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0日訊 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以上,力爭產業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4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以上;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3.5%。
著力解決六個關鍵問題
『穩中求進』是中央確定的今年工作總基調。從我省實際出發,『穩』是前提和基礎,『進』是核心和關鍵。我們要十分注重『穩』,穩住農業生產,穩住工業經濟運行,穩住固定資產投資,穩住城鄉基礎建設。在此基礎上,更加注重『進』,在『進』中做到又好又快發展,著力解決好六個關鍵問題:一是加快提昇經濟總量,既要做活存量,也要做大增量,做大增量是關鍵。二是強化固定資產投資,既要注重基礎設施投資,更要注重產業投資,加大產業投資是關鍵。三是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既要抓糧食產能提昇,也要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是關鍵。四是保障經濟健康運行,既要加強生產要素的組織協調,也要解決鐵路運能不足和電價過高問題,解決鐵路運能不足和電價過高問題是關鍵。五是加強對俄沿邊開放,既要抓好經貿合作,也要加強大通道建設,加強大通道建設是關鍵。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穩物價、保住房,更要促就業、增收入,促進就業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是關鍵。
推動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必須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創新這一強大動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根本目的,突出主題,貫穿主線,穩中求進,全面抓好各項工作的推進落實。
加快大項目建設,拉動投資保增長。項目建設是發展實體經濟的有效途徑,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載體,是增稅源、保就業、惠民生的有力支橕。毫不放松地推進各類項目建設,把項目做實、務求實效。
一是強力推進產業項目建設。產業項目建設相對滯後始終是我省經濟發展的『軟肋』,產業項目上不去,財政的『身板兒』就不硬朗。必須集中力量抓大項目,全力突破。今年,要再開工建設500個省級重點產業項目,力爭完成投資1500億元,增長50%以上。繼續實施工業『雙百工程』,重點推進100項投資億元以上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大項目建設。二是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抓基礎設施建設,就是促進固定資產投資。優化路網結構,保在建、上必須、重配套,有序推進,提高暢通能力和安全水平。建設高速公路512公裡、一二級公路895公裡、農村公路4000公裡。推進哈爾濱機場擴建和撫遠、建三江機場建設。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開工和續建水利項目610項,推動糧食產能水利工程、重點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國境界河國土防護工程建設。三是加快園區建設促進項目落地。堅持布局合理,功能明確,用地節約,要素集聚,在現有13個省級重點園區基礎上,再打造8—10個省市共建重點園區,使『八大經濟區』都有2-3個園區作支橕,提高投資強度,促進項目落地。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提昇產業整體競爭力
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必須優化產業結構。圍繞發展『十大重點產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努力擺脫『原字號』產品依賴,提高科技含量,推動產業鏈延長、產業配套和產業集群發展,提昇產業層次,促進結構優化。
一是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依托糧食、石油、礦產、林木、煤炭等資源優勢,引進戰略投資者,打造龍頭企業,促進資源深層次開發,『吃乾榨淨』出精品,提高附加值。食品、石化、礦產、林產品深加工等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增長25%、16%、30%和20%。二是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我省科教、人纔等資源優勢,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強化要素集聚,延伸產業鏈條,形成上下游配套發展格局。重點發展以LED、雲計算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以鉬、石墨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以核電、風電、燃氣輪機為代表的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三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是產業結構優化昇級的重要方向,是我省加快經濟發展的潛力所在。發展以金融、物流、旅游、文化創意、物聯網等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培育新興服務業態。支持重點批發市場昇級改造,培育一批大型物流集團和特色物流企業,著力構建現代市場流通體系。深入開發和整合旅游資源,打造品牌,壯大旅游產業。
推進農業產業化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農業是安天下的產業,也是我省最大的優勢。越是形勢好的時候,我們越要保持清醒,高度重視,千方百計確保糧食產能提高,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農民持續增收,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
一是毫不動搖地抓好糧食生產。紮實推進『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用好國家政策,確保糧食產能的鞏固和提高。繼續推進大水利、大科技、大農機、大合作,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新增和改善水田灌溉面積560萬畝,新增旱田節水灌溉面積400萬畝。二是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尊重市場經濟規律,拓展市場需求和農業增收空間,由單一研究『田間地頭』向研究『田間地頭』與『市場端頭』相結合轉變。實施品牌戰略,壯大龍頭企業,重點抓好100個億元以上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大項目,新增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企業10戶。三是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發揮農民的首創精神,走合作發展道路,提高組織化程度,強化市場主體地位,參與市場競爭,增強農民話語權。繼續抓好星級合作社建設活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4萬個。四是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切實解決『種十畝不如種一畝』的問題。特色農作物種植達到1500萬畝,綠色食品種植達到6700萬畝。加快發展畜牧業和特色水產養殖業,抓好深加工,畜牧業產值增長10%。
創新體制機制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改革是促進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破解體制性障礙的根本出路。
一是推進文化改革發展。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實施意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組建新聞傳媒集團、演藝集團和文化旅游集團,推進市級和縣級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劃轉,上半年完成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任務。二是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建設一體化公共服務平臺,鼓勵全民創新創業,搞好省市縣三級創業基地建設,實施萬名創業小老板和小企業培育成長計劃,充分釋放民間投資潛力,減輕企業稅負,解決企業融資難,支持小微企業加快發展。扶持400戶小企業成為規模企業。力爭非公有制經濟增長16%以上。三是統籌推進其它領域改革。繼續深化國企改革,力爭上半年完成央企『三供一業』移交地方工作,使企業輕裝上陣,把央企的擴張和產能釋放留在龍江。全面啟動實施廠辦大集體改革。開展『糧食銀行』試點,組建黑龍江糧食交易所。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擴大對外經貿合作 提昇開放型經濟水平
加快打造對俄沿邊開放『橋頭堡』和『樞紐站』,積極主動與蒙東地區合作,聯手建設對俄沿邊開發開放帶,力爭上昇為國家戰略,促進我省對外開放實現新突破。
一是提高國際大通道和口岸通關能力。推進同江鐵路大橋開工,抓好重點口岸固冰浮箱通道建設,努力實現四季通關。力爭開通黑瞎子島口岸,力爭開行哈爾濱直達海參崴『小國際列車』。二是優化對俄經貿結構。以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和中俄互辦旅游年為契機,堅持『出口抓加工,進口抓落地』,引導加工貿易產業鏈向高端延伸,擴大地產品出口。三是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鞏固歐美、日韓等傳統市場,開拓中東、非洲、南美等新興市場。擴大高新技術、高附加值商品出口。四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資。辦好哈洽會、綠博會、新博會等境內外各類經貿活動,加強與央企合作,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力爭全年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5%以上,實際利用省外資金增長30%以上。
加強節能減排保護生態 促進可持續發展
我省是生態大省,良好的生態是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和重要依托。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推進低碳發展,實現綠色崛起。
一是推動林區經濟轉型。堅持『林業經濟林中發展,林區工業林外發展,礦產資源開發一點、保護一面、帶動全局』,抓好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和『天保工程』二期實施,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和撫育。二是搞好生態治理與恢復。啟動實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項目開工率達到20%。加強農村污水、垃圾和面源污染治理,提高農村環境質量。植樹造林30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16萬公頃,治理『三化』草原1.4萬公頃。三是強化節能減排。開發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重點支持100項節能節水技術改造和100項節能產業化項目。抓好機關節能和建築節能,嚴控『兩高』行業,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4%,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5%,氨氮排放量下降2%。讓龍江大地山川秀美,土淨天藍。