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環境友好』優先的城鎮化道路——《特色城鎮化 崛起黑龍江》系列報道之四
2011-12-16 14:39:58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16日訊 題:“環境友好”優先的城鎮化道路——《特色城鎮化 崛起黑龍江》系列報道之四

  記者 印蕾

  條條景觀綠化帶裝點著“三優”文明城,片片林網築起堅固的“綠色長城”,14個旅游名鎮風姿綽約宛如跳動的音符,300多個藍天彈奏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樂章……

   2008年以來,省委著眼於深度開發“第二戰略資源”——生態綠色資源,打造建設園林城鎮、生態城鎮、綠色城鎮和旅游名鎮,做足做好“四門功課”,龍江的特色城鎮化走上了“環境友好”優先的發展之路。

牡丹江開展城市綠化工程。資料圖片

  園林城市 綠擁翠繞

  晨練路上,道路兩側燈杆上多了一排排的花球,那或艷麗或含蓄的鮮花像是在向晨練的人們問好;下班途中,高大碧綠的行道樹,與各色花草相互映襯,如一雙溫柔的手,輕輕地撫慰著疲憊的心……在省城哈爾濱,城市綠化的畫卷愈加豐富多彩。

  2011年,哈爾濱市重點實施了入城口和鐵路沿線綠化提檔、街路景觀提檔、生態廊道綠化、公園綠地擴充、居住區(庭院)綠化達標、綠化管護防治和園林綠化科技建設“七大工程”。經過綠色洗禮的哈爾濱正以一個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宜居城市形象向人們走來。

黑河市街區綠化拼版照。資料圖片

  地處東部的煤城七臺河,投資4億餘元,強勢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人民公園、萬寶荷花園、清園、勝利廣場、福源廣場等10個具有相當規模與良好生態效益的城市園林綠化精品工程,提昇了城市園林綠化品位。街頭巷尾、牆頭拐角處建設的20多處綠化結點,置放了文化石、園林小品等景觀,改善了城市街頭綠化景觀效果。對政策性關閉采煤礦山、缸窯溝煤礦、桃山水庫飲用水源采石礦山進行了植被恢復,使礦山恢復了原有的自然風貌。

  城市綠化帶來的變化發生在省城,發生在煤城,發生在東部,發生在西部。預計2011年與2007年相比,黑龍江省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9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城市同期4.5個百分點,相當於多增城市綠地面積3000公頃。省社科院的研究人員預計,按此速度發展,2015年全省城市建成區園林綠化覆蓋率將由2011年低於3個變為高於全國1個百分點,徹底扭轉第一森林大省城市綠化覆蓋率長期大幅低於全國的被動局面。

新時期林都伊春新貌。資料圖片

  既見樹木 也見森林

  2011年4月8日,省城和平會堂。全省三年造林綠化會戰總結表彰暨2011年造林綠化動員大會在這裡舉行,62個先進單位的代表和369名先進個人胸前佩戴著鮮艷的大紅花,隆重接受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時間退回到2008年,這一年,省委提出大乾三年,綠化龍江大地的戰略目標。三年來,省委省政府多次召開造林綠化座談會、推進會,省委主要領導同志親自研究、親自部署、親自指導。省政府成立了三年造林綠化會戰指揮部,具體組織實施。林業戰線的工作人員感嘆到,這樣高規格、全方位的謀劃部署推進造林綠化工作,前所未有。

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大興安嶺森林得以休養生息。資料圖片

  綠化龍江大地的號角吹響後,全省總動員,各行各業都參戰。三年完成造林1014萬畝,全面完成了省委提出的三年造林1000萬畝的艱巨任務,對全省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植樹增綠,減伐護綠。曾以貢獻木材為主的林都伊春,近年來將立市目標確定為貢獻生態。陸續停伐天然紅松、水曲柳、胡桃楸等瀕危珍貴樹種,使森林的結構得到了恢復。全市森林蓄積量歷史性地實現了森林年淨增長500萬立方米以上的良性循環。

  貫徹國家天保工程要求的四年間,我省寧肯捨棄本省眼前利益,也要確保國家生態安全。四年主動減產少消耗森林資源上億立方米,新增森林蓄積量將達3.1億立方米,佔全國四年新增森林蓄積量的1/9強;預計全省森林蓄積量將達16.8億立方米,佔全國森林蓄積量比重將提高到11.1%。生態大省徹底扭轉森林蓄積量“消大於長、長消平衡”的被動局面,步入“長多消少、長大於消”的良性循環格局和資源節約型良性發展軌道。

