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9日訊 伊春市把“林都先鋒工程”作為第三次創業的新動力,全市各級黨組織在“抓產業、上項目、快發展”上提高認識,明確責任,繼承弘揚馬永順精神,深入推進創先爭優活動,加快興市富民的步伐。
伊春林區開發建設60多年來,已先後經歷了兩次創業的過程。第一次創業發端於國有林區的開發建設,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為國家貢獻木材,服務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第二次創業發端於上個世紀80年代末到現在,主要任務是擺脫“兩危”困境,從分散突圍、結構調整開始,直到確立了“生態立市”和“產業興市”戰略,推進經濟轉型。今年,國家天保二期工程、《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開始實施,爭取到了大量的政策。這就標志著伊春市第三次創業已全面開啟。
伊春市將通過第三次創業,把森林經營的概念做大,把森林管護、森林撫育的措施抓實,把林區產業發展起來、城鎮化建設搞起來、林區職工轉移出來,從根本上解決養林與養人、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的矛盾衝突,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森林資源的消耗和破壞,使伊春在加快轉型發展中,續寫生態文明新篇章。在森林經營方面,充分用好天保二期和國家轉型政策,通過引入市場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職工積極性創新森林管護、森林撫育等手段,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和經營好森林資源,全面提高森林產出效益,闖出一條解決養林與養人矛盾、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的新路子;在發展林下經濟方面,整合資源,放大優勢,變“零散”為“集中”,變“粗放”為“集約”,變“無序”為“有序”,變“初級”為“高端”,形成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集群優勢明顯的、成規模成氣候的、在全國乃至世界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藍莓產業基地、食用菌產業基地、北藥產業基地、山野菜生產加工基地、野生動物人工馴養基地、冷水魚馴化繁育基地;在加快現代化旅游城市建設方面,借助棚戶區改造,騰空土地,植入旅游元素,做活做大旅游度假地產的文章,帶動伊春旅游業和城市快速發展,打造具有國際水平的生態旅游度假區。力爭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在全市基本形成比較發達的現代林區產業體系,比較完備的森林生態保護體系,比較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比較齊全的社會服務體系。全市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趕超全省平均水平,把伊春建成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國家生態產業示范區、國家碳權交易試點區、國際森林生態旅游度假區,實現生態良好、產業發達、生活富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