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棚改,改變了什麼』系列報道:城市為人而變
2011-12-06 09:12:26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張寒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近日,兩條公交線路進駐哈市最大的棚改異地安置項目群力西區民生尚都小區,解決附近數千戶居民出行難。記者劉達齊攝

  東北網12月6日訊 在希臘語中,“Polis”(城市)與“市民”有著相同的詞根。對希臘人來說,一個美好的城市,就是基於人們需求與願望而建造的城市。哈爾濱的新一輪棚改,“改”的是房,“變”的是城市的面貌與品質,乃至城市發展和對人的關照———城市為人而變。

  一個月前,記者驅車從道外區南直路與先鋒路交口處的原三工具廠改造項目“富達藍山”出發,不到千米路程內就經過了原廚房設備廠改造項目“柏悅星城”及武源街項目、橄欖城項目、樺樹街項目。站在南直橋上,向南看,所有高層都是棚改項目;向西北看,是全市四大棚改易地安置項目之一陶瓷小區,再偏斜角處則是棚改回遷的濱江新城小區。目光所及,除棚改項目外,還有納入棚改的環城3公裡的鐵路沿線綜合整治項目。

  可以想見這些工地都變成新興社區時,整個城市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棚改,“改”的是房,“變”的是城市的面貌與品質。

  在城市生活不再是“冒險”

  2010年初,小五在“豆瓣同城”上發起了一個“哈爾濱城市冒險游戲”活動,活動內容主要是穿越白家堡、探訪城中村等。可參與者寥寥,活動最後不了了之。

  “城市探險”這項活動來自國外,其目標建築一般是廢棄的工廠、醫院、教堂、監獄、戰後留下的堡壘,還有地鐵、防空洞和排水管道,這些城市裡平時乏人問津的場所。白家堡,地處主城區且當時仍有幾千戶居民,險些成為這樣一場活動的主角,委實讓人有些不是滋味。

  白家堡佔地22萬多平方米,雖然緊挨著學府路,旁邊就是哈爾濱理工大學和哈爾濱行政學院,但片區內卻連條像樣的馬路都沒有,僅有一條年久失修的水泥路連通城市主乾道。這裡夏季泥濘不堪,冬季滿地冰包,出租車司機聽到“白家堡”仨字都想繞道而行。

  已啟動實施的“哈爾濱理工大學國家科技園暨白家堡棚改項目”,意味著作為棚戶區的“白家堡”將從哈爾濱城市地圖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現代化的科技園區和集居住、商務、文化休閑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功能型社區———計劃修建5條規劃道路,分別是學興街、長壽路、延興路等,並修建用於國家科技園區、教職工住宅、安置房、商品房的高層建築。

  哈市棚改項目新建社區都將配備完備的公共設施。在濱江新城,除了要配建社區服務中心、青少年活動站、老年人活動站、社區圖書館等,還將建全市棚改博物館。

  大規模的棚改必將拉開城市骨架,其中的筋肉是需要填補的,這樣可以避免形成人們依然要到主城區辦“所有事”的局面,促進“10分鍾生活圈”的形成。一個個新興社區將肩負起這樣的使命。目前,全市配套資源向棚改項目傾斜。今年首批啟動的49個項目,預計可規劃建設市政道路24條、18萬延長米,鋪設地下管網11萬延長米,配建中小學、幼兒園、警務室、圖書室等公共服務設施440處,配建綠地100萬平方米、停車泊位5.5萬個。

  在著名的棚戶區清河灣,將建成東西長一公裡的顧新路,何家溝改造項目則讓清水蜿蜒進入小區。顧新路作為鐵路街的延長線,將成為老哈站到西客站的必經之路。可以預見,這個曾經的棚戶區將成為新的繁華地帶。


  公共空間的回歸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希臘館共放置了40臺放映機,播放的不過是廣場上、集市裡、街路邊市民的生活。事實上,在很多國家館裡,“廣場”都是一個重要主題場所。城市生活很多都在這些公共空間裡完成。在哈爾濱,修建廣場一度是很奢侈的行為。在原為鐵路產權的銀行街鐵路大院,建築密度大,通風采光不好,如所有棚戶區一樣,公共活動空間等於零。在經歷多個開發商與該地區“拆與建”的博弈後,市政府決定“都不要爭了,拿回來做公益廣場”。

