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孫東生:高度關注農業生態環境 確保我省糧食生產穩定、可持續發展
2012-01-08 14:20:22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省政協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孫東生作大會發言。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高度關注農業生態環境 確保我省糧食生產穩定、可持續發展

省政協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 孫東生

  農業生態環境是指影響農業生產活動受農業生產活動影響的大氣、土壤、水分、生物等要素的數量、質量及其時空分布之間的相互聯系、作用的狀況。農業生態環境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業質量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今年,我省糧食產量突破了1100億斤,創造了“八連增”的輝煌成就,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這得益於中央的支持、省委的正確領導、省政府的有力推進和農區乾部群眾的努力,也有老天的幫忙。同時,結構的調整也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是旱改水面積的不斷擴大。但沒有節制的旱改水引發的農業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可能直接危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地下水超采導致地下水位的降低,可能直接影響農業穩定、持續發展。我省水資源總量不足,結構不盡合理,耕地畝均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31%,松嫩平原耕地面積佔全省45.6%,水資源量佔全省5.7%;大、小興安嶺耕地面積佔全省13.1%,水資源量卻佔58.2%。水稻用水量是旱田的七倍,大量旱改水,需要大量的水,我省水稻用水佔農業用水的95%左右。由於我省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基礎設施標准低、不配套,流域性水利控制工程少,利用地表水灌溉農田的能力差,主要依靠地下水維系糧食產量的增加,導致地下水的快速減少。

  二是水體與土壤的污染危及農業生產質量與安全。由於化肥使用的盲目性和對化肥的過度依賴,我省化肥施用量比10年前增長一倍還多。水稻施氮比其它農作物高52.7%,水稻生產的特殊性使化肥和農藥極容易溶解和沈淀在稻田裡,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地下水污染是不可逆的,一旦被污染,就將直接危及這一地區的的生存與發展。長期過量施用農藥和化肥也會造成地表水富營養化土壤品質退化和糧食減產,危及糧食安全。

  三是無節制的旱改水擠壓了小品種雜糧的生存空間,威脅著農業的生物多樣性。增水稻、擴玉米、穩大豆是我省糧食豐收的成功因素之一,但結構調整不能毫無限制。我省2007年水稻、玉米、大豆的播種面積比1980年分別增長了972.9%、106.2%、133.7%。水稻產量,1980年0.71億斤,佔糧食總產量1.1%;2011年450億斤,佔糧食總產量的40.3%。水稻面積的迅猛增長嚴重擠壓了高粱、谷子、糜子、小豆等雜糧的生存空間。豐富的雜糧品種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我省農業發展的優勢,保持雜糧物種延續和生物多樣性,不僅有利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我們當代人一種歷史責任。

  我省農業生態環境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要切實采取措施,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農業生態文明,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為此建議:

  第一,科學規劃農業種植結構,設立旱改水的前置條件。堅持以水定發展、以環境定發展,科學、合理地安排我省糧食產能和農業種植結構,應在地表水較充裕、具備能夠有效利用地表水條件的地域方可進行旱改水,減少地下水的開采,切實保護好越來越寶貴的地下水資源。對適宜雜糧生產地區的優質雜糧種植應予以適當保護,避免優質雜糧物種的消失,切勿求一時之利、毀千秋之業!

  第二,建立和完善農業生態環境評估體系,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監控。要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檢測體系建設,構建“統一規劃、監測、監管、評估和協調”的區域空氣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對各類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進行預警監測,依法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監督管理。定期對農產品實行抽查,加強農產品原產地追溯管理制度的建設與監管,對以身試法的生產經營者予以有力懲罰,依法推進農業生態文明建設。

  第三,加大力度控制工業污染,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日益嚴重的農村污染問題。目前,我省農業生態環境總體上好於中原地區,但是面臨的形勢也非常嚴峻。除了農業生產本身因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的污染外,工業和城市污染加劇向農業農村轉移,一些城市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禽畜糞便年產數億噸,絕大多數沒有合理處理,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飲用水安全、土壤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必須禁止可能對農村和農業造成污染的項目和企業向農村轉移、落戶農村。

  第四,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和研發力度,加快轉變農業支橕方式。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在建設農業生態文明中的支橕作用,大力推進寒地水稻滴灌旱作節水技術和氣候變化應對技術研究,充分運用農業生態恢復和環境污染修復技術,研制出更多低毒、高效、環保的新型農藥,加快化肥替代,逐步消除農業面源污染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巨大壓力。

  第五,加快轉變農業保護方式,保護好我省豐富的優質雜糧種子資源。要改變高投入、高產出、高污染的農業生產方式,要強化管理機制和管理體系,制定科學、完善的《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的發展規劃》,保護非轉基因大豆和具有本省特點的雜糧品種。要高度重視、跟蹤、評估國外基因物種可能帶來的影響,防控外來有害物種的入侵。同時,必須大力植樹種草,恢復和保護濕地,強化水土流失治理和土壤改良,提高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能力和水平,實現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

  總之,高度關注、切實保護、大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我們就能夠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不斷創造農業生產新輝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持續做出貢獻!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