料上可是沒少費腦筋”崔福榮感嘆道。為嚴格控制建設成本,林業局一班人精打細算出了名,“摳到了家”。全局抽調檢察院、紀委監察局、財務科、建設局精乾力量成立建築材料采購組,集中統一采購,通過反復對比,最終確定材料供應商,每年都提前儲備鋼材、水泥、紅磚等基本材料,保證了工期,節約了資金。2009年采購材料節約資金300萬元,2010年節約資金600萬元,2011節約資金1400萬元。

  先建後拆、有序回遷。在入戶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對年老體弱行走困難的特殊群體給予安排低層樓、改造區域內的個體工商戶安排臨街門市房、其他動遷戶安排三層以上住宅樓抓鬮入住的辦法,“拆遷沒有一個上訪戶”。

 


  新建的東大直街寬敞明亮,商鋪毗鄰。東北網記者岳雲雪

  讓百姓共享發展成果,就是惠及民生。為方便搬遷居民裝修,棚改中職工每平方米應繳的400元款項可以分批緩交或免交。

  “我跟老伴在新房住了快一年,到現在林區也沒催繳我們給錢,不花一分錢,就拿到了新樓的鑰匙。”田大爺樂得合不攏嘴。

  “拆一區,綠一片”。這個局在城鎮建設中加大了綠化力度,堅持修一路、綠兩線,局址在道路兩側鋪設彩色人行步道板5萬m2,綠化植樹22.4萬株,種植草坪6萬m2,花卉26000 m2,建成佔地面積達8萬多平米的建森林公園,優雅宜居的城市已見雛形。

  本著改造建城、制度管城、產業興城、綠樹圍城、道路環城的思路,重新構建局址交通網絡,建設三縱七橫的局址道路,打造網格化交通系統,讓局址四通八達,交通便利。

  以興林大街為中心,規劃出工業產業園區、商業服務區、休閑娛樂區和生活居住區,新建兩條商業街,構築“一個中心”帶動、“兩翼”互動齊飛的科學發展布局。

  放眼美麗的通北小城,城在林中,樓在樹中,人在綠海中,森林生態小城鎮已現雛形。如今的新通林,完成了他的鳳凰涅槃。

  “我們將不斷加大民生改善力度,進一步推進小城鎮建設,完善城鎮功能,優化居住環境,提昇群眾的生活品味,讓每一個林區人都生活在幸福、和諧的美麗家園中。”在林業局新建的東大直街上,望著即將入戶的新建小區,孫福學滿眼盡是希望。

  到2012年年底,一個具有輻射帶動功能、充滿生機活力、產業完備發達、優雅宜居城市通北新林城將矗立在龍江大地。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