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南城效果圖。
黑龍江日報12月15日訊 記者日前走進道外區第十六屆人代會會議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幅規劃藍圖。一幅是道外區城鄉規劃發展概念性示意圖,一幅是哈爾濱華南城夜景。這兩幅圖直觀的預見了五年後的新道外:商貿集群化、旅游產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
新區開發
加快城市拓展延伸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道外區借助東部地區的區位優勢、生態優勢、產業優勢和政策優勢,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重點,全面啟動道外新區開發。北起松花江,南至長江路沿線;東起蜚克圖河,西至濱綏鐵路沿線。全域面積650平方公裡。重點規劃區域,初步選定為濱綏鐵路以東,四環周邊以西合圍區域,佔地146平方公裡。新區圍繞打造現代商貿基地、都市農業高地、山水旅游勝地和生態宜居福地的功能定位,構建“一核、兩帶、兩片、六區”,加快發展以“特色商貿、現代物流、都市農業、生態旅游”為依托的現代服務業,延伸產業鏈條,承接老城區相關產業向新城區發展,打造功能完善、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中國北方田園型新城區。
道外區充分發揮沿江生態產業帶、阿什河生態帶輻射作用,加快聚集新興產業,建設都市農業園區、天恆山風景園區、現代商貿園區、行政商住園區、永源經濟園區、生態宜居園區等,推動核心起步區形成規模。
對於如何大規模推進新區項目實施,道外區區長井崗表示,道外新區以阿什河為中軸線,推進華南城、團結鎮小城鎮、阿什河綜合治理等牽動項目,構建以禧龍國際商貿物流園區、中順汽車園區、神州物流園區、黑龍江農業示范園區為節點的環形經濟帶,通過以點帶面,實現規模推進,合攏發展。
老城改造 提昇城區形象
“全面提檔昇級,重塑嶄新形象”,是老城改造的目標。推進二十道街、新江橋街等16片棚戶區改造,全面改造四環路以內棚戶區,推動老城區提檔昇級,進一步改善居民生活居住條件。開展八區體育中心、港務局和沿江區域等牽動性項目建設,增強城市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牽動作用,推動城區環境整體昇級。同時,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重要交通節點建設,完善城鄉交通系統,建立覆蓋全區城鄉的交通網絡。強化城市管理,深入開展城區淨化、美化、亮化和綠化,力爭實現承載功能、生態質量、市容形象、居住條件、管理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的提昇。
產業調整——加快區域經濟發展。
發揮傳統商貿優勢,在老城區建設專業街、特色街,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大型零售商業。發揮項目帶動作用,在新城區引進現代服務業態,培育商貿物流產業帶,形成覆蓋全省、輻射遠東的商貿流通新格局。以大產業、大項目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加快工業結構優化昇級,做大做強規模骨乾企業,加快發展化工、裝備制造、建材、電子信息、食品、高新技術六個重點產業。積極闢建永源糧貿加工園區,承接區內工業企業轉移,吸引龍頭項目入駐,打造新型工業園區。
道外區充分發揮黑龍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引領作用,大力發展都市農業。改造和提昇糧食、牧業兩大傳統產業,鞏固和發展特色蔬菜、休閑垂釣等優勢產業,突出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設施農業和觀光農業,加快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步伐。
文化建設 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道外區充分挖掘特有的歷史文化、建築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和民俗文化資源,加快推出濱江濕地特色文化項目,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品牌。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啟動區文化館、文化展館等改造建設工程,加快推進道外新區文化藝術中心、規劃展示中心建設,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文化大院和社區文化中心、文化廣場建設,構建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依托區域山水資源,加強特色景區景點建設,延伸旅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休閑旅游和文化產業。培育以靖宇大街、中華巴洛克、哈爾濱關道等歷史文化保護街區和江畔風情、濕地文化、生態觀光為主導的旅游品牌。積極培育文化業態,展示老道外的傳統文化,推動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互動發展,打造全市文化旅游、休閑度假的新名片。
道外區還以改善民生作為城鄉統籌發展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集中力量解決好就業、醫療、住房、養老等群眾關注的民生問題。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以內,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農村新型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70%,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面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