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裕縣富海鎮紅星村的農家書屋。
黑龍江日報12月5日訊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曾是中國人理想的生活境界,然而這種理念一度被淡化、邊緣化。
5年前,農家書屋走進了我省,為“耕讀人家”注入精氣神,激發活力。如今,我省的農家書屋分布如何?使用情況如何?究竟對農民有多大幫助?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走進了我省部分農村,看書屋、訪農家。
書屋
書全書新具規模
記者來到富裕縣富海鎮紅星村的農家書屋。正值農閑時節,六七個農民圍在房間中央一張巨大的條形會議桌旁安靜地讀書。
四個巨大的書架上面整整齊齊擺放著上千本書,書架被分隔成若乾區域,每個區上部都貼著圖書的分類標簽。每本書的書脊也都有明確的分類編號標簽。
當初幫助籌建這個書屋的富裕縣圖書館工作人員張榮華自豪地告訴記者:“別看是設在農村的書屋,絲毫不遜於縣裡甚至市裡的圖書館。這裡的1530冊圖書涵蓋了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中的全部22個基本大類,借閱和書籍的管理制度也是完全規范化。為了這,我們為全縣所有農家書屋管理員進行了崗前培訓,還分批將相鄰鄉村書屋管理員、文化站站長集中到某一地的書屋,手把手的進行現場操作現場指導。直到今年,全縣90個行政村的農家書屋終於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了。”
記者觀察發現,農家書屋裡提供的圖書和光盤等出版物日期新、內容新,2011年最新出版的各種圖書不在少數。除了傳統的種植、養殖技術等內容書籍,更有《農村經紀人簡明讀本》、《農村常用金融知識》等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的實用書籍。而對於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農民來說,不但有提供創業和打工指導的書籍,更有法律常識方面的書籍。
從借閱登記簿的記錄中不難看出,書屋建成這一年來,看書的農民還真不少,管理員的工作也是一絲不苟。張榮華還告訴記者,為了保證圖書內容的時新性,除了國家出版總署統一配送的1500冊圖書外,每年縣財政還撥款給每個書屋訂閱21種報刊。縣圖書館則定期把自己的部分館藏圖書向各個村書屋流動借閱一次,同時還進行縣域間的流動,富裕縣的對口縣是甘南縣,每兩年兩縣的圖書就流動一次。
紅星村的書屋自去年7月份開始投入使用,是撤校合並後閑置下來的村小學校捨。記者采訪時正趕上村會計兼圖書管理員王洪波帶領村民卸煤,他說:“這是一家企業捐助給書屋的,書屋暖融融,農民纔來看書!”多方出力使得紅星村的農家書屋頗具規模、管理正規。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在我省,像紅星村這樣的農家書屋已有7525個,覆蓋全省13個市地、65個縣市、907個鄉鎮,惠及農村人口1800多萬人,覆蓋面積達到83.1%。除了國家統一配備的書籍以外,不少地方還自籌資金給書屋購買藏書,比如甘南縣的興隆鄉東興村就因政府投資近4萬元為農民購書,使農家書屋的藏書達到了1.5萬冊,該縣的興十四村農家書屋藏書則達到2萬餘冊。
農家
可啟智,可怡情
甘南縣甘南鎮歡喜村的農家書屋有一位忠實讀者,他叫高強,是遠近聞名的養牛大戶,從最初養一兩頭牛到飼養30多頭牛,高強養牛品質越來越好,產奶量也越來越高。村裡不少人來找他請教,他給大家的“訣竅”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去農家書屋“充電”。“我開始養牛時,村裡剛剛建起了書屋,我去了一看,還真有不少關於新品種奶牛養殖的書,書裡從選品種、飼料配比到奶牛常見病防治應有盡有,靠著這些科學合理的養牛方法,我成了奶牛養殖的明白人。”高強樂呵呵的告訴記者。高強靠著養牛,家庭收入連年翻番,不但蓋了新房子,還把兒子送到縣裡的小學讀書。
興十四村的劉宏衛是水稻種植能手,也是農家書屋的常客,他說:“我最愛看一些有關水稻種植,大棚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的書籍,村裡只要是愛動腦筋、愛學習的人,沒事兒都愛來書屋挑上幾本。這書也確實能幫我們解決不少問題。”
在紅星村書屋,63歲的李佔生老人正站在角落裡津津有味地讀著《紅日》,老人說:“我現在年紀大了,地都給兒女種,閑著沒事就天天來這裡看書,最愛看戰爭題材的,像《戰火中的青春》、《苦菜花》,這本《紅日》已經看過好幾遍了,還是看不夠。現在年輕人都喜歡上網看電視,我更喜歡看書,借回家去害怕被小孫子給弄壞了,就早出晚歸來這裡看。”在他旁邊,一位年齡更大的老人則正捧著一本《農村老年人幸福生活一本通》看得入神。富海鎮文化站站長告訴記者,農家書屋已成了不少老年人打發閑暇時光的好去處。每到周末和寒暑假,書屋還有不少孩子的身影,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大學生,都能在這裡找到愛看的書。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能感受到愛書人的欣喜,同時也發現不少問題。在個別村屯,農家書屋的利用率並不高,借閱登記本上常來借書的只是幾個人的名字。看書的人一少,書屋就越發不受重視,不是電腦被借走,就是整個書屋被挪為他用。即便沒有被佔用,借閱時間也越來越不固定,真正想看書的人也只好就此放棄。如此惡性循環,花費各級政府大量財力物力的圖書屋成了擺設。
在書屋利用率較高的村鎮,圖書在借閱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在齊齊哈爾市甘南縣某村,因為准備將書屋搬進新的村部,圖書就沒有進行分類標記,找起來很不方便,村民來借書也不登記。該村的圖書管理員表示,都是鄉裡鄉親的,誰借的都能記得。但是書借出去容易,歸還卻很難。這位管理員解釋:“正常一本書的借閱期限是一周,厚一點的是十天。但是村民經常忘記歸還,我們也不能天天追著人家要。”
而在佳木斯市樺南縣某村,圖書管理員的借閱登記做的非常仔細,不但有借閱時間、應歸還時間,還有借閱人身份證號和押金金額。“有的村民借了書不愛還,並不是貪這點小便宜,只是還沒養成良好的借閱習慣,開始我們收取8~10元押金,借此催促村民還書,但是後來發現有的村民看到實用的書,寧可不要押金也不還書,我們索性收取與書籍定價金額相同的押金。這樣不管村民是有意不還,還是真的把書弄丟了,我們都可以用這筆錢再買一本。”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農民認為農家書屋裡的書籍內容應該更加簡明易懂。紅星村的農民王凱告訴記者:“書屋裡的書雖然很多都是針對我們農民的,但是基本上全是文字,我愛看圖片多的書,比如書上說西紅柿有不同斑點就是不同的病,可是光有文字我也不知道斑點什麼樣,要是有了圖片,我們就一目了然了。”興十四村的村民趙淑蘭則希望書裡的文字能夠淺顯一些,能適合農民的文化水平。“像我看的這本菜園農藥安全使用技術的書,裡面淨是化學名詞,我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