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哈工大校長為冰城研究生上誠信課 細數學術不端種種
2011-12-05 10:19:48 來源:生活報  作者:巴楓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12月5日訊 2日下午,由省科協、省教育廳主辦的黑龍江省在哈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在哈爾濱北方劇場舉行,哈工大校長王樹國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秦裕琨共同為哈市近2000名研究生和部分學會代表上了一堂生動的誠信課。會上,王樹國校長細數了研究生們學術不端的種種現象,秦裕琨院士也將自己做人做事的人生感悟講授給學生們,勉勵同學們踏實治學。

  “學術不端體現在‘造假’‘篡改’‘剽竊’三個方面。”王樹國在報告的一開始這樣說道。為了讓學生們明確學術不端的含義,王校長細數了學術不端的諸多現象。

  學術不端現象一:引而不注注而不引

  研究生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引用一些前人的成果和理論,少量合理的引用是允許的。然而,一些研究生在引用別人的成果時疏於標注,更有甚者,為了逃避查重檢測,乾脆直接變換句式,改成“自己的話”。王樹國稱這種現象為“引而不注”。

  王校長告誡參會的研究生們:借鑒他人成果一定要標注,盡管中國目前學術問題懲戒措施不是很嚴格,但“得過且過萬萬要不得”。王校長還指出,很多同學還存在“注而不引”的問題,胡亂地在論文後面添加引用,卻在文中沒有體現。

  王樹國說:同學們應加強自我約束。

  學術不端現象二:一稿多投

  “一篇論文,同樣的內容,分別發表在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上”“一個成果拆成兩篇論文”……王樹國列舉出一稿多投的種種形式。為了達到學校規定的論文發表數量,一稿多投的現象暗中湧現,並且方式越來越隱蔽。

  針對這種現象,王樹國主張高校教師不要用篇數衡量學生的學術水平,應該更注重論文的學術價值。王樹國還建議高校在論文答辯過程中,把學術論文送出學校,給同領域的專家教授來評論,逐步建立起校外評審機制,從而杜絕在論文評價環節上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縱容。

  學術不端現象三:署名“搭車”

  論文署名,原本是論文寫作過程中最簡單的一個步驟,卻也成了學術不端的“土壤”。

  針對論文亂署名的現象,王樹國舉例說,有的學生為了提高論文的“檔次”,擅自將自己導師或者知名教授的名字署在自己抄襲的論文上,而“被署名”的教授卻扣上了抄襲論文的帽子;還有,一些學生為了貪圖省事,直接把名字署在別人的論文上,搭上一輛“論文順風車”。

  王樹國強調,這兩種情況都是科研造假行為,是學風問題,王校長把學風問題比喻成是科技中的癌癥,“良好的氛圍、嚴格的制度和有效的監督懲罰應是學風問題的著力點。”

  學生:

  原來“正常”不正常

  哈理工大學的研一新生小孫告訴記者,本科時期,論文的創新點很少,用的多是別人研究過的成果,有的內容是網上拷貝來的。小孫坦言,起初自己沒有把研究生論文當回事,也沒認為抄襲和自己有多大的關系。小孫說:“聽過這場報告會最大的感觸就是,很多王校長講到的‘不正常’正是我們以前認為‘正常’的。”

  小李是東北林業大學的一名法學碩士,在論文檢測中,因為論文的一個章節“引用率”超過了學校規定的15%,面臨取消畢業資格的危險。小李夜以繼日地返工,最後纔得以過關。小李告訴記者:“那段時間,每天過的心驚膽戰,連做夢都在改論文。”小李坦言,後悔當初偷懶,險些釀成大錯。如果入學時就懂得規規矩矩做學問,也不至於後來如此“尷尬”了。

  會後,不少研究生表示,以前對學術不端的界定還很模糊,聽了王樹國校長講課之後,纔意識到在很多地方都過了界,“放縱”的後果就是“自我放棄”;端正學風、嚴謹治學纔是為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