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7日訊(施暘 衣曉峰 記者王蕊)日前,哈醫大一院血液科主任周晉教授領銜完成的課題《亞砷酸抗白血病靶點的新發現與給藥方法創新》在近期公布的2011年度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中獲得了一等獎。
據介紹,此項成果首次“鎖定”了亞砷酸作用的3個細胞膜靶點,弄清了亞砷酸在治療M3型白血病中產生不良反應的癥結所在;同時發明了“亞砷酸持續緩慢輸注法”和“數學模型控制下的甘露醇助透法”,在提高消滅白血病細胞效率的同時,減輕了對正常細胞的損害,達到了減毒增效、擴大適應癥的目的。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哈醫大一院在全世界率先將亞砷酸應用於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救治上,其顯著的療效受到國內外的廣泛認可,美國FDA經過驗證後亦批准了亞砷酸的臨床使用。但其藥物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且常規靜脈給藥後,一部分人由於漿膜腔積液、頭痛、心悸、胸悶等不良反應而被迫停藥,嚴重的容易並發高白細胞血癥、長QT間期綜合征等危重並發癥,甚至誘發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髒性猝死。
怎樣纔能搬走亞砷酸臨床應用中的“絆腳石”?從2001年到現在,周晉教授和他的課題組在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多項省部級科技基金的資助下,從細胞膜離子通道、?活性變化、砷代謝等角度,系統地揭示了亞砷酸抗白血病的“奧秘”,探討了如何破解亞砷酸副作用的難題。他們在研究中,發現了亞砷酸的3個細胞膜靶點和1個亞砷酸線粒體基因靶點,正是這些靶點引起了亞砷酸細胞毒損傷,加重了對心髒血管系統的不良刺激,由此拖了亞砷酸療效的後腿。
針對這些問題,周晉教授課題組在臨床中不斷探索,改進用藥方式,先後推出“亞砷酸持續緩慢輸注法”和“甘露醇助透法”。經醫大一院及國內10餘家高等醫藥院校附屬醫院臨床統計資料表明,這兩種新的給藥方法中,其亞砷酸所致的高白細胞血癥發生率降低了40%,繼發腦血管事件和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導致的早期死亡率下降了26.7%,長QT綜合征的發生率減少了34%,其中致死性長QT事件的發生率為零。此外,新的給藥方式抗白血病直接醫療費用低於傳統用藥方法,處理不良反應的間接醫療支出節約65%左右,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首次用藥達到完全緩解的比率較傳統方法高出11.5%,且對傳統給藥效果不敏感的一部分其他白血病亞型亦呈現出肯定的療效。
目前,哈醫大一院正繼續擴大亞砷酸抗白血病的臨床樣本,對其長期療效和遠期預後進行追蹤隨訪。同時,該院已將此方法推廣到對癌性胸水和肝癌的動脈內持續灌注等實體瘤的治療中。
鏈接:
亞砷酸或三氧化二砷是中藥砒霜中的主要成分;而砒霜則是砒石經昇華所得到的精制品,外觀為白色粉末,無臭、無味,能溶於水、乙醇及酸鹼類。《開寶本草》和《玉楸藥解》中稱其“味苦酸,有毒”、“辛,熱,大毒”,認為其毒性比砒石更劇。歷代醫家啟用砒霜時,均慎之又慎。上世紀70年代,哈醫大一院專家大膽創新,以毒攻毒,將砒霜提純並最終精制成極具祖國醫學特色的“亞砷酸注射液”,在“血癌”攻堅之路上脫穎而出,被視為“在國際血液學領域掀起了一場革命!”1999年,“亞砷酸注射液”獲得了國家發明專業,專利期限20年;同年下半年,該藥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為二類新藥。2000年9月,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在經過驗證後亦批准了亞砷酸的臨床應用。此後,這一砷制劑在國際血液學界得到了廣泛肯定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