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1日訊 今年,大慶糧食產量創下歷史新高,達到了110.86億斤,比去年增加10.76億斤。至此,大慶糧食產量已連續兩年破百億斤,大慶用佔全省5%的耕地,產出10%的糧食。
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王世喜說,今年糧食取得大豐收,歸結起來就是三點:天時、地利、人和。
王世喜說,整個種植季節氣候都非常好,用四個字形容就是“雨水調和”。每個地區的糧食產量都非常均衡,既沒有過高的畝產量,也沒有過低的畝產量。
今年全市種植業呈現出優質高產作物增加、經濟作物比例擴大的格局,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了973.03萬畝,瓜、豆、薯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01.76萬畝,青貯等飼料作物種植面積達到了24.98萬畝。
另外,大慶市今年糧食整體成熟度好,這與春季科技抗低溫、技術服務指導到位、水源保障充足密不可分。為了使糧食增產增收,在4月上旬低溫的情況下,大慶市引進了一批抗低溫、跨區域種植的優良品種,加大了農業新技術的引進、試驗和示范力度。
資料顯示,大慶市地處黑龍江省西部旱區,多年來平均降雨量為440毫米,年蒸發量1600毫米,為十年九旱的氣候形勢。
“改變農業靠天吃飯,農業技術推廣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王世喜說。
據了解,采用玉米膜下滴灌技術後,畝均增產450公斤以上,每畝地增收500元;用水量為噴灌的1/2,比噴灌節水50%,比漫灌節水86%。另外,作物的平均含水量比常規玉米低8%,籽實質量普遍高出常規玉米一個等級以上。
為了改變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從2005年起,大慶市開始實施旱田噴灌工程。幾年來,累計投入資金超過5.3億元,目前配套噴灌設備已超過1.2萬餘套。
另外,大慶市還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出臺的各項惠農政策,這些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新聞延伸
大慶市糧食增產65%靠科技
“增產減本”使農民多賺6.1億元
大同區農民段春玉數著賣糧賺回來的錢,嘴裡念叨著:“今年用玉米膜下滴灌技術比原來用普通方法種玉米,每畝多收500元。一畝增收這麼多,這是以前做夢也不敢想的!”
記者自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了解到,今年全市13大項80小項的先進技術帶動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農業技術讓農民增收6.1億元。
“增產減本”農民增收6.1億
“大慶市每年的播種面積是固定的,要增產就要單產大幅提昇,這就要靠科技增產,包括增產技術和防災技術,如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和玉米膜下滴灌技術等。科技在大慶市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王世喜告訴記者。
今年是大慶的豐收年,大慶的糧食產量創下歷史新高,達到了110.86億斤,比去年的100.1億斤增加了10.76億斤。
“這增收的10.76億斤中有65%是靠科技實現的。”王世喜說。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0.76億斤的65%就是6.994億斤。目前大慶的玉米收購價是每斤0.85元,照此計算,科技的力量讓農民多進賬5.9億元;而大慶市今年又對400萬畝的土地施行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每畝減少化肥花銷至少5元,農民又減少了成本支出2000萬元左右。也就是說,今年,科技讓農民增收6.1億元以上。
科技作物收購價更高
大慶是著名的鹽鹼地,能在鹽鹼地上種出糧食,科技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省水利廳今年在大慶市推廣的“150萬畝高產旱田玉米膜下滴灌技術推廣”試點工程讓大慶市的鹽鹼地裡結出了碩大金黃的高產優質玉米。
作為最早參與玉米膜下滴灌技術推廣的農戶,大同區祝三鄉平橋村村長郭景全已經是第三年采用玉米膜下滴灌技術了。他說:“玉米膜下滴灌助我增產又增產。”
他說,原來一般田地畝產量也就是一千斤,采用玉米膜下滴灌技術後每畝地最低也能產出一千六七百斤,產量大大增加。第二,科技作物賣價高。一般玉米賣八毛錢一斤,膜下滴灌玉米質量好,能賣到八毛五到九毛。
“大慶市四個縣中,三個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大慶的糧食先進縣比例全省第一。”王世喜說。
科技下鄉讓農民懷揣技能
“以前白菜地裡總生蟲子,我都不知道如何防治,現在全明白了!多學點科技知識,靠減災技術還能增產呢!”林甸縣農民黃興慶高興地說。
記者了解到,從11月下旬開始,大慶市科普之冬培訓班開班,掀起了大慶市農業科普之冬的序幕。
據了解,培訓期間,農技人員還為前來聽課的農民發放了玉米膜下滴灌生產技術手冊、農民轉移就業培訓讀本、農民務工培訓手冊等書籍。“預計今年科普之冬培訓班將培訓農民30萬人次。”王世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