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25日至27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經濟信息聯播》、《焦點訪談》、《農民日報》、《科技日報》等中央媒體,分別在重要位置、重要時段刊發通訊或播發專題,集中報道了我省今年秋糧大豐收的景象,對我省毫不動搖抓好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確保糧食穩產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勇挑重擔給予大篇幅的報道,深入追蹤我省連年大豐收的成功路徑。
由《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十餘家中央新聞媒體組成的采訪團,於20日至24日深入肇東、安達、齊齊哈爾、訥河、農墾九三管理局等地,對我省的糧食生產進行了集中采訪。
《人民日報》刊發通訊
“中華糧倉”看龍江和科技牽引豐收路
報道分上下兩篇詳細生動地闡述了今年我省糧食生產再獲大豐收,實現“八連增”的原因。文章說,這些年來,我省上下齊動員,通過大力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支橕,努力防控各類災害,將黑土地的優勢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糧食產量。做好水資源利用這篇大文章,提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馬力機械的使用改善了土壤耕作條件。報道稱,我省機械化生產環節由整地、播種向種、管、收全程延伸,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通過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把分散的作業統一起來,把分散的經營聯合起來,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對接。
新華社播發兩篇通訊
“天下糧倉”看龍江
現代化大農業帶動黑龍江城鄉統籌發展
兩篇文章報道了我省通過實施“大水利、大農機、大科技、大合作”,使農業發展迅猛。報道說,自2008年以來,我省糧食生產突飛猛進,四年間糧食總產以年均超過百億斤的增幅,四年“四級跳”。“人努力”在我省糧食生產中所佔比重正在逐漸加強。從單產一千斤到“噸糧田”,從牛拉犁到衛星定位的大型農機,從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到場縣共建、規模經營……經過多年不懈探索和積極建設,我國最大“糧倉”黑龍江省通過現代化大農業實踐,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省走上一條城鄉統籌、共同發展的康莊之路。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播發專題
黑龍江水利:隆冬時節建設忙
報道中稱,這幾年,黑龍江投資350億元用於水利建設,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最後一公裡的田間輸水渠的建設和節水灌溉設施的建設,使農業生產的水利調控能力明顯增強,正是農業生產水利調控保障能力的不斷增強,再加上農機、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些共同為黑龍江連續大豐收構築了堅實的基礎。
央視二套《經濟信息聯播》播發專題
黑龍江:糧食總產創新高科技支橕作用凸顯
報道中說,我省農墾農業對科技的貢獻率68%,得益於這幾年在優良品種的引進和先進栽培技術上所取得的成效,以3S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引進,對農業發展起到了助推的作用。科技手段的支橕,糧食豐收了,也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了,在政策扶持下,農民購買上百萬元的大型農業機械的積極性很高。
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播發專題
科技給力八連增
報道中聚焦了我省農墾地區借助GPS衛星系統定位來種植農作物,提高了作業標准,提高了土地、肥料和農作物的利用率,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大型機械作業的精准度。同時用精美的畫面展示了幅員遼闊、地勢平坦的墾區的自然資源,為采用世界最先進的精准農業提供了良好自然條件,精准農業成了提高糧食生產的好方式。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錄音廣播
黑龍江糧食產量首次躍居全國第一
在“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中,播發錄音廣播,播報說,我省興修大水利,發展大農機,換來全省糧食產量八連增,今年糧食產量首次躍居全國第一。2011年我省依托大型灌區發展水田,以稻治澇,利用西部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的水資源調蓄能力,建設旱澇保收田。大水利潤澤龍江糧田,大農機同樣給力豐收。報道稱,我省領導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並引用省委書記吉炳軒的講話:我們在收獲的季節不講收獲,秋天就把地整好了,布置春耕了,秋整地、大棚育秧,現在都已經准備很充分了,就是為了明年糧食爭取還有個好收成。
《光明日報》刊發通訊
黑龍江托起“中華大糧倉”
文章闡述了這片神奇的黑土地是如何實現連續每年增產100多億斤糧食。報道說:“大水利、大農機、大科技、大合作”有力地挖掘出了龍江糧食增產的潛力,一幅中國特色現代化大農業的圖景已經清晰地鋪陳在這片黑色的沃土上……
報道中說,近年來,我省全面落實惠農政策,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高漲。2008年以來,我省集中財力在松嫩、三江兩大平原打造了8大高標准農田示范區,在土地劃片、打井噴灌等多方面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我省“弱質農業”正在由弱轉強。從單乾走向合作、從分散走向集約,黑土地正在釋放出巨大的生產潛力。
《經濟日報》刊發通訊
黑龍江:大農業的時代強音
報道描述了記者在這片“中華大糧倉”的土地上,切身感受到的以大水利、大合作、大農機、大科技為標志的現代化大農業的無限魅力。文章指出,近年黑龍江啟動實施了千億斤糧食產能鞏固提高工程,截至目前,全省旱田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205萬畝,水田控制灌溉面積達到168萬畝。黑龍江不斷探索現代農業的組織形式,用大合作激發黑土地增產潛力。除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場縣共建成為大合作的另外一種形式。大農機和大科技也都助推了龍江農業的大發展。
《農民日報》刊發兩篇通訊
黑龍江:再攀新高的“國家大糧倉”
1114億斤是如何造就的
兩篇報道綜合闡述了我省從2004年的627億斤到今年的1114億斤,8年間,黑龍江糧食總產不斷實現自我超越,稱之為“黑龍江速度”。
《科技日報》刊發通訊
龍江糧熟天下足
文章用大量新聞事實,從傾聽農業水利專家、農技人員、種糧大戶、基層乾部、普通民眾的心聲,探尋黑龍江躍居全國第一產糧大省的成功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