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委員、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CT核磁共振科主任李曉陵。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多措並舉遏制“藥價虛高癥”緩解百姓“看病貴,看病難”問題
——關於藥品價格虛高的調查與思考
省政協委員、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CT核磁共振科主任李曉陵。
一直以來,藥價虛高始終是醫療領域的“怪現象”。
為規范和治理藥價虛高問題,國家先後幾十次出臺“藥品降價令”,但藥價依然“堅挺不下”。通過對藥品市場的調查發現,“藥價虛高癥”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於我省的各級醫療機構中,不但加重了群眾看病用藥的經濟負擔,還導致了新一輪因看不起病而出現的“看病難”。“藥價虛高癥”已不是一般的民生問題,而是社會問題,必須引起重視且加以解決。
一、我省藥價虛高癥的主要表現
(一)藥品進價與最高零售價之間的差率虛高。各市(地)約有50%的藥店固定從某些大型藥業公司進貨,其批零差率也始終較高。其中,西藥及中成藥達到30%以上,中藥材達到50%以上,避孕藥具達到100%以上。
(二)藥品出廠價與中標價之間的差率虛高。我們從某醫療機構執行的中標藥品價格中隨機摘錄了10個品種的藥品,並就其相關價格進行了比對,僅通過簡單的算數平均,其差價率竟已翻出幾倍,甚至更多。
(三)同一種藥品在同一時間、同一地區所執行的零售價相差懸殊。用於治療胃酸過多、燒心等癥狀的“雷尼替丁”膠囊,在具有可比性的情況下,同一地區不同醫院售出的最高價格與最低價格之間的差距超過了4倍。
二、藥價虛高癥的成因分析
(一)藥品廠商與采購方之間的利益鏈依然存在。現有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主要分為出廠價、招標價、銷售價三個環節。其中,虛高成分最多的屬招標環節。前不久央視曝光的天津藥業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規格為2毫昇4毫克的氫溴酸高烏甲素注射液,其出廠價為0.52元、中標價為16元、醫院零售價為18.4元,出廠價與中標價之間相差30倍,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其主要原因是,藥品廠商直接面對的采購方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在此情況下,廠商為賺取最大利益和爭取生存空間,不斷抬高價格並給予采購方高額回報;采購方為實現自身利益,對抬高的價格輕而易舉地給予默許和接受就顯得順理成章。由此,群眾的切身利益就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藥價監管工作存在疏漏。無論是藥品招投標價、中標價虛高還是醫療機構藥價虛高,或是同藥同地不同價等問題,都反映出我們現有的藥價監管工作存在疏漏。一是藥價監管部門未能認真參照藥品成本出廠價,對招投標價、中標價和批發價進行有效的指導、規范和管理。二是藥價監管部門對於同地同藥價格的監管,存在工作不夠細、信息收集不全、價格把關不嚴等問題。
(三)醫療機構無力自給自足。目前,在公共衛生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公立醫療無法做到自給自足,不得不通過“以藥養醫”的形式和途徑,來增加收入,加強自身建設。
三、對緩解藥價虛高癥的建議
(一)實行政府采購,徹底切斷藥品采購利益鏈。解決藥價虛高的關鍵,是切斷藥品銷售的利益鏈。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議我省成立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中心,直接面對藥品廠商進行采購,並統一負責全省公立醫療機構用藥的供應,切實降低藥品招投標價格,進而降低其銷售價格。
(二)加快“醫保一卡通”建設,建立新型社會醫療保障運行機制。應根據我省醫保實際,逐步實現全省統籌步伐,實施醫保“一卡通”(異地暢通),同步實現公立醫療機構同藥同價。此舉一旦實現,解決了異地的醫保問題,使得參保人員在統籌區內異地就醫持卡即時結算,以適應當今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城際人員流動遷徙日益頻繁的新形勢需要。
(三)改進公立醫療機構支付制度,緩解醫院經費不足。實行藥品政府采購後,公立醫院通過“以藥養醫”來增加收入的方式將不再可行。為此,必須改進政府對公立醫療機構現有的支付制度,方能保證其正常運行。一是加大公共衛生財政投入,通過政府包養,讓公立醫療機構真正回歸公益性。二是結合醫療事業單位改革,提高醫生和醫技人員的技術價格,變“以藥養醫”為“以技養醫”,促進公益性衛生事業的科學合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