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發展異地經濟、建立實體型財政、留成返還村級、兌現獎勵政策、提高政治待遇、搞好園區建設、壯大領導力量、發動全民招商
黑龍江日報11月25日訊 年初以來綏化市制定的8條新政策措施,充分激活了鄉(鎮)村行政單元活力,推動了全市鄉(鎮)村經濟實現了整體快速發展,鄉鎮稅收、村級積累和農民收入均大幅度提高。
截至三季度末,全市鄉鎮財政收入實現12億元,同比增長49.6%;村集體積累達到21.28億元,同比增長32.7%。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將超過7000元,同比增長10%以上。鄉(鎮)村經濟正在成為綏化市域經濟新的增長極,工業化進程的助推器。
綏化市有166個鄉鎮,1336個行政村。全市586萬人口,431.8萬在農村。工業弱導致財力弱。特別是2006年取消農業稅後,鄉村兩級收支矛盾突出,絕大多數鄉鎮靠補貼過日子,有的已是“空殼鄉鎮”、“倒掛鄉鎮”,嚴重影響了基礎政權的鞏固和管理職能的發揮。
近年來,安達市在發展鄉(鎮)經濟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他們規定,鄉鎮引資項目可以落地到市裡的經濟開發區,享受區內其他企業的一切優惠政策,稅收和開發區按比例分成。先源鄉引進了全國著名的乳業企業杭州貝因美集團落地當地的開發區,每年享有稅收分成,鄉級財政連年增長,很快成為全省第一個財政收入過億元的鄉鎮。與油城大慶接壤的太平莊鎮在招商引資中接觸到了一個稅收達幾百萬的石化項目,通過“異地經濟”的新政,落戶到哈大齊工業走廊安達開發區。
安達的成功實踐,引起了綏化市領導的高度關注。今年年初,市委書記朱清文上任後,先後多次到當地實地調研、考察,他認為,綏化市要想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振興,必須在鄉(鎮)村經濟方面“突圍”。途徑之一就是用好鄉(鎮)村獨有的先天優勢,即行政資源。
此外,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優越的區位、地緣優勢,也成為綏化市委市政府推行鄉(鎮)村經濟的重要考量:全市所轄縣(市)區多數都在哈爾濱和大慶的一小時或一個半小時經濟圈內,處於兩大城市經濟的輻射疊加地帶,地域相接,甚至歷史相承、社會相融,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和廣闊的合作空間。
在安達的領跑下,綏化全市各鄉(鎮)村你追我趕,形成千帆競渡之勢。青岡縣的禎祥鎮今年已引進4家農林牧資源加工企業,把當地的相關產業帶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明水縣明水鎮的城北村與鎮裡共同出資獎勵招商引資能人,鼓勵全村村民招商上項目,今年共引進11個項目,總投資6100萬元,是去年的5倍,創稅可達410萬元,增長近4倍,新增集體積累78萬元,增長6倍,農民人均收入增長126%。
截至三季度末,全市鄉(鎮)村新上項目504個,總投資253.15億元,已開工項目472個,到位資金96.43億元。其中,新建續建1000萬元以上項目338個,已開工314個。無論從項目總量、項目質量、投資總額、已開工數量和已到位資金,均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鄉(鎮)村經濟還成為了加快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助推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強勢增長,小城鎮和中心村建設的日益昇溫,一大批生產加工型項目的落地,有力地加快了全市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