  在歷經多年的盼望與撕扯後,這個危舊房比例極高、消防設施嚴重缺失的棚戶區終於面臨改造。現有557戶居民將被易地安置到愛建社區的高層。而東起果戈裡大街、西至建設街、南起民益街、北至銀行街,用地面積1.5萬平方米的圍合范圍內,將建成一處與果戈裡大街景觀風貌相協調,與秋林商圈現代氣息相一致,集景觀、休閑、娛樂、健身為一體的大型公益性廣場。這也是我市首次按季節劃分功能的市民廣場———冬季建設大型冰場,夏季可作供市民休閑娛樂的城市大型廣場。此外,為解決中心城區停車難問題,該廣場將同時建設3.7萬平方米的地下停車場。

  在希臘語中,“Polis”(城市)與“市民”有著相同的詞根。對希臘人來說,一個美好的城市,就是基於人們需求與願望而建造的城市。能更好、更舒適和便捷地生活的城市,顯然是人們當下的願望。但像哈爾濱這樣一座後發展城市,基礎建設尚且薄弱,何談城市發展和對人的關照。

  來自市棚改辦的資料顯示,我市四環以內老城區現存集中連片棚戶區99片、邊角地零散棚戶房614處。根據“棚改新政”,這些棚戶區、棚戶房拆除後,很多地方,其中包括絕大多數零散棚戶房將不再建設居民住宅。其原址將建設成為交通節點、廣場、綠地、旅游景觀等。同時,城市鐵路環線30米內棚戶區總計32萬平方米的棚戶拆除後,將全部完成綠化、彩化或硬鋪裝,形成鐵路沿線景觀帶。

  伴隨哈爾濱城市面貌的改善和城市品質的提昇,萬達、凱德、華南城等代表城市發展水平的城市綜合體項目相繼入駐,這些項目也將在棚改疏散城市原有中心區人口密度後,為市民提供更豐富的生活方式,從文化、娛樂、休閑等多個層面給市民帶來更完備的公共空間。

  棚戶區“變身”新商圈

  家住道外區的王女士調侃地說:“我家現在是360度觀工地豪宅。”兩年前,她住的樓房還是該地區唯一一座高層,如今周圍的棚戶區紛紛列入棚改計劃。看著高樓平地起,她先是失落於自家曾經“高屋建瓴”的核心地位,旋即預感到“我家的房子要昇值”。更讓人欣慰的是,她的生活出行將不再與棚戶區為伍。

  棚改不僅改變著原住居民的生活,也將為改造後的新區帶來新的發展方向。在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保護街區,規劃者將50萬平方米的大片街區重新進行功能劃分,分出城市無限體驗區、民俗風情體驗區、文化時尚創意區、休閑商務體驗區四大功能區域,再通過商業、文化、房地產等不同項目的交織,使整個“中華巴洛克”產品豐富起來。在此後的運作中,他們還將通過部分高端房地產項目進行“消費人群置換”,從而讓這個百年街區的市井商業味重新濃厚起來。

  作為哈市曾經的三大商圈之一的靖宇商圈,在沒落了近20年後將重獲新生。這對整個道外區的地區經濟和商業布局都將是一次新的調整。今年,我市還對道外中華巴洛克、海城街街區老街坊、南崗銀行街街區等棚改項目進行修舊如舊改造,改造後除將保留原有老建築外,還將發展多種商業旅游項目,使昔日的棚戶區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無論采用何種手段,借助現代金融或開發商墊付,甚或政府通過出讓土地使資金回籠,這些錢都花在了城市建設和為市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上。

  棚改的目的在於改善城市環境,拉開城市骨架。而在棚戶區裡,根本沒有環境可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污水都刺鼻。下再大力氣清掃也不行,要解決哈爾濱的環境問題,需要“治根”。待改造的99片危房棚戶區佔地約900萬平方米,這意味改造後,哈爾濱將要有9平方公裡的區域會變成現代化城區,路網、綠帶、廣場,這些代表現代城市的符號將取代低矮的棚戶房,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曾居住在棚戶區的10萬戶居民,通過原地回遷和異地安置也將與過往的生活做最後的告別,在新的現代化城區,他們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居民”。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