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1日訊 面對醫學畢業生人數增加,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就業期望與現實嚴重衝突、就業選擇單一等問題,哈醫大大慶校區主動適應新形勢,堅持以學生為本,采取七項措施,助推畢業生充分就業。截至目前,2011屆本科畢業生600人,就業率95.67%;專科畢業生1772人,就業率90.46%,本專科綜合就業率為93.07%,同比上年上昇0.57個百分點。
深化教學改革,優化專業結構
近年來,校區以社會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的“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專業教學改革、“兩課”“3+3”模式教學改革和外語、計算機分層次教學改革,部分學科開展了PBL教學改革,課堂教學優秀率為60%,優良率為91.4%。
俗話說,“船小好掉頭”。學校根據各專業就業情況與社會需求的變化,經過反復調研和論證,科學地設置專業和學科方向並不斷加以調整和優化。精簡專科,專業由18個縮減為7個;本科生數量逐年增加,專業由7個增至9個,覆蓋醫學、理學、管理學、工學等四個學科。同時,學校對各專業人纔培養方案進行重新修訂,設定本、專科專業的招生計劃,調整後的本科與專科的招生比例達到2:3;15個學科相繼開展了研究生教育,碩士研究生數量穩步增長,博士研究生教育實現了零的突破。
強化人纔培養,注重素質提昇
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構築堅實的成長平臺。組織開展了護理技能大賽、就業小講課比賽、建模大賽、實驗性設計大賽和營銷設計大賽等各種技能競賽,著力提昇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目前,每年學生在國家、省市各種競賽中獲獎200多人次,在東北三省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大學生實驗性設計大賽、“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演講比賽等賽事中均取得優異成績。
注重學校的“軟件”建設,凝練富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每年的“科技文化藝術節”、“社團文化節”、體育運動會、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等豐富多彩,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天使樂團將大學生意志品質教育、團隊精神培養等融入到日常的學習訓練當中,日益形成頑強拼搏、精誠合作、共同提高的團隊精神。在第24屆世界大冬會上,天使樂團的精彩表現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為學校贏得很高贊譽,成為哈醫大大慶校區開展素質教育的標志性成果。
湧現了“見義勇為優秀大學生”黃於博同學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學生。今年畢業的2372名畢業生中,有許多同學考取了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南開、同濟、北京中醫藥大學等著名高校的研究生,有許多優秀畢業生進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發達城市企事業單位工作,還有不少學生自主創業,創辦公司。學校畢業生具有醫學基礎紮實、醫學科研能力強、醫學人文素質高、臨床實踐能力強的特色和優勢,備受用人單位的青睞。
全員參與就業,拓寬就業渠道
學校黨委始終把就業工作當作學校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建立健全了“黨委書記、校長為第一責任人,校院(系)兩級管理,以院(系)為主,全員參與”的就業工作體制,形成了校領導包院系部,院系領導包輔導員,輔導員、專業課教師、學生導師包畢業生的就業目標責任制的就業工作格局,建立了人員、機構、經費“三到位”的就業目標考核機制,就業服務基本實現了“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
學校還發動全校師生員工和學生家長參與畢業生就業工作,通過利用各種途徑和自身的社會資源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和就業信息。各院系領導充分利用人脈資源的優勢,積極為學生聯系實習就業單位。
加強與廣大校友的聯系,充分發揮校友的橋梁紐帶作用。校區於2010年5月成立了校友會,通過邀請校友來校給大學生做成纔報告、請校友牽線塔橋等途徑,為學校畢業就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推進校企合作,開闢就業市場
以服務為宗旨,以創新為手段,積極拓展就業市場,搭建用人單位與畢業生共贏的“雙選”平臺。從2004年開始,校區與醫療衛生單位“聯姻”,每年6月、12月定期舉辦醫藥衛生人纔招聘會和靈活多樣的中小型專場招聘會,招聘會有來自省內外的百餘家用人單位,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大部分學生能夠在招聘會上初步達成意向性簽約。目前,校區已與省內外100多家企業建立了固定、長期的合作關系。
為解決當前醫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哈醫大大慶校區與大慶市政府積極合作,擴大社會聯系,共同為畢業生搭建畢業生就業供需見面平臺,還聯手建立了全國畢業生數據庫,為招聘單位提供畢業生最全面、詳實的資料。每年都有近50餘家企業、2000餘名學生進入校企平臺。
拓展信息平臺,加大宣傳力度
大范圍、多角度收集並優化畢業生就業信息,確保信息及時、准確、適用、可靠、真實,為畢業生順利就業提供信息保障。
校區充分利用就業信息網、廣播站、就業信息欄、電子屏幕、手機短信和畢業班輔導員QQ群等“六位一體”的信息平臺在第一時間及時發布,有效地擴大了畢業生就業信息的選擇面。平臺發布超過畢業生數2倍的就業信息數。
學校與中國移動黑龍江大慶分公司合作,對全校學生開通Max平臺,通過短信雙向傳遞和交互式傳遞,及時將最新招聘信息通知到每一位學生,加強信息指導。截止目前,發布各類就業信息1000餘條。
加強就業指導,提高服務水平
校區於2009年成立了就業指導教研室,開設了《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並將其納入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學生入學就指導其進行大學學習規劃設計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在大二期間,開展對學生個體職業規劃的指導,幫助確立2-3個職業崗位;在大三,重點幫助學生修訂、完善、實現職業目標;畢業時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幾個環節環環相扣,為學生的職業認識、職業規劃、職業選擇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和指導。
近年來,校區還就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與指導方法進行了研究探討,對大學生就業指導課進行了課程改革和調整。在原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增加了考核機制和手段,同時每個院系由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或者輔導員老師擔任此課程的授課教師,有效提高學校就業指導與服務的水平。
認真研讀、貫徹國家就業政策,引導和鼓勵畢業參加各類基層項目就業。學校制發了《國家促進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百問》、《大學生征兵政策五十問》,分發到每一位畢業生,學生工作領導帶頭研讀領會就業政策,有關職能部門、就業指導教師熟悉就業政策,隨時幫助畢業生釋疑解惑,引導畢業生調整就業預期。充分利用就業信息網站、《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報》、宣傳櫥窗等多種方式進行廣泛宣傳,並對入伍參軍、到西部邊遠地區和基層就業的畢業生予以表彰獎勵。近幾年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等國家和地方項目的學生逐年增加,今年報名預征兵入伍參軍的學生達74人。
關注特殊群體,重點進行幫扶
校區高度關注大學生特殊群體,針對經濟困難畢業生、就業困難畢業生、心理障礙畢業生等特殊群體,建立了特殊群體就業數據庫,以便全面掌握他們的詳細信息。
學校建立“一對一”跟蹤和幫扶機制,通過分類指導、心理諮詢等方式開展就業幫扶工作,並在各類就業項目實施過程中對困難群體畢業生給予優先推薦。切實幫助他們解決擇業、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
針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學校建立完善了學生資助體系,在校內合班教室等設置勤工助學崗位78個,設立專項基金補助部分經濟困難同學,幫助順利完成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