旅游名鎮建設助推旅游業快速發展。

  旅游名鎮 華麗轉身

  北國風光,美在龍江。北極村、亞布力、鏡泊湖、連環湖……這些馳名中外的龍江美景,如今已不再是單一的景區概念,在快馬加鞭的建設中,14個重點旅游名鎮將為游客奉獻國際化、個性化、完備化的高端復合型旅游精品。

鏡泊小鎮,異國風情。資料圖片

  鏡泊小鎮總投資9.8億元,建設規模8000平方米,已有開工項目15個,未來游客在此可“喝上礦泉,泡上溫泉,住上木屋,打上高爾夫,逛上風情街(俄羅斯和東南亞)”。亞布力重點旅游名鎮總體規劃面積175平方公裡,區域發展規劃概括為“一核(旅游核心區)、一帶(觀光旅游帶)、三區(綜合服務區、滑雪運動區、生態旅游區)、三十六景(農家莊園、水上樂園、世博龍江館、國際狩獵場等)”。

  14個旅游名鎮你爭我趕,建設之花競次綻放。建設旅游名鎮,做大旅游產業,發展地方經濟,富裕人民群眾。預計2011年與2007年相比,我省著力打造的北國風光特色旅游開發區和14個旅游名鎮將帶動全省國際國內旅游總收入將由420億元增加到1100億元,增幅達近兩倍。省社科院的專家認為,由單純開采資源、出賣資源發展向開發經營生態資源景觀轉變,這稱得上是資源大省發展方式上的一次“華麗轉身”。將我省單一的旅游資源建成復合型旅游經濟增長體,必將著力推動我省旅游產業實現跨越式騰飛。

國內第一環保監測船在松花江啟航。圖片來源省環保廳

  碧水藍天 飛鳥與魚

  “林都待客不用酒,捧出綠色就醉人”。一句話,讓人感受到伊春這座森林之城的濃濃綠意,眼前也會浮現出一幅生態環境極佳的絕美畫面。2009年,伊春收獲361個藍天,一級天數高達224天。

  2010年,省城哈爾濱,飲用水源地達標率為100%,優良天數比例85.8%。鶴城齊齊哈爾,飲用水源地主要指標達標率為100%,優良天數比例為94.2%。油城大慶,飲用水源地達標率為100%,優良天數比例為97.3%……

  天藍了,水清了。

松花江休養生息重現盎然生機。圖片來源省環保廳

  松花江哈爾濱段濱江鐵路橋附近,小女孩宋語諾正興致勃勃地蹲在水邊看爺爺釣魚,臉上綻開了笑容。在他們身邊,釣魚和拾蚌的人還有不少。

  在松花江的另一段,同江市橫江口向陽灘,漁民曹同海的臉上同樣綻開了笑容。這裡是松花江與黑龍江的交界處,一網下去,不僅魚多,而且還有條四五斤重的大鯉魚。

   松花江是東北人民的母親河,也是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松花江乾流在黑龍江省長度為939公裡,流經60個市(縣),流域面積近60%,流域人口佔全省70%,流域內經濟總量佔全省70%。

  “誰來給松花江水質的變化做個鑒證?魚和水鳥是最好的檢驗員。”黑龍江省三江環境監測站站長宋男哲說。由於松花江冰封期長達近半年,魚類能過冬纔能有大魚出現,這就對水中溶解氧濃度有很高要求,這也是國際通行的水質評價指標。最新監測數據顯示,同江斷面溶解氧濃度穩定在Ⅰ類水體標准。

   近年來,我省環保投入大幅增加,並建立了穩定的資金投入渠道。多渠道的投資使全省污水處理廠數量大幅增加。污水處理廠由原來的6座發展到53座,污水日處理能力從45萬噸提高到290萬噸。目前,所有省轄城市全部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城鎮污水處理率大幅提高,松花江流域水質得以顯著改善。按照環境保護部的要求,我省努力“使松花江成為全國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的樣板和探索環保新道路的示范區,促進全流域的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穩定。”

  來自省社科院的調研報告顯示,預計2011年與2007年相比,我省財政環保投入由44.3億元增加到100億元以上(環保投資排在全國前10位),實現四年翻一番還多。由此我省大氣污染程度和江河污染程度明顯降低,多項指標好於全國平均水平,向著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